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歐美青春劇的走向變了。
《怪奇物語》《去他X的世界》《性愛自修室》接連大熱。
可以看到,大家拋棄那種甜甜膩膩的校園愛情戲碼,開始進入一種「喪燃爆」的模式里。
誰說青春期一定是正能量?
看看現實世界。
18 歲的比莉·艾利什,「摩登、無情、六親不認」,卻手捧五個艾美獎盃。
厭世躁鬱的小炸藥們才是如今最受歡迎的類型。
最近,又有一部新的喪燃劇吸引了我的注意——
《非我所願》
I Am Not Okay with This
這部劇改編自查爾斯·福斯曼 (Charles Forsman) 的同名漫畫。
而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那部又喪又燃又萌的《去他X的世界》。
而且兩部劇的導演都是喬納森·恩特威斯爾。
同樣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高飽和度的配色,清新絢爛的造型,復古又不失精緻。
上圖:《去他媽的世界》
下圖:《非我所願》
不同的是。
《非我所願》架構在一個魔幻的設定上。
17 歲的內向少女西德妮,擁有意念操控物體的超能力。
當她緊張、沮喪、憤怒的時候,身體里會流出一股黑暗力量。
她討厭浴室水龍頭的滴答聲,厭煩至極時,水流自動停止了。
沮喪時,身後靠著的牆壁會突然爆裂。
好朋友拋下她去跟男友約會,她不開心地走在鐵軌上,漫不經心地撿起石頭亂扔,力量大得可以將插在土裡的標牌砸地老遠。
負面情緒可以造成現實傷害。
在這樣的設定下,青春期本就容易躁動的少年們,具備了更大的破壞力。
一定程度上來說,這部劇集合了《魔女嘉里》《去他X的世界》《怪奇物語》等多部大 IP 的精華。
雜糅成了一部「超自然青春魔幻系血漿喪燃恐怖片」。
起初,西德妮對自己的力量並不在意。
直到某一次。
當她陷入無可抑制的憤恨情緒時,大叫了一聲,身體里爆發出的強大衝擊波把周圍的樹木全部連根拔起。
這時候,她才真正確信:
自己具有某種超能力。
而且力量非常強大。
按常理說,如此魔幻的事情發生在自己頭上,會讓一個中二少年興奮異常。
(你有超能力了喂親!!!)
但西德妮不然。
因為這種能力不受她控制。
只有在她深深陷入負面情緒又無法排解時,超能力才會顯現。
而且這股神秘力量所造成的後果也完全不在她的掌控之內。
有一回。
一個男孩在學校舞會上拿出西德妮的日記本,步步緊逼想跟公眾宣布她的秘密。
西德妮體內不可遏制地積累起恐怖能量。
然後。
男孩的整顆頭顱。
瞬間爆掉了。。。掉了。。。了。。。
血漿噴濺了西德妮的全身。
眾人眼睜睜目睹了這一靈異事件的發生,驚恐無比,四處逃竄。
一時間,驚叫聲、哭喊聲、警笛聲混雜在一起。
西德妮也懵了。
趁亂逃了出來,滿身鮮血地奔跑在空無一人的黑暗街道上。
那一刻,她像極了魔女嘉莉。
驚恐,慌張,內心還帶了一點報復的勝利感。
西德妮獨自奔跑的鏡頭,像極了《去他X的世界》第一季的結尾。
同樣的處理方式。
《非你所願》第一季到此也結束了。
你可能滿頭問號,這不該是正片剛要開始嗎?
但不好意思,第一季攏共就這麼點內容。
這部劇的體量非常小,7 集,每集 20 分鐘。
掐頭去尾,約等於普通美劇的 2 集。
進行到爆頭環節,便戛然而止。
所以有人說,這一季像是部超長預告片,似乎剛剛進入正題,就立馬結束了。
不明所以的倉促結尾也是引發部分觀眾不滿的原因之一。
倒也不是預算不夠。
而是原著漫畫的最終結尾,就停在爆頭這一刻。
只不過。
炸掉的不是壞男孩的頭,而是女主西德妮自己的頭。
她湮沒在了自身超強的負能量里。
人沒了,故事也沒有了。
喪的一批。
這就是查爾斯·福斯曼的風格。
用極簡的繪畫講述現實主義色彩的故事,而現實往往就是這麼無力和帶著自毀傾向。
但本劇魔改了漫畫的結尾,把遭殃的那顆頭換了。
瞬間就把喪結局逆轉成了燃開場。
把自我毀滅轉變成充滿儀式感的涅槃重生。
女主逃往避難的林中小屋,一個黑衣人顯現,對她說:
「他們應該感到害怕。讓我們開始吧」。
一個邪惡的超能力少女,冉冉升起了。
看來,第二季是勢在必行了。
衝著魔幻設定與血漿場面來追劇的,或許確實會失望。
但這部劇真正的魅力,並不在此。
青春期野蠻生長的慾望與情緒,一直是影視作品樂於刻畫但又難以捕捉的對象。
於是,總得借用別的符合作為依託。
比如之前頗具爭議的《生吃》。
將少女對生肉的渴望隱喻蓬勃的性慾。
《非你所願》也是同樣。
「超能力」指代的,是西德妮在壓抑的青春期里產生的種種負面情緒。
她所面對的社交障礙、性取向困惑、友誼破碎、母女矛盾、父親自殺等等日常問題,才是原著在意的重點。
所以你會發現,這部劇雖然短,卻很慢。
充滿了西德妮大量的獨白。
這一點,也是和《去他X的世界》保持了一致風格。
但獨白又並不會顯得造作矯情。
年輕演員們選的都很有特點,再加上歡樂的 BGM,使得整部劇刷下來也是清新中帶著刺激,平靜中鼓著躁動。
男女主演索菲婭·莉莉絲和瓦耶特·奧萊夫,都來自於 2017 年爆火的高口碑恐怖片《小丑回魂》。
他們一個像極了艾倫·佩吉,另一個則有點甜茶的感覺。
果然攝像機鍾愛的臉都是同一款麼?
