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朝曾經五次遷都,有過六個都城,鄭州商城屬於哪一座呢?

2019-09-24     後宮地圖三千

1950年的秋天,韓維周來到鄭州城南二里崗一帶察看,發現了一些陶片和石器。當時他初步推測這些陶片應是商代遺存,因此立即向省文化部門彙報,請求深入調查。

省文管會報告,即刻派出文物幹部趙全嘏、安金槐和裴明相三人到鄭州進行實地調查。在韓維周的帶領下,安金槐一行來到鄭州二里崗和南關外,他們連續工作了3周,果然發現了大量的商代遺物和遺蹟,從而證實了韓維周的發現確實是一處範圍廣闊的商代文化遺存。

這一發現意義非同小可,像春天裡的一聲驚雷,叩響了漫漫長夜裡鄭州商城沉睡的大門。這個結局是韓維周、安金槐等人當初萬萬沒有想到的。

這塊神秘的土地究竟是村落、城市,還是都城?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得到消息後,於1951年春天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並進一步推斷,這是一處重要的商代遺址,時代要比安陽殷墟更早。

1953年春,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鄭州市文物工作組,由安金槐任組長。他們在中科院考古所的積極配合下,在鄭州二里崗一帶開始了聯合考古發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銅器等遺物。為了便於和安陽殷墟商代晚期遺址有所區分,便將這處新發現的遺址命名為「鄭州商代二里崗期」。此後,鄭州商代二里崗期遺址便成為衡量商代前期文化的一把標尺。

1955年春夏之交,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在二里崗一帶又繼續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相繼發現了冶銅遺址和大量的灰坑與墓葬,並且出土了數量眾多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不久,又在紫荊山北發現一處冶銅作坊,遺址表明這裡是製造青銅刀、鏃等各種兵器的地方。接著在這個冶銅遺址北面幾百米的地方,又發現一處制骨作坊遺址,殘剩的骨料中除了牛、鹿的肢骨外,還有人的肢骨,而且要占一半以上。後經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鑑定,這些人肢骨也是製作骨器的原料。

為什麼相距不遠的地方,竟然有兩處冶銅遺址,而且有明顯的分工?為什麼制骨作坊中人骨料占一半以上?這塊神秘的土地究竟是村落、城市,還是都城?安金槐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思考,他在極度疲勞中迅速調動著智慧和能力。

把夯土層推斷為商代大墓的結論不能成立

1954年,河南省省會正式由開封遷往鄭州。1955年秋,鄭州市城建部門要在白家莊西面較高地帶挖掘一條東西向的壕溝,鋪設地下污水管道。這時河南省文物工作隊聞訊趕來,在土崗的南部開挖了兩個探溝和一個探方進行考古調查。令考古隊感到振奮的是,在所有的探溝和探方中都發現有商代二里崗期的文化遺蹟。

那天安金槐蹲在一座商代墓中小心翼翼地刮探著,遺物逐漸出露,卻沒有發現什麼特殊的現象。出乎意料的是,他清理完墓底後並沒見到生土層,這一現象引起他的警覺,一絲興奮在心底漾起。安金槐拿起鐵鍬向下試探著,他發現土質很硬,結構和一般的土層不一樣,他便挖出團借著黃昏模糊的光線,在手中翻來覆去地仔細觀察,還不斷地用雙手使勁擠壓著。

「這是夯土!」安金槐目光炯炯,興奮地告訴身邊的人。「不可能,應該是墊土!」有人提出同樣肯定的反駁。第二天,安金槐一早來到發掘工地,揮動著小鏟用力刮探,很快他就發現了夯築痕跡非常清晰的夯窩。「是夯土!」當自己的判斷得到證實時,他更加興奮了,覺得自己的每一根神經都在膨脹。這下面一定有東西!他跳出墓穴,挨個檢查了其他的幾座墓葬和殉物坑,它們同樣疊壓在夯土層上。大家在起反覆推論和探討,最後推斷夯土層可能是商代大墓中的填土。

