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天柱峰猶如金鑄玉琢般一柱擎天。記者 張建波 攝
武當山被封為「治世玄岳」,究竟有何特別之處?明末大臣楊鶴在武當山發現了什麼奇景,使他激動不已?400年前,徐霞客是如何遊覽武當山的?記者請教專家,搜集各種資料,從中尋找答案。
武當金頂遠眺華山,如同百里之內
空中俯拍,揭開玄機。八百里武當山的最高峰是造物主的傑作:天造玄武!
其實,武當山自然景觀的神奇還不止於此。《武當福地總真集》有這樣的記載:「環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
記者從小長在武當山腳下,耳濡目染聽到很多關於「七十二峰朝大頂」曠世奇觀的介紹。
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拔地通天,雄峙霄漢,周圍峰林都俯身頷首朝向主峰,像蓮瓣抱蕊那樣拱護著天柱峰,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頂」的景象。的確,無論從任何方向遠望武當山,都能看到天柱峰猶如金鑄玉琢般一柱擎天;兩側的峰林近東西向一字排開。
若細心觀察,便可發現:群峰紛紛朝向天柱峰,雖具有「俯首稱臣」的柔弱表現,但又各具雄奇的個性魅力。小筆峰亭亭秀立,婀娜多姿;中筆峰、大筆峰如鋪展雲箋,揮毫生輝;獅子峰搖身舞爪,戲耍雲端;天馬峰飛鬣揚鬃,昂首霄漢……群峰爭奇,千奇百怪,美不勝收。
《武當福地總真集》描述武當山大頂天柱峰是:居七十二峰之中……俯眺均州、鄧州、襄陽、房州千里之地。
「北面忽見群山之上,有山矗出,削成四方,疑為華岳。問之道士,果華岳也,相去蓋七百里矣,然的的分明,如在百里之內者……」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八月十三,進士出身的大臣楊鶴遊覽了武當山。他登上金頂,見北面群峰之上,忽然有一山突兀而出,削成四方,不由地懷疑是陝西華山。很快,他向道士詢問後得到了肯定的答覆:那正是距離這兒約七百里地的華山。雖然這麼遙遠,仍然看得這般清楚,如同在百里之內的感覺。於是,楊鶴將自己激動人心的收穫,寫了篇遊記《嵾話》收錄其中。遊記中,他還把武當山比作絕代佳人。
明朝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寫下「玄岳出五嶽上,慕尤切」的感慨。攝於江蘇江陰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自言:「玄岳出五嶽上,慕尤切」
巧的是,同樣是在這一年——天啟三年春天,36歲的徐霞客從老家江蘇江陰出發,進行了一次嵩山、太華山(即華山)和太和山(即武當山)的壯遊。
徐霞客是一個孝子。因母親年事已高,他不宜遠行久游,便說:「余髫年蓄五嶽志,而玄岳(武當山)出五嶽上,慕尤切……」他採取「陸行舟返」的方式,先去嵩山,又取道西嶽華山,再走東南方向去均州朝拜武當山。
對於武當山的仰慕,徐霞客在《游嵩山日記·河南河南府登封縣》一文中開門見山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懷:我幼年時,便懷有登覽中嶽嵩山、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的志願,玄岳武當山的名氣在五嶽之上,仰慕之心更切。
準確地說,徐霞客朝拜武當山,是在明天啟三年三月十一。
有史料為證。他在《游太和山日記·湖廣襄陽府均州》開篇第一句話如此記錄:「十一日, 登仙猿嶺。十餘里,有枯溪小橋,為鄖縣境,乃河南、湖廣界。東五里,有池一泓,曰青泉,上源不見所自來,而下流淙淙,地又屬淅川。蓋二縣界址相錯,依山溪曲折,路經其間故也。」
這年三月,徐霞客北謁華山之後準備南下武當,自陝南的龍駒寨起航,漂流了龍駒寨以下丹江全程。三月十一傍晚,他抵達今天的丹江口市大溝林區曹家店村入住,次日抵均州南城住宿,三月十三至十五遊歷武當奇山異水,三月十五晚住在武當山下的草店。之後,他沿漢水東行24天,四月初九回到江陰老家,用武當山的樃梅果為老母親祝壽。
徐霞客在武當山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賜,享受著人生樂趣,實乃不虛此行:大溝林區自然環境多為原始生態,途中小路狹窄,行人稀少,徐霞客在這裡聽到老虎的吼叫;他曾兩次登臨武當金頂,寫下感受;他詳細記載了武當山特有的樃梅果形態特徵,且先後得到8枚……
武當山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澗水長鳴,到處都是美麗景色,讓徐霞客流連忘返。他朝拜武當山的5天5夜,一路遊覽一路驚嘆。
徐霞客壯遊武當山距今將近400年。彈指一揮間,當年徐霞客遊歷的武當山周邊,有的仍有遺蹟見證,有的蕩然無存,難以尋覓。徐霞客的可貴之處,在於他記載了那些歷史、地理、風物和感受,成為今天我們認識武當山的重要史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