俗話說:病從口入,而在當代社會中這樣的案例屢屢皆是。
飲食中,各式各樣的飯菜讓人流連忘返,在諸多菜品當中,我們可能會因誤吃誤食,或者因菜品出現了諸多問題而被污染,導致身體遭受到了傷害進而出現疾病,甚至是癌症。
說到這裡,許多人第一時間可能會想到常說的"隔夜菜"以及放置過久的"亞硝酸鹽過多的菜"亦或者是"已經敗壞的菜"。
但事實上,隨著近年來的健康知識廣泛普及,許多人都知道隔夜菜只要處置妥當的話,是可以食用的,而那些已經敗壞的菜自然是不會去食用,因此菜品致癌的風險在當下來說是有所下降並且已經算低的了。
可在這看起來美好的景象中,因吃菜而導致的"口腔、食道癌"等消化道癌變的事例似乎沒有下降的趨勢。
(據2018年國家癌症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食管癌每年發病30.7萬人,死亡28.3萬人。)
那麼,為什麼在健康知識科普廣泛的社會中還是有許多人因"菜"患癌呢?
首先隔夜菜並非是致癌主謀,腐敗的菜也沒人吃就更不用說了
我們都知道隔夜菜會產生亞硝酸鹽物質,而這種物質會致癌,這也就是人們懼怕隔夜菜的主要原因。
但是,想要因為亞硝酸鹽而患癌,那麼你就需要這樣才能中獎:
- 大量的進食亞硝酸鹽
- 亞硝酸鹽一定要如期轉換成致癌的亞硝胺類物質
但很幸運的是隔夜菜的亞硝酸鹽成分是比較少的,並且亞硝酸鹽只有當一次性食用超過0.5克的時候才會引起中毒,超過3克才會導致死亡。
此外,不得不告訴大家的是,亞硝酸鹽是一種世界常用的食品添加劑,它主要用於防腐和護色,平時我們吃的加工肉製品、腌菜、方便麵中存在的亞硝酸鹽並不比隔夜菜少。
因此,隔夜菜會致癌的說法是不完全科學、正確的。
隱藏在背後的主謀是大家都想不到的"趁熱吃,趁熱吃的菜"
"趁熱吃"、"趁熱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的都不少,而這種飲食習慣卻被食道癌緊緊的盯上了,許多人長期食用"過熱的菜"而逐步誘發了食道癌,引起悲劇。
並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早已將高於"65℃"的過熱的食物食品列為了致癌因素。
他們還分析了患食道癌比較多的國家,如中國、土耳其及南美洲國家等,均發現這些地區的人們習慣飲用65℃或70℃以上的水、咖啡、菜等熱飲熱食。
過熱的菜引發食道癌,是被長期反覆燙傷導致的!
這是因為們口腔和食道表面都覆蓋著柔軟的黏膜,它們對溫度有著比較苛刻的要求:
· 粘膜的適宜的溫度範圍是在36.5℃左右(最適宜進食的溫度建議為20℃-35℃之間)
· 能夠稍微承受的範圍在50℃~60℃之間(存在輕微燙傷的風險)
· 直接燙傷粘膜的溫度為60℃以上
燙傷食管黏膜的代價是食道粘膜的細胞重生,慢慢的恢復原因,可能你只會感覺到口腔喉嚨不舒服幾天而已。
但如果經常燙傷口腔和食道黏膜,就會引起食管黏膜的慢性炎症反應,長期下來細胞就會異變,最終發展為癌症。
好課推薦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與嬰幼兒食物過敏相關的知識,比如:
--怎麼預防嬰幼兒出現食物過敏?
--嬰幼兒出現食物過敏,應該怎麼處理好?
--處理不妥當,會有什麼危害?
康愛多特邀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兒科主治醫師嚴虎,可以為您詳細解答
點擊下方【了解更多】觀看視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