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行·看振興|甘肅寧縣:花開黃土塬
小寒已過,戶外凍人耳朵。跨過感應門,50歲的王存玲和同村婦女脫掉外套,站在溫室里,一邊拉家常,一邊侍弄各色花朵。
王存玲家住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新寧鎮九龍村,當地海拔約1000米,是隴東黃土高原上的一個普通村莊。伴隨智能玻璃溫室空調開啟,陣陣花香從不遠處飄來。
王存玲正在工作。新華社記者程楠 攝
王存玲和姐妹們工作的地方,是家門口的惠眾創新智慧農業示範園。2023年6月,示範園正式建成投產,先後栽培了車厘子、楊梅等水果和蝴蝶蘭等花卉植物上百種。時近臘月,鮮花盛開的景象,頻現黃土塬。
「你看我手上這一盆就是蝴蝶蘭。」王存玲說,把小苗的枝葉整理好,要放在通風條件好的地方,保持空氣流通,才能有效減少病害。
王存玲在2022年底籌建階段就來園區工作了。別看她工作時間才剛滿一年,周圍的同事們紛紛誇讚她已是蝴蝶蘭培育的「土專家」。
「從家到園區只有幾分鐘路程,我不僅能照顧家裡的老人,每月還有3000多元收入。」王存玲說。
惠眾創新智慧農業示範園負責人王軍介紹,園區為周邊群眾提供就業崗位400多個,帶動人均增收3萬元以上。除帶動普通農戶增收外,九龍村還將村集體資金入股該園區,每年分紅收入近5萬元。「園區還積極推介當地農副產品電商銷售,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王存玲(左)和王軍正在園區內交流。新華社記者程楠 攝
走進這個占地約70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室內溫濕度、光照、土壤溫濕度等均實現了電腦智慧控制。在溫室兩側,王軍等人還帶領團隊搭建起兩個直播間。
「我們的主播就在園區內直播帶貨,在網上銷售蝴蝶蘭、寶蓮燈等花卉產品。」王軍說,園區目前的線上銷售額已超過100萬元。
農民在家門口穩定就業,離不開各類經營主體帶動。寧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3年底,寧縣共建成鄉村就業實體超50個,產品涵蓋電子零部件、特色食品、特色農產品等30多個種類,吸納就業3310人,產值突破7億元,帶動增收1.18億元。
王存玲(中)和同村婦女正在園區內工作。新華社記者程楠 攝
不只是寧縣,甘肅多地在光照、海拔和鮮花運輸等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22年,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建起一個20萬平方米的高新智能溫室,專門生產鮮切玫瑰。2023年夏季,這裡生產的1萬餘株鮮切玫瑰順利「出海」,發往哈薩克。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甘肅的氣候特點非常適合發展智能溫室花卉產業。「依託科技含量高的智能溫室,南方的熱帶水果和花卉得以在大西北茁壯成長,南花北養和產業轉移正在悄然發生。」王軍說。
進入2024年,在惠眾創新智慧農業示範園的網絡直播間裡,花卉等特色產品銷售勢頭良好。「我們今年打算在慶陽市區建立花卉和農特產品的銷售直營店,進一步聯通線上和線下銷售渠道。」王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