有了這樣的判斷,他們想進一步弄清大墓的輪廓。然而在鑽探過程中,他們驚奇地發現,夯土層向西北和東南兩個方向在不斷地延伸,一直挖了五六十米,但是還沒有探到它的邊緣。安金槐開始感到納悶,他不斷地詢問自己這究竟是什麼。繼而鑽探的長度超過80米,爾後又達到100米,但是還沒有到盡頭……依此看,他們當初把夯土層推斷為商代大墓的結論是不能成立的。

夯土層是防止黃河泛濫而修築的堤壩的推論又被否定

如果不是大墓,那麼夯土層究竟有什麼用途呢?只有繼續鑽探,別無選擇。而事實證明夯土層的長度已經超過200米、300米,但是它還在神秘地向前無限延伸。當初抱著巨大的信心、希望找到商代大墓的安金槐,不禁感到有些失望。此後經過反覆的研究和推斷,他得出一個新的結論:這段夯土牆可能是商代二里崗時期為防止北面黃河泛濫而修築的夯土壩。因為夯土層的北面地勢低洼,向北20公里可抵達黃河。

為了證實他們的推測,考古隊在這道夯土壩上繼續向東、西兩端探尋它的走向。經過近半年的追蹤鑽探,事實證明這種推斷仍然是錯誤的。令他們更加吃驚的是,當東端的夯土層延伸到白家莊村邊時又突然折向南拐,直到和鄭縣舊城東城牆下面疊壓的商代夯土相接。當夯土層延伸到鄭縣舊城東南角時,則又向西拐。這顯然不是防範洪水的夯土壩,規模巨大的夯土層,定會有更為重要的用途。

為了進一步弄清它的真面目,1956年年初,安金槐組織發掘力量,沿著夯土層的走向繼續展開大規模的考古鑽探。經過半個多月的發掘,探溝已經接近底部,深約9米多。

1956年秋天,安金槐再度組織力量進行鑽探。而後他們發現夯土牆向西穿過金水河,繼續向西延伸,直到杜嶺街後又折向南拐,與鄭州老城的西北城角相接,並被疊壓在鄭州老城的西城牆下,不斷向南延伸。這些複雜的現象使安金槐困惑不解,每天黃昏收工後,他都要把發掘詳情標明在工程平面示意圖上,為的是及時掌握髮掘進度。

這會不會是商代二里崗時期的夯土城牆?這種念頭在安金槐的腦海中閃過,興奮的神經高度緊張,在此以前他們沒有敢這麼想,因為比商代二里崗期更晚的安陽殷墟始終都沒有發現城牆遺蹟,那麼比殷墟更早的鄭州商代遺址怎麼會有城牆呢?

但是,多日的連續鑽探證明,他們努力追尋的地下商代夯土層,很可能就是商代城牆的殘跡,它固執地向著遠方不斷延伸……為了證實自己的看法,他把解剖過的夯土牆挖一半留一半,並請北京的專家們親自來挖,他堅信考古一向是以事實來說話的。經過多方面的論證和再發掘,安金槐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認為他挖的就是一座商代城牆,而且是不折不扣的商代城垣遺址。

商王朝曾經五次遷都,使用過六個都城,鄭州商城應該屬於哪一座呢?

而更令人振奮的是,當商代夯土層沿著鄭州老城向南延伸到西南角時,又向東拐,並沿著鄭州老城南城牆下面向東發展。至此,安金槐多日來心中的疑問才算有了明確的答案,無可爭議,這就是商代城牆遺址!當他在商代夯土層鑽探示意圖紙上添上最後一面城牆的位置時,夯土層剛好四面合圍。

此時,發掘者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從1952年至1955年在鄭州商代遺址中,已發掘的青銅器作坊、制骨作坊、制陶作坊和墓群等重要遺蹟,都分布在商城城牆外圍一帶。一切表明,這裡很可能就是某代商王的都邑。假如是商王的都邑,那麼它是商代哪一個王所建立的都城呢?據文獻記載來看,商王朝曾經五次遷都,使用過六個都城,鄭州商城又應該屬於哪座呢?

