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至隋朝實行了約400年,至東晉末年,由於九品中正制賦予門閥士族超然的特權和地位,士族子弟鮮有像王導、謝安一樣的政治家,大多人都聲色犬馬,追求奢侈,以駕駛門第自矜,此為其衰落的內因。此外,孫恩、盧循發起的長達十二年的農民起義也給東晉的門閥士族以沉重打擊,王謝等世家失去了原有的統治地位,具體體現如下,謝琰被殺後,北府兵為寒人掌握,軍權不再有士族掌握。其次是這次起義本就因門閥士族封建剝削嚴重、農民無法負擔而起,矛頭直指東晉各個世家大族。劉裕為緩解階級矛盾,不得已出台了一些措施減輕農民負擔,同時限制了豪門士族的各項權力。
而庶族地主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崛起,隋文帝頒布「均田制」,幾乎使每個家庭都擁有土地,同時整頓戶籍,輕徭賦以,將依附於豪門士族的佃農、奴隸解放出來。於是幾年之後中小地主迅速崛起,隋唐時期,庶族與門閥士族的勢力差距越來越小,為維護本階層的利益,庶族地主階級要求擁有政治權力,積極尋求入仕途徑,為科舉制的實行奠定了群眾基礎和階級基礎。 2.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科舉起源於隋朝,最終定型於唐朝,同時也符合隋唐大一統的需要。九品中正制是門閥士族地方割據下的產物,地方官的品評是選官時的重要標準,選官權並不在皇帝手上,但由於魏晉政權依賴於士族,對此只能選擇妥協。
魏晉時期,門閥士族占有以經學為核心的學術文化中心地位,教育也以私學為主,士族可以依賴一家之法對儒、釋、道經典做出解讀。到了唐初,孔穎達校訂五經,唐政府頒《五經正義》於全國。
經濟科技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繁榮,為寒門弟子創造了一定的學習條件和文化氛圍,各種新思潮層出不窮,而門閥士族一般以經學傳家,所以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學術中心地位,這也是科舉製得以推行的重要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771c418b05a06397b10fdcd8902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