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張莉
據九派新聞報道,近日,江西九江一名初三男孩疑似丟失價值60萬的人工耳蝸,引髮網絡關注。10月21日凌晨,孩子母親發文稱,已同學校協商賠償百分之七十的費用,事情算是解決了。
(圖源:九派新聞)
聽障孩子離開耳蝸,約等於世界失聲,找到耳蝸才是事情關鍵。據其母的說法,從9月11號耳蝸丟失後,到10月20號協商賠償,此前一個多月的時間,遲遲沒有得到解決,不免讓人質疑。
據其母解釋稱,耳蝸植入手術費、康復費等各項費用總和為60多萬,外機費用為6.3萬。孩子母親一時心急,把事情發在網絡上,經過媒體的介入,才讓事情進入公眾視野。
根據該母親在社交平台發布的事情經過,孩子的耳蝸外機在宿舍充電中丟失,很可能是被偷的。學校的做法或許是出於人文關懷,又或者是為了讓事態儘快平息,但無論哪種情況都應該調查清楚,不該以賠償了事。
對於當事雙方來說,缺乏確鑿證據以及含糊其辭、迴避問題的結果,不僅無法緩解公眾的疑慮,反而可能激發更多的質疑和不滿。
東西到底怎麼丟的?是不是像網友猜測的那樣涉及校園霸凌?誰該為丟失承擔責任?仍有諸多疑問困擾著公眾,不是誰先發聲誰就掌握了話語權。
如果偷竊耳蝸事實存在,這涉及到法律責任,任何一方都不能模糊事件本身,應該積極配合公安調查,由警方一錘定音。
因耳蝸丟失引發的這場網絡爭議,不能讓公眾停留在「口水戰」中,應儘快回應誤解和質疑,拿出有力的事實依據,在輿論中糾偏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