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看廣州地圖,發現11個區裡面面積最大的要數從化了。有人說,正因為從化面積大,所以窮地方才多,甚至都比不上隔壁的花都。尤其是古村落,花都用的麻石和條石,從化用的是磚木與石頭,明顯樸素很多。
不過,也正是由於這種樸素,逛古村,還是要數從化的更有味道。
前一陣子打卡了從化的木棉村、錢崗古村和鳳院村,這次選了一個更有味道的大江埔村。 在這裡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地方,村子門樓上竟然有一個錯別字,從清朝末期一直錯到今天,至今沒改過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五一假期高速免費,我們自駕到大江埔村大約花費了 1 個小時左右,導航大江埔村,基本走到頭就到了。
這裡的古村與從化其它古村差不多,都是祠堂前有一片池塘,祠堂後面是民居。 當然,這裡的古村與其他古村也差不多一樣,村民都搬進了新樓,舊屋雖然保留但不再住人。
最先看到的是門樓,門樓上有三個大字: 大江埔,旁邊附一行小字: 咸豐癸丑仲秋脩和林召棠書。 按照字面意思來看的話, 「大江埔」三個字是清咸豐癸丑年( 1853 年 ) 中秋節林召棠送的見面禮。 林召棠是粵西最後一個也是唯一的狀元。 假如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埔」字頭上少了一個點,很明顯是一個錯別字,而且整整錯了 169 年無人修改。
就是這個錯別字,牽扯出一個十分精彩的故事來。
大約在南宋末年,鄺氏從江蘇宣城遷徙至從化擇地建村,他們來到流溪河岸,看到風景美麗很適合人居住,便停留下來定居,他們定居的地方因有兩個大土墩,便將村子命名為大墩村。到了元末明初,大墩村鄺氏十一世祖帶著家人來到流溪河岸對岸建村,這個村子便是大江埔村。
建村起始,鄺氏特意請了風水先生,發現此地為棋盤格局呈 「象」形,要想將「象」養得好,得有草有水,因此,村子祠堂前有水塘民居後面有草埔,村子也起名為大江埔村。
可是,作為廣東湛江吳川人的林召棠與大江埔村有什麼淵源以至於要在門樓上題一個錯別字呢 ? 這個故事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林召棠與大江埔村一個叫作鄺天桂的人為清朝咸豐同科舉人,兩人性情相投,關係較好。 大江埔村門樓建好後,鄺天桂請林召棠題字,林召棠一揮而就寫成了 「大江埔」,只是「埔」字上面少了一點,說等自己高中狀元後,再將缺少的一點題上,那時候,這三個字可就相當於狀元親題,意義不凡了。
後來,林召棠果然被欽點為狀元,可是,鄺天桂卻在殿試前就去世了。 這大江埔村便成了林召棠的傷心之地,「埔」字上面缺少的一點也就再沒了下文。
第二個版本是林召棠的兒子當年負責從化的教育工作,比較賞識大江埔村的鄺天桂,兩人關係較好。 大江埔村門樓建好後,林召棠的兒子邀請曾為粵西狀元的父親題字,為了鼓勵鄺天桂好好讀書,林召棠故意將 「大江埔」少寫了一個點,說等他被欽點狀元後,就會補上這一點,可惜,鄺天桂還未到殿試之期就英年早逝,這一點也就再沒有補上。
個人比較傾向第二個版本,據說在 1853 年的時候,林召棠已是年近 60 歲的老人了。
從門樓進去,是排列成一排的祠堂與一彎月牙池塘。大江埔村的祠堂是從化少有的與眾不同的祠堂,大都有三進,鍋耳牆、彩繪......從依稀留下的痕跡可以看出,曾經的祠堂是十分光鮮亮麗的。
只是現在,據說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維修,祠堂里雜草叢生,幾近半腰深,案頭的香爐里,還點燃著祭祖的香在裊裊飄升,那長了青苔的石階,喻示著很久沒有人踏足。 從前有多麼繁華,便襯托出現在有多麼落寞。
這似乎是從化所有古村避不開逃不掉的命運。那些曾經充滿了活力的建築,只能任由它們在歲月里沉寂、腐爛......
我們在祠堂里轉了一圈,想進去那一片古民居里走走,最終還是放棄了。 有村民在祠堂邊的菜地里種菜,跟我們說,那些房子很久沒有人居住過了 ......
旅遊貼士:
大江埔村地址:廣州市從化區江埔鎮大江埔村
門票:免費
交通:除自駕外,可以乘坐地鐵14號線到從化客運站,轉17A公交車到江埔村站下車或轉1號車到江埔村委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