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天花板」級別的國劇:《三國演義》排第6,第一名高達9.8分

2023-11-14     電影聚焦

原標題:10部「天花板」級別的國劇:《三國演義》排第6,第一名高達9.8分

最近這段時間,國產劇迎來了久違的「集中爆發」。

古裝懸疑劇里,有評分高達8.5的《繁城之下》《蓮花樓》。

沉寂許久的醫療題材,也出現了《問心》這樣的良心劇。

就連國產劇少見的奇幻題材,也湧現出《異人之下》這樣的8分好劇。

看著這百花齊放的局面,讓人恍然間有種「國劇崛起」的感覺。

但也有人說,雖然這些劇口碑都不錯,但大部分看過就食之無味,距離經典還有很大的差距。

那麼什麼樣的劇算是經典呢?

簡單來說,就是反覆看上多少遍,也不會覺得無聊的劇。

特別是早些年拍攝的電視劇,由於製作環境比較單純,往往都是不談流量,只看質量,因此也誕生了很多精品。

這些劇不只是播出時,時至今日也成為大眾公認的經典。

說到這裡,我們就盤點一下評分最高的十部國產劇,先從第10部開始說起——

NO.10《士兵突擊》 評分9.5

今年金雞獎,王寶強沒能提名,成為不少人的意難平。

畢竟寶強在《八角籠中》的演技有目共睹,這麼好的表現卻連個提名都沒撈著。

回顧王寶強的演員道路,最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無疑是《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

許三多憨厚老實,不善言談,特別是剛到新兵營的那段時間,大家都瞧不上這個沒什麼出息的新兵。

但他能吃苦,肯努力,什麼事都要琢磨明白了再干,這股子傻勁和實在勁,讓他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同。

許三多身上的這種純粹和信念感,對於觀眾而言是一種強烈的感染力,也讓他成為全劇最受歡迎的角色。

《士兵突擊》的成功,靠的不僅是一個許三多。

張譯飾演的班長史今,段奕宏飾演的老A袁朗,張國強飾演的連長高城,這些角色在劇中都有著自己的高光時刻。

《士兵突擊》的熱評中,有這麼一句評論讓人深感認同:

在這個善惡美醜扭曲的時代里,它樹立了一種男人的標杆和品位——頂天立地,涇渭分明,舉重若輕,永遠懷揣一顆赤子之心。

NO.9《亮劍》 評分9.5

2004年,《亮劍》在央視一經播出便火的一塌糊塗。

平均收視率達到11%,最高收視率超過13%,至今已經重播好多次。

李幼斌飾演的李雲龍早已成為一個精神符號,劇中他的不少台詞如今已經成了網絡熱梗。

能有如此持久的影響力,得益於《亮劍》對以往抗戰劇的大膽突破。

男主角李雲龍,是一個抗戰劇里極為罕見的「軍痞」形象。

不守紀律,意氣用事,動不動罵娘,李雲龍這種行事做派把老總都氣得摔帽子,誓要好好整整他。

但他這種富有叛逆精神的英雄主義氣概,卻收穫了大批觀眾,尤其是男性觀眾的喜歡。

如此鮮活的人物形象,離不開李幼斌出神入化的演技。

在此之前,李幼斌演了不少知識分子形象,所以對演好李雲龍這樣一個大老粗非常沒底,一度想要拒演。

但最終李幼斌還是呈現了一次完美的表演,以至於從這部劇之後,「李雲龍」就成了李幼斌的代名詞。

《亮劍》唯一的遺憾,就是電視劇沒能完全呈現整部小說,在李雲龍被授予軍銜後就結束了。

但這並不妨礙本劇的經典地位,至今《亮劍》都被公認為抗戰劇的NO.1。

2011年《亮劍》被翻拍,還拉來黃志忠、果靖霖等實力派出演,但播出後招來一片罵聲,評分也只有4.7分。

NO.8《走向共和》 評分9.6

1999年,《雍正王朝》在央視播出,創造了央視有史以來最高的收視記錄。

首次擔任製片人的劉文武嘗到了甜頭,之後他便開始籌備一部以晚清民國為背景的歷史劇。

四年後,《走向共和》在央視播出,雖然不及《雍正王朝》那麼火爆,但也在社會上引發了持續熱議。

有了《雍正王朝》的成功,劉文武對《走向共和》加大了投入成本。

單是故宮的場景,就是劇組在兩萬平米的廠房裡,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搭建。

此外,編劇團隊查閱參考了6000萬字的資料,之後又花了數月時間完成劇本。

最終版本的劇本,無論是相當大膽。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走向共和》顛覆了以往對於慈禧、李鴻章、袁世凱等人的認識,讓觀眾看到他們複雜的一面。

