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長城要塞,「天下九塞,雁門為首」

2022-07-26     言語者

原標題:古代中原長城要塞,「天下九塞,雁門為首」

天下九塞——泛指雁門關、居庸關、八達嶺長城、紫荊關、楚長城 、黃草梁、井陘關、句注塞、平靖關這九個古中原長城要塞。

1、雁門關

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2、居庸關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也是中國的城堡之一。居庸關同樣號稱「天下第一雄關」,與嘉峪關相似,但是兩關的東西位置不同,且嘉峪關比居庸關修築時間更早。居庸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

3、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

4、紫荊關

紫荊關,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北45千米的紫荊嶺上,始建於戰國時期,秦、漢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宋、金稱金坡關,元代以後稱紫荊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 自古便是進出太行山的交通要衝,位於「太行八徑」的第七徑「蒲陰徑」,天下九塞之第四塞,是兵家必爭之地。

5、楚長城

楚長城始建於公元前7世紀,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竹溪、竹山、丹江口,到河南南陽的鄧縣、淅川、鎮平、內鄉等地。楚長城的位置,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它的西頭從今天湖北的竹山縣開始,跨漢水輾轉至河南的鄧縣,往北經內鄉縣,再向東北經魯山縣、葉縣,往南跨過沙河直達泌陽縣。總長將近一千里。2010年3月8日,河南已用考古學的方法,第一次確定了楚長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

6、黃草梁

黃草梁,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北14公里處,離天安門的直線距離為70公里,距區政府駐地75公里。黃草梁,被譽為古道明珠,是京西古道上一個極好的旅遊驛站。黃草梁與靈山、百花山、妙峰山遙遠相望。這裡主峰海拔1737米,為北京市西南地區高峰之一。

7、井陘關

井陘關,井陘縣西面太行山「井陘」之口,因此得名。古人謂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稱井陘。實際上,「井陘」是太行山內一條隘道。《呂氏春秋》、《淮南子》稱「井陘」為天下九塞之一,所以它自古著名。

8、句注塞

句注塞,即山西代縣雁門關,自春秋時即以句注塞而著名,此後一直是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關塞。如今,關外古道雄風依舊,關門樓卻被焚於日本侵略軍的炮火中。東門外頹圮的靖邊寺內,紀念漢代引導李牧的古碑還在默默訴說著故人的輝煌業績。位於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在城西北大約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

9、平靖關

平靖關,古稱冥扼,又名恨這關、憾這關、石城山,為古代天下九塞之一。位於武勝關西,鄂豫交界處,信應公路由此通過。這裡地勢險要,兩側群山對峙,道路狹窄險阻。歷代為中原戰略要地,南北交通要道,曾在此設驛站或巡檢司。自春秋以來,這裡戰事頻繁,皆為爭關踞險之利。吳楚柏舉之戰,軍事家孫武曾率吳兵經此,奪關南下,幾使楚國遭滅頂之災。關側有北伐戰爭烈士墓。

歡迎關注、留言、評論、轉發、收藏,帶你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9caae7a0e3b9a737545ca612c50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