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個實行計劃生育的國家,印度方知掃盲是最好的避孕方式

2022-09-29     戲說金融

原標題:作為第一個實行計劃生育的國家,印度方知掃盲是最好的避孕方式

今年的第一季度,印度人口正式邁入了14億的大關口。世界人口日的時候,聯合國發布的報告預測,到了2023年,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而在十年前的聯合國預測中,印度想達成這一排位,要到2027年。

毫無疑問,成就印度這一「榮譽」的,出了中國生育率在不斷下降外,還要靠印度的計劃生育目標不達預期。

生育率一般指每100或者1000位育齡(15-49歲)婦女中所生育的活嬰數量,或者說是平均一個育齡婦女生育的活嬰數量。

先來看看幾個時間節點上,印度的生育率變化:

1950年,印度生育率為5.9;

1971年,印度生育率為5.1;

1996年,印度生育率為3.3;

2009年,印度生育率為2.6;

2016年,印度生育率為2.3;

2019年,印度生育率為2.2;

2021年,印度生育率為2。

這個生育率變化,從數字上看,並不算慢,但是如果對比相應時期的其他國家(除非洲以外)來說,確實有些滯後。

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個實行計劃生育的國家,他們在1952年的時候便啟動了降低人口增長率的計劃。但是到了60年代卻迎來了人口增長的最高峰時期,到了1971年出生率還是超過5,這種尷尬讓當時的印度政府不得不繼續在人口控制上加碼——1972年制定了將出生率控制在千分之二十五的目標(更尷尬的是,這種目標到了2005年都得不到實現)。

或許意識到千分之二十五的目標有些艱難,印度當局到了80年代中期的時候換了一個指標,開始設定凈再生產率(NRR)目標。1981年,為2000年設定了NRR的目標,1900年將目標完成時間推遲到2006年到2011年。到了21世紀初,該目標再一次被推遲5年,變成2011年至2016年。

印度政策制定者臉上掛不住了,在第二次宣布推遲的同時,將人口控制寫入了基本國策和憲法中。

當然,喜歡立flag的印度人在這麼重要的時刻,怎麼會沒有動靜呢?很快就刷出了一紙文件——到2010年實現2.1的生育率。

結果我們都知道了,這個目標到了今年才完成。

雖然印度設立的目標總是不能按期實現,但不管怎麼說,其生育率還是出現了明顯的下降,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後。

出現這種轉變的原因是什麼呢?

有很多,比如晚婚晚育、性別平等提升、觀念的改變、避孕工具的推廣、子女投資方式的理性化等等。

但如果說要尋找最主要原因的話,那應該是社會發展,更具體點說便是婦女掃盲。

研究表明,隨著收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兒童死亡率下降以及婦女工作比例的增加,社會的生育率通常也會下降。這種觀察結果在西方被普遍認可,並將其稱為「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具」。

但是在整體受教育水平極低的印度,想要發展的前提首先要掃盲,事實證明,掃盲的效果好壞對印度的生育率的高低有著非常直接且重要的影響。

舉個例子,比哈爾邦婦女的文盲率最高(26.8%),生育率也最高(3.2)。相比之下,生育率最低的喀拉拉邦識字率最高(99.3%)。同樣,北方邦、比哈爾邦、賈坎德邦、恰蒂斯加爾邦、奧里薩邦、中央邦和拉賈斯坦邦等7個邦的文盲率在20%以上,剛好也是這7個邦的生育率在2.5以上。

美國調研機構給出的數據表明,增加避孕藥對印度女性生育率的降低貢獻率在10-15%,而增加基礎教育對降低生育率的貢獻卻達到了50-60%。純文盲婦女的總生育率(TFR)為4.0,而那些受過中學或中學以上教育的婦女中生育率僅為2.3。也就是說,與文盲婦女相比,完成基本義務教育的女性的TFR降低了43%。

還有一組數據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結論:2021年印度農村地區的總生育率為2.6,而城市地區同期的總生育率只有1.7。

掃盲為什麼可以降低生育率呢?有兩方面的主要原因:

第一、識字後,婦女可以接受更多的外來信息和知識,熟悉更多避孕工具的使用,也更容易理解避孕對於女性的重要性。

第二,掃盲能讓婦女有擺脫從事最低級勞動的機會,當她們享受到教育帶來實打實的好處之後,更願意在其下一代身上投資時間和金錢,而不是拚命去製造新的勞動力。

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印度從21世紀開始,大力發展基礎教育,特別是針對婦女的基礎教育。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7786552b9e8c91baa0e16c48cf40a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