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常看書,上小學後卻不會閱讀?說說家長常踩的4「坑」

2023-08-16     IF枕邊育兒

原標題:為什麼孩子常看書,上小學後卻不會閱讀?說說家長常踩的4「坑」

語文試卷中的本手、妙手、俗手,讓很多沒有閱讀功底或者只埋頭書本知識的孩子無所適從。現在的語文考試考驗的能力愈發全面,需要有更大的靈活度。隨著教育不斷改革,語文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閱讀理解和作文占據了很一大部分分數,有心的家長也開始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網絡信息發達的當代,為學生們的閱讀提供了便利條件,不會挑選讀物,在網絡就可以找到適合孩子年齡段的書單,沒有條件大量購買書籍的家庭,圖書館借書又解決了大難題,甚至還有免費電子書。對於學齡前幼兒,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讀一些繪本,這個階段閱讀主要起到提升詞彙量和識字量的作用。

有的孩子還沒上小學就已經讀了上千本甚至更多繪本或故事書,按照我們大多數人的理解,孩子讀了很多書,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還有對文章的分析理應高出同齡孩子一大截。

但實際上進入小學階段尤其是到了三年級左右,語文開始有閱讀理解的題目,並不是每一個讀過很多書的孩子,閱讀理解的題目能成為強項。

很多家長在孩子幼兒階段就開始讓他們接觸繪本和故事書,為進入學校後學習語文和閱讀理解打下很好的基礎。但是不排除雖然讀過很多書,孩子上學後閱讀能力卻不高,因為我們誤認為閱讀量等於閱讀應試的能力。

小學階段閱讀理解題目大多是考查的文字基礎應用、語言的表達及概括理解能力。而課外讀物著重於生活常識、習慣培養和知識面的提升,閱讀能力差,大多存在這四個誤區。

誤區一:孩子閱讀,缺乏有效引導

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拿一本書,坐在那裡規規矩矩看不被干擾不做小動作就是在閱讀。這種方式如果是在課堂上聽課或許是很好的狀態,可是對於閱讀來說,這樣的方式並不適合每一個孩子,畢竟對自制力本就不高的孩子面對書上靜態的字,很容易感到乏味無趣,也容易走神

培養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讓孩子首先要對閱讀產生興趣,而只盯著書看很難一時被吸引。如果缺乏有效地引導,孩子自身並不會很快找到閱讀的樂趣。家長可以從親子共讀開始,眼睛、腦子、聲音、肢體動作相結合,就把書中靜態的文字變成有聲有色動態的角色。這樣的閱讀書中的內容和角色形象得表現在眼前,孩子不會感到枯燥,也會印象深刻。

通過調動各個器官互動的閱讀方式,孩子對讀書產生興趣,才能養成習慣,也學會了閱讀要和大腦思考結合。

誤區二:不注意科學的閱讀方法

閱讀並不等於拿起一本書看,孩子從接觸書籍開始到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離不開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被動閱讀,年齡很小的孩子第一次接觸到書籍,哪怕內容和畫面非常吸引人,也很少有孩子主動聚精會神地去讀。需要家長引導甚至引誘他來讀,這是被動閱讀階段。這個階段就要讓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可以先用家長讀孩子聽的方式,漸漸地變成角色扮演,讓孩子覺得有趣

第二個階段,主動閱讀,通過被動閱讀的階段在家長的引導下,孩子從閱讀中體會到樂趣,才會不由自主地想看書,由被動變主動。

第三個階段,自主閱讀,在家長引導閱讀的過程中,通過互動,孩子不僅對閱讀產生興趣,也學會了讀書。並且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還有想像力都得到鍛鍊。有這些能力的輔助,從被動到主動到最終自主閱讀。

讓孩子喜歡上閱讀並且會閱讀並不是給他一本書,漫無目的讓他看。應該通過引導循序漸進,有了科學的閱讀方法,才是有效閱讀,也有助於提升各方面能力。

誤區三:家長的閱讀目的就是提升認字量

學齡前的兒童很多家長都會在同齡孩子之間比較認字量,為此買來大量的書籍和繪本讓孩子讀,目的就是提升認字量。讀完一本書,也是通過提問孩子字詞來做驗證,最終書中講的內容及中心思想,孩子從中能學到什麼缺被忽略。

如果單純為了認字詞,用認字卡片就可以,閱讀中帶著特意認字的目的不免功利性太強。閱讀是吸收書中的內容,帶著思考並且要通過閱讀牽動言語表達和情感,閱讀中要調動邏輯思維和形成個人看法。

誤區四:孩子「泡」在書中,未必已經形成閱讀習慣

有的家長買很多書讓孩子來讀,以閱讀量取勝,看似孩子每天「泡」在書中,但未必形成了閱讀習慣

如果孩子並不是帶著樂趣去讀,而是如同完成任務一般讀完一本書,或者每天閱讀夠多長時間,這不僅養不成良好的習慣,對能力提升也沒有幫助,孩子反而會產生反感

枕邊育兒寄語:

讀的書多不等於會閱讀,也不等於閱讀能力高,讀書時間久不等於帶著興趣閱讀,也不等於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能力,要立足於興趣,通過引導使孩子由被動閱讀到主動閱讀再到與各種能力結合的自主閱讀,讓孩子在閱讀中體會到愉悅,需要家長下功夫。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64c5b4be7982b8991bd511c19678a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