索菲婭·莉莉絲演出了女主作為邊緣人物的畏縮和羞怯。
不自覺佝僂的背部,閃躲的眼神,雜亂的頭髮,卷邊的燈芯絨外套。
無不透露出這是一個自卑又孤獨的人。
她的父親幾年前自殺。
就是因為身上總散發出不可控的破壞力,造成周圍人的犧牲而自責不已。
她的母親是餐廳服務員,收入有限,一家人的生活愈發拮据。
西德妮的生活中充滿了悲傷、憤怒與無奈。
唯有跟閨蜜在一塊時,才能有那麼一絲開懷的時刻。
瓦耶特·奧萊夫飾演的男主斯坦利,則是一個「怪胎」。
父親一年 300 多天都在外面跑大卡車,回到家裡只會冷眼相待。
斯坦利不在意周圍人的眼光。
他光著腳出門。
售賣「特殊物品」給周圍的不良青年。
夢想是變成一隻巨大的水母,在藍色的海洋里遨遊。
兩人在一起最愜意的時刻,居然是比賽誰的青春痘更多更噁心。
他們一起去看橄欖球比賽。
場上是全校最受歡迎的男運動員和女啦啦隊員。
斯坦利說:
「這就像是在看莎士比亞戲劇。因為你知道場上這些人,終將活成一場悲劇。
他們以後大機率是當個區域銷售經理,手裡最大的權力就是評定月度最佳員工。
然後迫不及待地來參加中學五年、十年、二十年的聚會,去懷念他們的青春時光。
因為除此之外,他們也遇不到任何值得一提的事情了。」
斯坦利的這段話,與其說是一種預言,毋寧說是一種躲在角落的「校園失敗者」的自我安慰。
整部劇像是用一種暗黑超現實的影像風格,完美詮釋了風靡 70 年代美國的歌曲《At Seventeen》。
十七歲那年我得知真相
愛情是漂亮女孩的專利
擁有純潔笑容的高中女生
她們早早結婚
然後安逸地生活
那些與我無緣的情人節
那些上演著青春鬧劇的星期五
也都只為那些漂亮女孩而設
十七歲那年我得知真相
我們這些臉蛋一無可取
拙於社交
絕望地家中枯坐......
At SeventeenJanis Ian - Best Of The Test - The Old Grey Whistle Test
刨除掉那些令人害怕的超能力,或許真實的故事是:
17 歲的女孩西德妮,其貌不揚,成績普通,家庭貧困。
她自卑,怯懦,尷尬。沒有人願意跟她做朋友。
她會遠遠看著那些歡樂的少男少女,然後獨自一個人走上偏僻的小道。
幻想著自己突然具有某種超能力,在人群中找到一絲存在感。
查爾斯·福斯曼作為創作者,像上帝一般滿足了這個頹喪少女的願望。
結果到頭來卻發現,超能力並沒有讓事情變得更好。
復仇或許可以藉助外部力量完成;
但內心的哀傷和遺憾,卻會長長久久地存在於生命的記憶里。
說到底,這部劇講述的,是「無存在感的青春」。
這也許是當下喪燃劇流行的原因。
大多數人已經不願意接受那一套刻板的積極向上的青春標準。
市面上的「雞湯青春」,不過是那一小撮成功者,步入油膩中年後,藉助朦朧濾鏡,去重新裝點自己想像中的,並不真實存在的假面幻境。
說到底。
是不敢面對曾經不完美的自己。
或者。
是確實太過一帆風順,才會這麼居高臨下地拼湊出所謂狗血的成長的疼痛。
相比之下。香玉更喜歡那些不畏懼講述負面情緒的故事。
即便悲傷或醜陋,也真實得令人心動。
真相或許不那麼陽光燦爛。但好歹是在真實存在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