《史記·殷本紀》載:「仲丁遷於隞。」安金槐經過反覆研究和考證後,認為「殷時微地」應指鄭州商城。然而這一看法卻遭到不少人的反對。1972年到1976年,針對一些專家的質疑,河南省文物考古所楊育彬帶隊開展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考古隊在鄭州東里路東段,揭露出一座大型房基建築,編號為10號房基。在房基地坪上仍然保留有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圓形柱礎和柱子洞。不久考古隊在10號房基的西側,相繼發現6座商代夯土基址,它們共同構成一組大型宮殿建築群。接著在鄭州商城內,又發現宮殿基址20多處,使宮殿區的範圍不斷擴大,約占城內總面積的近半數。雖然這些建築基址均被後期文化層破壞,但是其規模和氣派都充分說明它們是商代奴隸主貴族的棲息地。與此同時,還發現了三座窖藏坑,出土的青銅器造型渾厚,氣勢磅礴,當為王室所用之物。

鄒衡提出的「湯都亳」的觀點把鄭州商城的年代由原來的中商提到了早商

1977年底,北京大學著名歷史學家鄒衡首次提出了鄭州商城為「湯都亳」的觀點,把鄭州商城的年代由安金槐提出的仲丁都隞的中商提到了早商。自此以後的20餘年中,鄭州商城「亳都說」與「隞都說」的兩大陣營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學術論爭。正當論爭相持不下時,1983年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配合首陽山電廠施工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屬於商代前期的都城遺址——偃師商城。古城北依邙山,南臨洛河,正處於河洛之間的平原上。考古工作者隨後在城址中發掘出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基址群,宮殿基址下面還埋有輸水管道,組成嚴密的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城內還有若干條縱橫如織的大道,蜿蜒曲折地通向城門。

在城中有一條慢坡低洼地帶橫穿東西,當地百姓一直稱之為屍鄉溝。翻閱史書,《漢書地理志》中在偃師縣下註明:「屍鄉,殷湯所都。」根據發掘資料,再結合史料記載,發掘者認為此城很可能就是商湯滅夏後所營建的都城西亳」。

偃師商城的橫空出世,對鄭州商城「隞都說」及「亳都說」都有很大的衝擊。但是經過短暫的沉寂後,爭論的浪潮隨之又起。有學者提出偃師商城不過是商湯滅夏後在此建立的軍事重鎮;也有學者認為它是商湯的孫子太甲被伊尹放逐時居住的「桐宮」。而鄭州「隞都」說者卻認為商湯滅夏以後,不可能立即興建起像鄭州商城這樣規模宏大的都城,而只能是先定都於規模較小偃師商城,經過一段時期的休養生息、積聚實力後才可能大興土木。

安陽洹北商城的規模遠遠超出了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

繼偃師屍鄉溝商城之後,1985年夏天,有農民在鄭州西北20公里處的石佛鄉小雙橋西北取土時,在距地表1.5米深處發現1件青銅器。經過考古工作者的現場調查,確認這裡應該有一處大型宮殿基址。1996年秋至1998年,為了配合夏商周斷代工程,考古人員在小雙橋又繼續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幾處較大面積的夯土建築基址和一座商代前期的夯土高台基。繼而考古隊又在這裡發現了一處大型祭祀場所,其上分布著50多個祭祀坑。其中人祭坑30多個,僅3個從葬坑就埋有非正常死亡的人骨架近百具。

這麼多的商文化遺址相繼被發現,究竟誰先誰後,這對夏商考古無疑是一個震動。由於鄭州商城隞都說基本受到否定,因此商代隞都的所在地在較長時期內都沒有著落。鄭州小雙橋遺址發現後,「亳都」說者認為小雙橋一帶即是「隞都」所在地。從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器看,它略晚於鄭州商城,這個時期恰是鄭州商城因水患而衰敗的時期。這一興一廢,也正符合仲丁遷隞的解釋。

