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紅柿媽媽
「你家孩子沒教養!」一句批評,指責的不只是孩子,還批判了孩子的爸媽,教育得不夠周到。任何家長聽見這樣的話,都會臉紅到耳根。畢竟,這可比「你家孩子是什麼學歷?」這類的問題,更難以讓爸媽心平氣和。
生活中,多數家長都注重孩子技能、知識的培養,顯少有家長關注孩子的品德教育,甚至部分家長會覺得,這個跟分數不貼邊,根本就沒必要讓孩子學習。
比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養,家長若不重視,會拉低娃未來的高度
情景一:
小視頻里,一位家長帶著孩子,走在馬路上。小孩子看見了一個雪人,竟然一抬腳,故意把雪人的腦袋給踹掉了。家長非但沒有制止孩子的行為,更沒覺得孩子有錯,像個沒事人一樣,拉著孩子繼續往前走。留在原地的是兩位正在玩著堆雪人的小朋友,他倆傻愣愣的看著離開的家長和小孩,半天沒說話。
每個爸媽都是有品德的,只是在生活里,大家每時每刻都在跟孩子接觸,言行交集過多,不知不覺間就忽視了對孩子的素質教育,更關注孩子的知識和成績。還有很多時候,爸媽太愛孩子,不忍心制止孩子的沒素質行為。
情景二:
小亮考試又得了第一名,在班級的家長會上,他代表學生髮言。沒想到,小亮竟然在台上驕傲地說,「學習不好的同學,就該回到爸媽的肚子裡,重新生一回。這樣,萬一投胎到知識分子家裡,你也可以變成好學生。」
半開玩笑的話,讓家長們炸開了鍋。大家紛紛指責,這孩子用的詞太苛刻了,一點教養都沒有。即便自家孩子分數低,也不代表以後一定沒出息。他怎麼可以,當著全班家長的面,說這樣沒有底線的話?「太沒教養了!」
家長們附和著,「高知識也不等於高素質,這孩子不懂尊重人,實在沒家教。」小亮有點難為情,他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這篇發言詞其實是爸爸代勞,幫小亮做過修改的了。此時,小亮的爸爸很懊惱,只顧著用比喻句,使文章更有趣,卻忘記深挖言語之外的意思了。
教孩子尊重他人,其實是每個家長的義務。只是,部分家長放鬆了警惕,使自己的言傳身教成了負面教材,給孩子的生活帶來了影響,讓孩子不知不覺間,成為了一個沒素質的人。
爸媽要把對孩子素質的培養,看的跟孩子的學習成績一樣的重要,同時爸媽也要端正自己的態度,給孩子做個好榜樣,而不是在不經意間,影響到孩子習慣的形成,成為「沒素質」的表率。
公交車上,5歲的女孩彤彤,一個人占了兩個座位,持有老年卡的爺爺上車了,彤彤仍拒絕讓座,旁邊的媽媽極為難為情,命令彤彤快點讓座位給爺爺,可彤彤不聽。之後,媽媽就沒再出聲,而是坐在彤彤身後的座位玩手機。看似一件小事,卻可能讓孩子誤認為,她這樣做是很正確的行為,不然媽媽不會不說話了。
火車上,熊孩子在車上耀武揚威,影響了整節車廂乘客的休息;商場裡,小孩子亂摔東西,並沒將拿走的物品歸放原處。這些行為都是生活里,相當常見的事情,對他人的影響很惡劣,也極容易給孩子養成壞習慣,惹他人厭惡。
爸媽看見孩子有類似的無素質行為,要積極制止,適當引導,讓孩子意識到,這樣做對他人的糟糕影響。比如,給他人帶來不方便、容易影響自身名譽等。
知識和技能,對孩子來說很重要,但其實素養美德對孩子來說,也一樣重要。一個有素養的孩子,會在學習工作中,得到他人的尊重,收穫到友誼和信任,這種內心的滿足感十分充實,能豐盈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會成為一個優雅從容、有著良好品德的高尚之人,日後肯定也能夠,非常棒的教育好下一代。
孩子的言談舉止,會反應出孩子的教養,但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卻不會寫在孩子的表面。孩子的技能會陪伴孩子一生,素養也一樣,它會伴隨孩子永遠的生活下去。所以,爸媽們別以為培養孩子的素質沒益處,恰恰相反,有素養會給孩子加分不少,讓孩子在生活里更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