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乒壇「中日對決」已成為避不開的話題,而中日兩隊之間的交流也正在逐步深入。第一屆中日少兒桌球挑戰賽日前在浙江溫州開戰,中日兩隊7-12歲少兒選手在這項賽事上展開了直接比拼。日本桌球的崛起也促使國乒改革,有意效仿日本桌球隊,在未來設立國少集訓隊、國家青年集訓隊,讓國手「低齡化」。
日本桌球隊的崛起並非偶然。日本申奧成功後,日本乒協每年投入3億日元(約合1800萬元人民幣)的經費用於發展桌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於青少年桌球發展,讓年輕運動員有了提前參賽世界比賽的機會,從實戰中積累經驗。也正是在這樣的政策之下,伊藤美誠和張本智和等日本年輕隊員迅速成長,目前已經成為中國桌球隊的主要對手。目前日本桌球隊的主力層年齡普遍比較年輕,也讓依靠四大老將打天下的國乒受到了球迷的一些質疑。
中國桌球隊一直以來都有著自己的人才培養節奏,這些年我們一家獨大,加上各個年齡段的人才眾多,所以很多年輕的小將並沒有太多的比賽機會,也就很難冒出頭來。如果論張本智和和伊藤美誠的硬能力,在國內年輕一代的選手中,具備這樣實力的選手有很多,但缺乏大賽經驗的鍛鍊,在經驗和應變能力上明顯就會落後於對手。
在上周舉行的中國香港青少年桌球公開賽上,日本隊表現還是比較搶眼,在12個項目中收穫了5個冠軍,這也說明他們在嘗到大力培養年輕隊員的甜頭之後,已經開始源源不斷培養新人。比如張本美和、松島輝空等小將,已經被日本球迷寄予厚望,他們在各項青少年賽事中也確實創造了不錯的戰績。
中國桌球這些年打下了非常牢靠的基石,在全國各地都有著非常多的小朋友在從事桌球訓練,而且很多也都是從五、六歲就開始接受專業的訓練。但原本中國桌球的人才選拔體系缺少了「國少」這一環節,很多12、3歲的小朋友沒有機會進入國字號,只能進入省隊,而真正能夠通過青少年選拔賽等賽事進入國家二隊的隊員,很多都已經17、8歲了。中國乒協主席劉國梁此前在中日少兒桌球挑戰賽的新聞發布會上也已經表示,中國體育人才選拔原有的三級體系正面臨挑戰,存在少兒培育缺失的問題。
其實,中國乒協從日本桌球隊的崛起身上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答案,下一步將深化改革,增加國家少兒集訓隊、國家青年集訓隊,讓中國桌球隊的人才培養體系能夠與個省市專業隊更好地銜接,也給更多年輕人到更大舞台的機會。當然,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也需要中國乒協進入深入調研。最後還是那句老話,中日桌球之間並非只有對抗,也有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