而鄭州商城隞都說者則認為,這裡沒有發現明顯的居住生活的跡象,根本不具備王都的條件。另外從發掘看,鄭州小雙橋遺址興廢的全過程均與鄭州商城始終並存,絕不是「一興異廢」的先後銜接關係。而且鄭州商城與鄭州小雙橋商代遺址相距僅20公里,也就是說看不出有什麼必要,仲丁要廢掉鄭州商城在其不遠處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重建新都,鄭州小雙橋遺址只能是一處商代王室祭祀遺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9年,社科院考古所安陽工作隊在距安陽老城北約3.55公里的洹河岸北發現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商代城址,專家們稱之為「安陽洹北商城」。這座城址的規模令人嘆為觀止,總面積達400萬平方米,遠遠超出了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面積,它在學術界引起的震動也可想而知。

鄭州商城傳給後世一份無可估量的文化遺產和一個紛爭難解之謎

在洹北商城400餘萬平方米的範圍內,發現了十分豐富的商文化遺存。通過對城址的局部解剖和對出土器物的綜合分析,洹北商城的主體堆積可以基本上確定為小屯殷墟之前、鄭州二里崗商城之後。洹北商城與殷墟相毗鄰,而殷墟又沒有發現城牆基址,因此,有人認為洹北商城即盤庚遷殷的「殷」。然事情遠非如此簡單。據古史記載,在商立國之後的5次遷徙中,第13代王河亶甲所遷的「相」地也在安陽。而根據出土遺物看,洹北商城的建築年代要早於殷墟文化,因此該城也可能是河亶甲所居相」地。但是這種觀點很快就受到了批駁。

據《尚書》、《竹書紀年》等文獻記載,商代第19位王盤庚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以後在這裡傳位八代十二王,直至商滅亡。但是1928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以安陽小電為中心的3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所獲得的主體遺存,均屬於商王武丁至帝乙、帝辛時期。武丁以前,盤庚、小辛、小乙數王的遺存卻隱而不見,因此,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考慮小屯殷墟是武丁建立的,而並非「盤庚所遷之殷」地。

洹北商城的發現為確認小屯殷墟究竟是盤庚之都,還是武丁之都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上的幫助。有專家認為,盤庚有可能遷都洹北商城,為避水患,武丁時期把都城遷往洹河南岸的小屯殷墟,因為這裡地勢較為高亢。在過去的考古工作中,雖然有專家意識到以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安陽殷墟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間,可能還存在著時間上的缺環,但是一直沒有找到有力的證據,而洹北商城的發現,不僅以確鑿的證據證實了這種缺環的存在,而且提供了對該缺環進行考古分期的實物資料和地層依據。

從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小雙橋遺址及安陽洹北商城的激烈爭論中擺脫出來,登上林木蔥蘢的鄭州商代夯土城垣,瀏覽周圍的景致,會使人產生一種巨大的衝動。經過幾千年的歲月滄桑,它毅然保留在這裡,並且就在我們的腳下。夏商周三代文明在我國古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那是一個多姿多彩、豐富無比、波瀾壯闊的文明時代。雖然在歲月的摧殘下很多東西已經消失得無蹤無影,但是作為這一文明的載體——城廓遺蹟,卻始終頑強地挺立著。也許每一個人可能都會提出同樣的問題:究竟是什麼人,或者是什麼原因,強力摧毀了這座城市,使這座城市的主宰放棄他們千辛萬苦營建起的家園?是洪水,抑或是戰爭,難成定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一個具有無上權威的人,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為了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毅然決然選擇了放棄,遷往一個未知的遠方。從此,他給後世子孫留下了一份無可估量的文化遺產和一個紛爭難解之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APxY20BJleJMoPMjTJ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