這也成為這部劇最大的「黑點」,不少人質疑《走向共和》是為慈禧等人翻案,一時間爭議不斷。

在輿論影響下,《走向共和》首播結束後再也沒有重播過,之後十幾年一直處於銷聲匿跡的狀態。

好在時間肯定了這部劇的價值,9.6的分數便是對這部劇意義的最好證明。

NO.7《我的團長我的團》 評分9.6

提到抗戰題材,有兩部一定繞不開的「神劇」。

一部是《亮劍》,另一部就是《我的團長我的團》。

對於這部劇,觀眾們是愛恨交加。

就像有人說的,《我的團長我的團》絕對是「國劇之冠」,但大部分中國人卻看不懂它。

本劇的導演康洪雷,三年前憑藉《士兵突擊》一戰成名。

之後他決定和編劇蘭曉龍再合作一部劇,在來到滇緬邊境的松山時,蘭曉龍突然捕捉到靈感。

他在松山上看到一塊墓碑,墓碑下埋著的,是曾在松山與日軍奮戰犧牲的8000名中國士兵。

這些遠赴國境的中國遠征軍,卻很少有人提及,連死都死的默默無聞。

蘭曉龍從這一點入手,寫了一群「炮灰」散兵的故事。

這群人里,有受過訓練的正經士兵,有渾水摸魚的騙子,也有走投無路的老百姓。

這些被丟棄,被認為沒有價值的兵,從一開始的麻木頹喪,到後面開始覺醒。

但就在故事即將達到高潮時,卻戛然而止,讓人意猶未盡。

《我的團長我的團》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爽劇,它用一種不徐不慢的方式,把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多面層層剝開。

可惜的是,劇組在拍攝期間接連遭遇事故,前後賠付金高達700萬。

這也導致拍攝到後期時資金嚴重不足,所以後面的戲無法完成,無奈之下只得改了結局。

NO.6《三國演義》 評分9.6

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開播,收視率高達46.7%,形成了萬人空巷的盛況。

這一版的成功,勝在對原著史詩感的真實還原。

84集的體量,從桃園三結義到三分歸晉,盪氣迴腸的劇情加上場景服飾的考究,由內而外透著恢弘的氣勢。

在那個年代來說,《三國演義》堪稱國劇的最大手筆,總投資1.7億,其中1億多都花在了實景搭建上。

比如最難拍的火燒赤壁那場戲,攝製組特意借調了2000多位解放軍戰士當群眾演員,還準備了70多艘船和50車木柴。

劇組用了9個攝影機和1架直升機,從天上到地下各個方位進來拍,最終完成了這場難度極大的實景拍攝。

《三國演義》前後花了3年才完成拍攝,演員們也跟著受了3年苦。

比如飾演關羽的陸樹銘,為了貼合造型幾乎「毀容」。

每次化妝都要用乳膠條粘住他的外側眼皮,用力往上扯,製造出丹鳳眼的效果。

揭下來時常常會出血起泡,導致他的眼眉兩邊留下了永久性疤痕。

也正是所有演員的共同努力,成就了這些角色的經典。

直到現在提到「劉關張」、「諸葛亮」的名字,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94版《三國演義》的演員。

