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發病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幾歲開始檢查?有3症狀應就醫

2022-04-08     荊山浮屠話健康

原標題:大腸癌發病率上升,死亡率下降?幾歲開始檢查?有3症狀應就醫

大腸直腸癌發病近年來有持續升高的趨勢,一旦確診為大腸癌需要儘快接受完整治療,方有可能避免腫瘤復發。臨床上有一名56歲的女性,發現大腸癌處於中後期,雖然進行了手術,卻因為擔心疫情而沒有繼續接受化療,僅9個月後腫瘤復發,從會陰、肛門處滲出大量血膿、分泌物,每天必須換2-3次紙尿褲,最後回到門診時已惡化為轉移性大腸癌晚期了。

一般來說大腸癌早中期會以手術開為主,晚期期之後化療重要性漸漸上升,上面的患者因為害怕疫情,錯過了最重要的輔助性化療,不只局部復發又發生遠端轉移。

大腸癌發病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根據最近的統計報告,以大腸癌發病率來看,近年來呈現上下起伏,原因比較複雜,一方面環境中的危險因素仍存在,另一方面,醫療機構推動篩查,也有助找出更多無症狀的早期大腸癌。

由於早期篩查的比例上升,大腸癌死亡率在近年呈現緩慢下降趨勢。以大腸癌分期的存活率來看,0期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接近100%,1期也有93%-94%,而第4期的5年存活率僅剩15%。更重要的是,以篩查發現的大腸癌病人約有50%左右是早期,一旦出現明顯症狀才就醫的確診者,約有20%已是晚期了。

因此,總人數雖然上升,但早期大腸癌比例增加,死亡率反而有所下降。

大腸癌有哪些症狀?幾歲要定期篩檢

早期大腸癌患者最多數的症狀其實是無症狀,通常病情進展到2-3期之後才會有明顯症狀。臨床上大腸癌病人統計最常發生的三大症狀為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其他症狀還包括便秘、大便變細、體重下降、貧血、觸摸到腫塊等,這些雖非專一性症狀但相對常見。當自覺有疑似症狀時應到胃腸科或大腸直腸外科,接受進一步檢查。

大腸癌早期發現的愈後比較好,因此不應按照症狀來判斷身體狀況,只要達到一定年齡,都應接受糞便潛血等相關篩查,50歲以上的人群更建議要定期篩查,比如在美國已將定期篩查大腸癌的起始年齡提前至45歲。

一般人建議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潛血檢查為陽性者務必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應40歲起每5年接受大腸鏡檢查;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癌患者,自20-25歲應作2年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臨床診斷或基因檢查為腺瘤性息肉,更要提早至10-12歲起每年接受大腸鏡的篩查。

大腸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愛吃紅肉的男性更危險?

老齡化雖然是癌症增加原因之一,但是40-49歲的大腸癌的比例上升情況,並不只限於我國,鄰近國家比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以及許多西方國家都有類似現象。其中,有家族史或遺傳性大腸癌約占2成,其餘7至8成為所謂散發性的大腸癌,其危險因素包括抽煙、肥胖、高膽固醇高血脂、代謝綜合徵、腰圍粗、運動不足等,而男性的風險也高於女性。

另外,幼年期過多的抗生素暴露是否影響腸道菌群,進而增加大腸癌風險近期也受到討論。觀察研究發現,1960年後出生的人群,由於醫療開始普及、抗生素廣泛使用,腸道菌的多樣性可能遭抗生素破壞,導致幼童時期接觸較多抗生素者,長大後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但未有明確定論。

目前來說,40至49歲的青壯年人群,如果有抽煙、肥胖、不運動、愛吃紅肉、男性等風險因素,都應提高對大腸癌的關注度。

大腸癌與飲食有關?建議如何預防?

紅肉在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大腸癌第一級致癌物中,尤其是以燒烤方式烹調的紅肉或培根火腿等加工肉品,最好避免天天食用,應多攝取白肉、魚肉減少患病風險。另外,過去曾針對快餐店分布與癌症地圖對比,發現西式快餐較密集的地區,大腸癌發病率相對偏高。

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式,建議多吃新鮮蔬果,尤其是抗氧化效果強的食物,例如花椰菜、紅薯、菌菇類、葡萄、深海魚類、薑黃等。也要注意正常作息,多運動及多喝水,而定期篩查更是重中之重。

大腸癌與息肉有關?

大腸息肉未必就是大腸癌。50歲以上的人群,約一半會有增生性息肉,與大腸癌無關,而有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會有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腫瘤性息肉,大於1公分或顯微鏡下觀察有絨毛成分就屬於高風險腺瘤。目前醫療科技尚無法預測何者會變大或癌變,因此只要在大腸鏡下判斷為腺瘤性息肉,都會進行預防性的切除,避免未來演變成癌病灶。

一般情況下,並不鼓勵密集進行大腸鏡檢查,而是糞便潛血陽性者再做大腸鏡檢查。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即使息肉大於1公分,只要切片確認沒有癌變風險,3年後跟蹤檢查即可。腺瘤性息肉三顆以下且無任何大於一公分的病灶,則5年跟蹤檢查。

不過,如果切片化驗發現息肉細胞中含有絨毛成分或是高度細胞異型,就被視為高風險性的腺瘤性息肉,即使當下切除,也很容易再在其他部位長出新的病灶,就需要比較短的間隔時間來觀察。

大腸癌目前的治療方式?一定需要化療嗎?

大腸癌治療方式視病期而異,0期的大腸癌只需內窺鏡切除即可;1期腫瘤以手術為主;2期大腸癌腫瘤侵犯程度較深,但尚未侵犯淋巴,也是以手術治療為主;3期大腸癌表示腫瘤已侵犯淋巴結,手術切除後仍須視作癌細胞可能已在血液中擴散,必須加做化學治療;4期則表示腫瘤已有遠端轉移,現今以化學或靶向治療為主。

大腸癌因病人數眾多,國際都已有統一標準化的治療方式與藥物組合,也已經過臨床試驗證實療效,不必擔心治療不足或過度治療的問題。現今醫學發展趨勢是精準醫療,希望將治療用在真正可以得到幫助的病人身上,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與無效治療增加病人身體與經濟負擔。

現今晚期大腸癌正確用藥緩解率可達7成,疾病控制率達9成。意即配合化療可使7成病人腫瘤縮小,在化療情況之下9成病人的腫瘤不會擴張。另外,每個大腸癌病人的基因表現不一樣,都用一樣的治療模式不合時宜。

總之,防治大腸癌的王道,仍在於定期篩查與及早發現。一旦確診大腸癌也不必氣餒,大腸癌屬於預後相對良好的癌症,患者只要避免危險因素,注意飲食正常、多運動,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減少復發風險、保住治療效果的關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8ece0de12d8e812b379a7bfeffbb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