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中有個巨人,陸地行舟、頓餐只牛,原型更猛,能吃一萬人的飯

2023-12-22     阿斗愛

原標題:封神中有個巨人,陸地行舟、頓餐只牛,原型更猛,能吃一萬人的飯

《封神知識點》系列:巨人

文/王事情

一、三大巨人

封神中人道有三大巨人。

排第二第三的是哥倆。弟弟叫方相,身長三丈四尺,在十絕陣分陣的落魂陣中力戰真仙境界的姚天君,一戟敗仙。哥哥叫方弼,身長三丈六尺,在十絕陣分陣的風吼陣中力戰真仙境界的董天君,亦是一戟敗仙。

可是把這二位全加上,再拉幾個巨人來,也不是榜首鄔文化的對手。

老鄔是真正的巨人,身高數丈,號稱力能陸地行舟、頓餐只牛。孟津戰場上拖著一根排扒木,一戰而殺十萬周兵,龍鬚虎雖是龍子(龍與豹交),卻也死於是役。這十萬人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18年前姜子牙剛出任丞相時的西周全部精銳!也相當於商周18年不休徵戰中周軍陣亡的總人數!也相當於伐紂之戰中周兵總數的1/6!

正常的兩國交兵中,一方陣亡人數達到這個數字,其實已經相當於被擊垮。

如此戰績,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在真正的力量面前,一切武學技巧和沙場經驗都是可笑的,任你九幽十類,也可一拳破之。這就是以力破局,一力降十會。

因而,舍法寶、道術而論,要評人道真正的第一高手,舍鄔文化者再無別人!

那麼鄔文化到底有何來歷?有沒有歷史原型呢?

按歷史來說,他的原型是夏朝初的一個大力士,跨越了1000餘年來到商末。而按志怪來說,也能找到原型。

二、烏文畫

鄔文化並非《封神演義》的原創人物,而是有所本。

元代出了五種講史話本,合刊稱為《全相平話五種》,就是說書人的話本。其中一種叫《全相武王伐紂平話》,現在也稱為《武王伐紂書》。全文約四萬字,被認為是《封神演義》的藍本。

周兵至汜水關九項渡前,紂將烏文畫(我沒寫錯)來戰:

此人身長一丈七尺,腰闊數圍,拳打萬人,不可當敵,長食萬人之飯。紂王游黃河時,有一隻大船,名曰和州載,二名七里州,萬人不可拽動,被烏文畫獨拽此船,逢間道,崗坡或旱地,力如水中,拽亦然。烏文畫者,即奡蕩舟,本是東海人也,來迎太公決戰。

在話本中,老烏是萬人敵,「長食萬人之飯」就是他能夠吃一萬個人的飯。他連敗祁宏、南宮括、殷交三人,旋被設計燒死。從登場到謝幕,一共活了500來字。

《周朝秘史》(又稱為《列國志傳》,後經擴充成為《東周列國志》)第八回也寫到烏文畫,「身長九尺,腹闊十圍,怒目填胸」,「其人雄威壯大,手使丈八蛇矛,身坐千里追風馬,相貌甚是可畏」,完全是參照張飛描寫的。

封神中,鄔文化身長數丈,按其一戰屠十萬的戰績,且遠超方弼方相的戰力,我們將其設定二人的兩倍,即七丈。封神作者是明人,用的自然是明尺,明裁衣尺1丈=340CM,7丈就是2380CM,也就是23.8米高,相當於六層樓高。姜子牙抬頭觀看,「見一大漢豎在半天裡」,差不多靠譜。

《伐紂書》中,其身長為一丈七尺,宋元標尺1丈=312CM,1.7丈就是530.4CM,也就是5.3米高,一層樓多一點。

《秘史》中,其身長九尺,按明尺,為3.06米,不足一層樓。

這就是烏文畫的真實身高。

三、奡(ào)蕩舟

這個人物來自《論語·憲問》: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耕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孔穎達註疏:羿,有窮國之君,篡夏後相之位,其臣寒浞殺之,因其室而生奡。奡多力,能陸地行舟,為夏後少康所殺。

神話中的后羿是射九日、救萬民於水火的英雄,真正的羿卻是夏朝的亂臣賊子,不是啥好鳥。據《竹書紀年》,大禹之子啟建立夏朝,在位三十九年而死,太康即位,喜遊獵,在位二十九年失國。失國的意思就是失去了國家和王位,奪走他的權力並驅逐他的人就是有窮國君后羿。后羿為相,掌控夏後氏大權,先後立傀儡仲康、帝相為君,後來乾脆自己當國君。

寒浞是羿的義子,不久就殺掉了羿自己當國君。然後帝相之子、夏後氏的英雄少康,在有虞氏及其他部族的幫助下於邊荒崛起,攻滅寒浞和澆(即奡),成功復國,重紹夏後氏正統。

這就是夏朝歷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國和少康中興。

南宮适說羿奡不得其死,是說兩人都未能善終。寒浞殺羿後,「因其室」就是繼承了羿的財富和權力,「生奡」就是生了一個兒子叫奡。奡力大無窮,能夠拖著大船在陸地上滑行,就如同在水中一般,「蕩舟」的意思就是拖船前行。雖然奡是如此的勇士,卻因為成了亂臣賊子,而被夏後氏正統所殺。

而奡蕩舟三個字卻流傳了下來,元代說書人不明其意,誤將奡蕩舟當成了一個人名。大約是覺得許多人不認識奡(ào)字,又給他起了個名字叫烏文畫。

古代通俗文學作品本來就是取材於民間說書話本居多,而《封神》更是直接因循了《武王伐紂書》的底本。秉承拿來主義的風格,作者自然也要將這個名字拿過來,大約是覺得這樣一個巨人和寫文作畫實在沒啥關係,而只能「以文化之」,就將之改成了鄔文化。

典籍中記載的巨人還有很多。

盤古、夸父這些就不說了;

《金樓志·志怪篇》云:大秦國人長十丈;

郭璞注《山海經·大荒東經》又云:從崑崙以東得大秦人,長十丈,皆衣帛。從此以東十萬里,得佻人國,長三丈五尺。從此以東十萬里,得中秦國人,長一丈。

稽之典籍,這便是鄔文化的原型。若要寫作洪荒流小說,大可以將之設定成巨人國度佻人國或大秦國之人。

延伸資料:

《武王伐紂書》;《周朝秘史》;《竹書紀年》;

《借神演史的封神演義》,談鳳梁、陳泳超著,遼寧教育出版社;

《的文化批評》,張永芳著,中國文史出版社。

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8f6d925d05ed0f3bb081f85748c89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