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竟被童年的經典《少年包青天》欺騙了那麼多年……

2023-01-07     cos老撕雞

原標題:我竟被童年的經典《少年包青天》欺騙了那麼多年……

曾經周傑版的《少年包青天》是我心中的白月光,即使後來陸毅版第二部,鄧超版第三部陸續播出,珠玉在前,我始終還是覺得周傑版的最有味。

任泉飾演的公孫策,瀟洒張揚;陳道明飾演的八賢王,風流倜儻;周傑飾演的包拯,大智若愚,帶著點狡猾;李冰冰飾演的凌楚楚,機靈可愛;釋小龍還是個稚嫩的孩子,模樣俊秀。

那時的任泉、釋小龍、李冰冰等還是很年輕,滿臉的膠原蛋白,看著就朝氣蓬勃。

劇情緊湊,七集左右一個案件,演技在線,各個都是演技派,此劇一出,火遍全國。

那時網絡還沒有普及,想要看最新劇集只能每晚守著電視,等待播出。

彼時我還是個學生,晚上還有晚自習,只記得晚自習下課後,啥都不幹,跑著往家趕,就怕少看一分鐘。

該劇分為七個單元:

名揚天下、血祭壇、隱逸村之秘、殿前揚威、五鼠鬧相國、魔法幻影、翻龍劫

每個單元獨立講述了一個故事,且每個故事都很好看。

最近,閒來無事,就把該劇翻出來重看,結果,看著看著就看不下去了。

1

第一個讓我看不下去就是每個男演員的頭套,那兩鬢的頭髮貼片,明顯得不能再明顯,看著就像貼著膠帶。

看一下,就出戲一下。

可分明記得小時候看的時候,並不是這個樣子,明明每個男演員都是風流倜儻,好看的緊。

難道是當時的攝影技術在現在看來落後了,所以才會發生這樣大的變化。

還是電視尺寸大了後,細節更清晰了?

不管什麼原因,現在看著那些仿佛貼上去的頭套,實在沒了看下去的慾望。

2

第二個讓我受不了的是,包拯在給大家剖析案件的時候,總會說一句:這是某某告訴我的,就好像包拯只是一個嘴替,所有的案件都是大家告訴他似的。

比如《血祭壇》這一單元,展昭的哥哥展俊被人殺害,衣服上很多皺褶,包拯因為常雨的一句話得到了啟示,明白了始末,於是在告知大家的時候說:這是常雨告訴我的,當事人常雨聽到這話一臉懵。

再比如《揚名天下》這一單元,小艾被人殺害,包拯在小艾的遺書里找到了破案的突破口,在解釋案件時說:這是楚楚提醒了我,作為當事人的凌楚楚當時也是一臉懵。

雖然在我看來,包拯確實因為一些人的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找到了破案的線索,但實在沒必要在解釋案件時,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明這是別人告訴你的。

說者不煩,聽者都煩了。

3

第三個最讓我受傷,我感覺我被騙了。

這個案件本身沒什麼槽點,我要吐槽的是案件外的事。

這個案件一開頭就在渲染包拯的家境貧寒,沒錢讀書,院士准許包拯在學院做雜工,抵扣一些學費。

於是,不時會出現包拯在學院幹活或者被別人嘲笑的畫面。

渲染貧寒的家境沒問題,關鍵我想說的是,按照劇情,包拯家不至於窮到這個地步。

首先,包拯的母親是個大夫,醫術高明,就連州府衙門一些案件,都會請包母去驗屍。

就算州府不會給錢,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包母自己醫鋪的生意肯定不會差啊,怎麼會連包拯的學費都交不起呢。

還有既然都窮的交不起學費了,為啥家用還會有下人,這難道不要錢?

當然,如果只是這樣,勉強還能接受。

在這一章節還出現了對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侉仡族被人滅族留下的那對兄妹,長大後,妹妹常雨成了街頭賣香料的姑娘,哥哥蒙放是包拯所在書院的音樂老師。

問題就在蒙放這。

在劇集裡,蒙放博學多聞,精通音律,翩翩君子,是城裡無數女兒家思春的對象。

但是,這博學多聞、精通音律該怎麼實現呢?

首先,侉仡族被滅族,兄妹倆除了彼此,連個包袱都沒有,這麼些年怎麼長大?

其次,就算可以要飯長大,那蒙放的學識、琴藝從哪學起呢?

古時候,要學會這些就得進書院,進書院就得交學費,連包拯家裡開著大醫鋪,還僱傭著下人的家裡都供不起包拯一個人的學費。

那常雨一個小姑娘怎麼供起哥哥的學費呢?

兩廂一對比,我就感覺被騙了。

小時候就追著包拯跑,追著兇手跑,忽視了這些,現在再回過頭來看,忽然發現這是明晃晃的bug呀,我竟然被騙這麼些年?

你們覺得呢?歡迎評論區交流。

我是

@胖寶媽的詩酒花

,歡迎評論交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664b7c5769d8dc01f4fbf5350b8a3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