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到只剩5毛錢的諾貝爾獎得主,心甘情願救助窮人60年

2019-09-30     藝非凡

「即使你是友善的,也可能有人說你自私、動機不良,不管怎樣,還是要友善。」

「聖人」


她是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曾說:我給她提鞋都不配。

2016年9月4號,教宗方濟各冊封她為聖人。

方濟各

她就是特蕾莎,一個窮其一生幫助窮病孤弱,從不為自己,只為受苦受難的人活著的修女。

1910年8月27日特蕾莎出生於科索沃,12歲時她就加入了兒童慈善會,並預感自己將來就是要幫助貧寒人。

僅僅3年後,她就和姐姐前往印度,接受傳教士的訓練工作。

並最終進入聖瑪莉羅雷托俢會中學,教授地理課。

年僅21歲的花樣年華,她做出了與絕大多數姑娘完全不同的人生選擇:正式成為一名修女,並立志作為終身職業。

9年後還因為善心與授課能力得到廣泛認可,在中學擔任校長一職。

但當時印度的貧富差距巨大,雖然校園裡一片寧靜,校外的街上卻到處都是乞丐、流浪兒童、無助的麻風患者。

一幕幕的場景觸目驚心,深深震撼了特蕾莎的心靈,她向當地的總主教請求離開學校,全心全意幫助街上的窮人,但一直得不到許可。

直到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一下子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

霍亂、麻風病隨即爆發,在街頭傳播開來,學校的高牆外簡直可以用地獄形容。

這一切的一切折磨著特蕾莎的心,想起白天的景象,她夜夜不能入睡,在她的再三請求之下,才獲得以自由修女身份,去幫助那些街頭的難民。

為了切實給難民提供幫助,她主動接受醫療訓練,但僅憑一己之力顯然遠遠不夠,她還一直尋找志同道合的幫手。

隔年情況稍微好轉,她就乾脆在車站後面的貧民窟開展工作,這裡到處是破爛不堪的小屋和衣衫襤褸的小孩。

有次一個說著孟加拉語的小孩,問她要東西,這孩子只有一條腿,身上還有傷在流血。

特蕾莎趕緊拿出藥給她包紮,小孩卻做出要吃東西的樣子,特蕾莎看看自己身上僅有5盧比,便深感抱歉地說:我是個窮修女,只能幫你包紮傷口。

正要包紮的時候,小孩卻突然抓起藥品,轉身拄著拐棍「逃跑」。

特蕾莎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便跟在他身後進了貧民窟的小窩棚,黑暗的窩棚里,隱約看到了木板上躺著的婦女,以及她身邊的兩個孩童。

母親得了結核病,孩子們沒有飯吃,沒有衣穿,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她當即把身上帶著的維生素丸留下。

離開貧民窟的她意識到救治病患只是一方面,這些孩子長大了怎麼辦?

要想從根本上解救孩子,莫過於讓他們掌握知識。

在貧民窟辦個露天學校的想法,就此從她的腦海中冒出,第二天她就在大樹的空地下開辦了「教室」。

除了教孩子們讀寫,還教他們最基本的衛生常識,僅一個星期,前來學習的孩子就有一百多人,後來又增加到近500人。

小孩子可以靠傳授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然而眼下有些現實問題,靠教育已來不及。

那些患病無力救治的窮人、流落在街頭的垂死者,也急需迫切的救助。

有一天她發現一個倒在路邊的老婦人,破布裹著身體,傷口已經招來蒼蠅,一動不動地讓人誤以為是死人。

特蕾莎跪地測她的呼吸和脈搏,發現還有微弱的氣息,趕緊把她送往醫院,但醫院卻說街上有太多無家可歸的老人,況且這老人已瀕臨死亡,不予接收。

特蕾莎卻態度堅決:老人是否有救責任不在醫院,但醫院給予治療卻是必須。

迫於她的義正言辭,醫院救治了這個垂死的老婦人。

光靠她和其他修女,救助全加爾各答的垂死者根本不可能,

但她卻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即便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人也應該有尊嚴地離去。

1952年她還建立了收容院,收容孤老病弱的垂死者,照顧他們直到離世。

親自喂飯

儘可能地提供醫療服務

沒有什麼高深的宗教哲理,只有誠懇的服務和行動的愛,來醫治人類因為自私、貪婪、冷漠而給同胞帶來的傷害。

幾十年她都在默默地做,經常窘迫到自己都居無定所。

直到1969年英國記者馬科爾·蒙格瑞奇無意間聽說了她的事跡,為她拍攝了紀錄片《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

片中收容所和印度街頭驚人的貧窮和無助,以及特蕾莎終身侍奉的精神,讓許多人動容,也讓特蕾莎修女一下子成了世界名人。

1979年因為「對於每個人生命的尊重」,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穿著一件常年穿著的不值1美元的印度紗麗,她走上了領獎台。

「這個榮譽,我個人不配,我是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來領獎的,因為我相信,你們願意借著頒獎給我,而承認窮人也有尊嚴。」

但當她得知頒獎的宴席要花費7000美金時,她懇求大會取消宴席,「你們用這些錢宴請135人,而這筆錢夠15000人吃一天。」

宴會就此取消,這筆錢加上獎金40萬瑞幣,連同賣掉的諾貝爾獎牌,她全部捐給了窮人,對她來說沒有服務到窮人,這筆錢就一文不值。

黛安娜王妃接見特蕾莎


特蕾莎與伊莉莎白女王

獲獎後的她,並沒有就此停止救助的腳步,1982年貝魯特難民營遭圍攻,她冒著生命危險斡旋,在前線醫院中救出37名孩童。

從當初只身前往印度到80年代,她聚集的同工超過13.9萬,分布在全世界127個國家600多個分支機構,她用最快的速度在全世界發展慈善機構。

而她卻一生堅於貧困,住的地方只有電燈、電話兩樣電器,除此之外便是3套衣服和一雙涼鞋。

1983年她心臟病第一次發作,挺了過來;

1989年再次心臟病發作,無奈接受人工心臟的安裝;

1991年卻又患上肺炎,請求辭去教會工作,理由是無法再像其他人那樣照顧病患,但教會投票卻都希望她留下繼續領導人們工作;

直到1997年,她意外跌倒受傷,沒能再挺住,9月離開人世。

印度舉國陷入悲痛之中,為她舉辦了只有總統和總理才有資格的國葬。

20多個國家的400多位政要參加了她的葬禮,其中還有3位總統,3位女王。

去世十多年,人們也沒有忘記當初為他們喂飯喂藥,求醫生來幫助的特蕾莎修女。

2009年10月4日,諾貝爾基金會評選她為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獲獎者之一。(其他兩位是馬丁·路德金、愛因斯坦。)

「我們無法在這個世界上做出什麼偉大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帶著偉大的愛,力所能及地做些小事。」 ——特蕾莎



圖片源自Google,藝非凡編輯整理

如有商務與廣告合作請私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AqVgG0BMH2_cNUgdrm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