NO.5《武林外傳》 評分9.6

在《武林外傳》之前,還沒有人把喜劇和古裝、武俠這些元素聯繫在一起。

所以這部劇剛播出的時候,很多人一時難以接受,收視上也沒掀起什麼水花。

但首播幾天之後,《武林外傳》開始了逆襲,最高几乎達到《亮劍》的收視水準。

當時正是網際網路迅速發展的時候,每天都可以在論壇上看到很多人在討論這部劇。

「額滴神呀」、「我上面有人」、「給我整本《挪威的森林》」,劇中這些後現代的台詞,在網上廣泛傳播,一直火到今天。

這些看似無厘頭的段子,句句都在指涉著當今社會的問題,諷刺效果槓槓的。

最絕妙的是,每個演員都選的如此貼合角色,你完全想像不到佟湘玉或是郭芙蓉,換個人來演會是什麼感覺。

即便過去這麼多年,姚晨、閆妮、沙溢等人已經拍了不少戲,但看到他們後第一個想起的,還是《武林外傳》。

這也是為什麼不少經典劇都被翻拍過,卻沒人敢翻拍這一部。

七俠鎮,同福客棧,客棧里的那群人,都成為觀眾心中無法複製的存在。

NO.4《毛騙 終結篇》 評分9.7

和其他劇相比,《毛騙 終結篇》是個奇葩的存在。

在此之前,《毛騙》已經推出了兩季,都得到非常高的評價。

到了系列最後一部《毛騙 終結篇》,評分更是高達9.7,甚至超過了《三國演義》《武林外傳》等經典。

表面上看,這就是一部粗製濫造的網劇。

沒有知名演員,製作非常廉價,只是看演員的穿著和表演就感覺土味十足。

但這種看似粗糙的質感,恰恰讓故事更真實,讓人恍然間有種看紀錄片的感覺。

最讓人服氣的是編劇水平,一群具有正義感的小偷,防不勝防的花樣騙術,還有各種伏筆暗線的設計,堪稱國產劇的情節巔峰。

《毛騙 終結篇》將前兩季留下的坑一一填完,最後主角幾人各奔東西,這樣的結局讓一路追過來的觀眾感慨不已。

《毛騙》系列的成功證明即便沒錢,只要把內容做好,一樣可以成為觀眾最愛的那盤菜。

NO.3《紅樓夢》 評分9.7

央視版四大名著,兩部都是出自王扶林導演之手。

一部是《三國演義》,還有一部就是《紅樓夢》。

正式開拍前,王扶林看了很多遍《紅樓夢》,但他覺得自己也只是摸到皮毛,很難拍得深入。

因此,王扶林請來沈從文、曹禺、吳世昌等多位藝術界的「頂牛」,擔任電視劇的藝術顧問。

從服裝造型、場景布置到人物形象,連劇中的插曲唱詞,都是完全參照書中的詩詞創作。

有這些大佬保駕護航,電視劇也呈現了非常高的藝術水準,單是這一點,李少紅版的《紅樓夢》就很難企及。

這部劇不僅影響了一代觀眾,連劇中不少演員都被「鎖」在《紅樓夢》里,再難走出。

比如飾演賈寶玉的歐陽奮強,從這部劇之後再也沒接到什麼像樣的角色,賈寶玉成為他一生的標籤。

飾演林黛玉的陳曉旭,42歲那年出家,三個月後便離開人世。

30多年過去,《紅樓夢》成為國產劇的藝術瑰寶,像這樣的作品如今也成了絕唱。

NO.2《西遊記》 評分9.7

86版《西遊記》的經典程度不用多說,可以說是榜單里唯一一部老少皆宜的「國民劇」。

早在1982年國慶期間,楊潔導演就在央視試播了《除妖烏雞國》一集。

之後楊潔根據觀眾意見和自身問題不斷修改,終於在1986年,首先播出了其中的11集,取得了轟動性的反響。

幾乎只要有電視機的家庭,都會蹲守著等待《西遊記》播出,89%的收視率足以證明這部劇對於全國觀眾的吸引力。

為了拍好這部劇,楊潔導演帶著劇組人員花了兩個多月跑遍全國,選好了需要的每一個景。

最難的是特效,在那個技術落後的年代,劇中很多特效場面都是用土方法來拍。

比如用滑板製造騰雲駕霧,透過魚缸拍攝龍宮等,在當時看來還是很有創造力的。

至今86版《西遊記》仍是各大電視台最愛重播的劇集,這正是經典超越時間的魅力所在。

NO.1《大明王朝1566》 評分9.8

很難有一部劇,能達到《大明王朝1566》的水準。

上至嘉靖皇帝,下至嚴嵩、胡宗憲、楊金水等大臣宦官,都是這政治棋局的其中一子,為了權利和地位不斷爭鬥。

唯一跳脫棋局之外的,是只認死理不認官的海瑞,他在這場博弈中單槍匹馬,希望破壞棋局。

一場場權力的遊戲背後,是中國千年難變的制度,即便有海瑞這樣的人,也無法衝破鐵幕。

縱然心有所往,縱有千萬抱負,終究被淹沒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

從這一層面看,《大明王朝1566》不只是一部電視劇,更是具有歷史深度的文學作品。

但也是因為它的深度,導致在播出時收視慘澹,讓湖南衛視直接將這部劇雪藏十年。

如今24萬人打出9.8的歷史最高分,證明了《大明王朝1566》的真正價值。

以上,是評分最高的10部國產劇。

此外,像《大宅門》《闖關東》《雍正王朝》《潛伏》《甄嬛傳》《琅琊榜》《漫長的季節》等經典影視劇,雖然口碑同樣優秀,但奈何優秀作品太多,故未上榜。

不知在你們心裡,哪部才是你所認為的經典好劇呢?(撰文:皮皮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5fccfaf315d121e59546ad9a9d187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