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覺一:市盈率低的股票一定好。
很多股民習慣性把市盈率低等同於低估,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股票估值的方法有很多,市盈率、市凈率、市銷率、凈資產收益率等等,市盈率一般只適用於對業績穩定的白馬股進行估值。市盈率是市值和凈利潤的比值,所以如果一隻股票的市盈率低,可能是市值太小,也可能是凈利潤太高,但無論哪一種,我們都不能得出股票被低估的結論。
市值太低,可能是因為公司突發利空,引發股價崩盤。之前因為車間停產3個月未能復產導致被ST的豐山集團(ST豐山),吃了5個跌停後市值下跌了22%。與此同時,豐山集團的市盈率也會下降22%,今天收盤後動態市盈率只有11倍,處於較低水平,但是我們並不能據此認為豐山集團是一隻好股票。
凈利潤太高的股票同樣也不能認為一定好。這裡面的情況就很多了,比如凈利潤高可能是通過賣房(非經常性損益)得來的,還可能是上一個會計周期的業績太差,導致對比後顯得當期業績好。還有,一隻股票的業績到底好不好,並不在於凈利潤增長多少倍,而在於凈利潤和市場預期之間的差距。
生益科技前天發布半年報,業績同比增長18%,動態市盈率38倍,2天漲了15%。五洲交通昨天發布半年報,業績同比增長212%,動態市盈率3.91倍,今天卻只漲了1%。由此可見,業績好、市盈率低並沒有卵用。
錯覺二:做T可以降低成本、鎖定利潤。
做T這個詞就不用多解釋了。因為A股是T+1交易制度,當天買進的股票賣不出去,但是如果之前已經有了底倉,就可以在日內同時進行低買高賣,相當於完成了一次日內的T+0。
做T分兩種,先低買、再高賣叫正T,先高賣、再低買叫反T。如果做T是成功的,股票被套可以降低成本,股票盈利可以鎖定收益。但是,做T真的有那麼美好嗎?
首先,我並不否認做T這項技術的存在,因為確實有一些專業的做T團隊,藉助專業分析方法和工具,每年可以獲得10-20%的超額收益,但是我覺得包括我在內,大部分散戶都是沒有那種專業技能的。
做T做對了當然好,但是一旦做錯,要麼認錯,要麼用更多的T去嘗試彌補之前的錯誤,這樣做得最終結果只有兩個:賣飛、深套。所以做T看似簡單,其實是容錯率非常低的一件事情。
我再來從另一個角度解釋,從本質上說,無論是低買(更)低賣、低買高賣、高賣低買、高賣(更)高賣,每一次T都是一筆獨立的操作,包含買和賣兩個過程。在操作勝率無法保證的基礎上,頻繁做T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做得越多、錯得越多。反過來說,如果你的操作勝率可以保證,也就根本不會虧錢了,更不需要做T。綜上,做T是一個偽命題。
而且我還知道,儘管我說了這麼多,你們還是會忍不住做T的……
錯覺三:股票的短線走勢可以被預測。
這個事情讓我很苦惱,因為每天后台都有不少老鐵找我問股,差不多都是「老師這票明天能漲嗎」、「老師這票被套了要割嗎」、「老師這票能看到多少元」……這些問題。
問的股票我翻出來一看,都是那種每天成交5000萬-1億、業績不突出、缺少市場關注、完全跟著大盤走的股票。說實話,這些股票的漲跌我真的不知道。股票隨機性太強,對於任何一隻股票,我都可以分別找出三個看漲和看跌的理由,但是這麼做的意義在哪呢?
看到這,有些老鐵可能要說了,我不信,如果你不知道股票的漲跌,那你幹嘛還炒股?最近你買的萬科A、新希望、中興通訊都漲了,這又要怎麼解釋,難道你炒股賺錢都要靠運氣?
我解釋一下。
拿萬科A來說,6月20日建倉、7月22日清倉,賺了10個點。我之所以選擇萬科A,是因為作為一隻白馬股,今年以來股價滯漲,估值處於相對低位,而業績並沒有變壞的預期。在白酒、家電、豬肉都已經處於相對高位的情況下,資金必然會尋找低位白馬股進行配置,這時候萬科A很有可能會成為資金的進攻方向。
就是這麼樸素的邏輯,沒有多餘的分析手段,邏輯驗證我就賺錢、邏輯不驗證我就割肉,就這麼簡單。你覺得這樣的邏輯,對於我判斷萬科A某一天的漲跌有任何幫助嗎?
(免責聲明和鄭重提醒: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