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硯山,一個讓人離不開,也不想離開的地方。

2022-05-31   家在硯山

原標題:這是硯山,一個讓人離不開,也不想離開的地方。

·····················以上廣告······················

硯山,一個3822平方公里的小城,一個讓人離不開,也不想離開的地方。

恰到好處的氣候

四季如春大概是為硯山量身而定的,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沒有兩廣地區的悶熱,也沒有三十七八度的酷暑辣日,冬季沒有北方的嚴寒,也不會讓人感到透骨奇寒。

粉色與綠色交錯,這是一張硯山冬天的圖片

硯山的冬天是陽光的,是粉色、是藍色的,是春回大地般的模樣。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硯山的冬天也能見到有人身著短袖、短裙。

不知凡幾的美食

想要留住一個人的心,得先留住他的胃。

硯山從來不缺美食,火辣爽口的川渝火鍋,廣受歡迎的帶皮黃牛牛肉火鍋,還有臘豬腳火鍋、酸甜豬腳火鍋、藥膳雞,黃燜羊肉......美食多到不可勝數。

一年四季都有的那一碗涼卷粉,可謂是硯山人的心頭好,夏天來碗涼卷粉或者是米線,我更偏好雜花,再配上一碗涼蝦,堪比人間美味。

說到吃的,不得不提最愛的那一碗早點,酸湯米線、本地風味米線、麻辣雞米線、羊肉米線、牛肉米線、雜醬米線、臭豆腐米線、過橋米線......每一種口味的米線都能令人回味無窮,量也是足足的,吃了以後基本不用再吃午飯。

讓人又愛又恨又離不開的還是那只有這個季節才有的野生菌,雖然野生菌年年吃,年年有人中毒,但是真無法讓硯山人戒掉對它的鐘愛,青頭菌、雞油菌、雞樅、奶漿菌、刷把菌......洗洗乾淨,放上大蒜煮好控水,起油鍋,放入切好的新鮮油辣或者本地辣椒,加上大蒜翻炒,那種誘人的味道大概只有硯山人能夠體會。野生菌煮火鍋,味道也是相當不賴,不過必須一提的是,吃野生菌,必須對野生菌種類要熟悉,只使用自己熟悉、無毒的野生菌,還有一定要弄熟,弄不熟也會見「小人人」的。

我想,我最離不開的應該就是那夜深人靜時,巷子裡的那股子迷人的燒烤味,麻辣金黃的外表,內心卻無比鮮嫩的燒烤,香味撲鼻,雞腳、雞腳筋、雞翅、豬皮、三線肉、牛肉、雞胗、粉腸、土豆、包漿豆腐、韭菜......一串一串的接著烤、一盤一盤的接著上桌,這種美味總是能令人魂牽夢繞,並且好吃的燒烤只有在晚上才能吃到。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硯山的煙火,讓我沉迷。

一方一景

入硯山,先到墨山公園一覽,墨山公園山頂和山腳一靜一動,一面是寧靜的園林,一面是喧囂的人間百態。爬上山頂,亭中小坐,俯瞰硯山大地,將硯山四季晨昏盡收眼底,賞景、散心。

藍天白雲,青山浮水,水中有山,島倚水生,風光無限。聽湖湖中孤立的五座小島,是多種野生鳥類的家園。微風吹過,聽湖湖水掀起陣陣波浪,拍進硯山人的心房,聽湖雖沒有得到完整的人工的雕塑,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依舊讓它美的出奇、美得自然。硯山人對它的感情頗為複雜,憐惜、喜愛、不平......,在硯山人眼中它是自然賜予硯山的一大寶地,卻又因為它如此好的地勢卻一直未得到開發而忿忿不平。

硯山那哈的荷花,沒有繁華都市、景區的喧囂、傲嬌之氣,更具些鄉野的味道,靈動、嬌俏、純潔,出淤泥而不染。

綠野青山在硯山隨處可見,可是像依山伴水、生態園林的諸葛山,卻也是不算多見,覽山清水秀,聽聞鳥語花香,修身養性,正好!

奔騰在8萬餘畝的南國草原——黑巴草場,盡情釋放,盡情撒潑,盡情歡快,這是自然給你的包容。黑巴草場碧草連天,天接芳草,一望無際的綠色,方圓百里群山延綿、千峰林立。在這散心、放鬆最合適不過,如果膽夠大,也可在此露營,感受自然夜晚的靜謐,聽百蟲啼鳴。

硯山的景用隻字片語已無法形容出來。硯山,美麗的地方很多,將等待我去一一發現。

樂趣多樣

硯山擁有一座文山州最大的遊樂園——夢幻大世界遊樂園,裡面有摩天輪、大擺錘、高空飛翔、激流勇進、彩虹滑道、過山車、遊船、沙灘等幾十個遊玩項目,去裡面遊玩真的會很開心。

刺激、驚險、的八嘎河漂流也是一場令人難忘的遊記。你去玩過但你可能不了解你八嘎漂流的河, 八嘎河屬紅河流域瀘江水系南利河,發源於膩姐、科麻,途徑八嘎鄉蚌岔、嘎基、凹嘎等,與南老、蚌岔、嘎基等支流與之匯合,向東流入西疇縣稱南利河。整個漂流是平緩型的,兩岸風景秀麗清幽,駕著小船順流而下,穿過密林峽谷,在一個個起伏的落差中,激盪起歡快的青春。還能三三兩兩的水牛、黑羊在吃草飲水。田園間炊煙繞農舍,變幻的風景讓你心曠神怡。

每年六月,硯山總有那麼幾天會異常熱鬧,來自火把節的狂歡,不分男女老少,圍著火堆跳弦子的樂趣。除了六月,墨山公園每晚都會準時響起弦子聲,人們舞著一看就會的弦子舞步,這大概是勞累一天的放鬆吧。

找野生菌也是一種樂趣,硯山周邊的山上都會有野生菌,閒暇時我也去找過,跑山的樂趣、找到野生菌的成就感,休閒時間的充足感,在找野生菌的過程中一一實現,這大概只有實踐過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家在這裡

牽掛的人在這裡,家在這裡,根在這裡,習慣在這裡,這大概是多數硯山人為什麼沒有離開硯山,也離不開硯山的原因吧!

來源: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予以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家在硯山

01

聯繫我們

投稿爆料:Yanshan7077(微信)

02

家在硯山平台

留言區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