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絲路文化及考古紀錄片的「新物種」,芒果TV《與絲路打交道的人》如何破局?

2022-04-20     廣電獨家

原標題:做絲路文化及考古紀錄片的「新物種」,芒果TV《與絲路打交道的人》如何破局?

《與絲路打交道的人》把鏡頭轉向了人,從關注歷史性意義,轉向了現實性價值。

樓蘭古屍「小河公主」的身上,藏著中西文明交融的怎樣秘密?邊塞詩人岑參「送武判官歸京」的北庭都護府,如今究竟在哪裡?疆域曾直抵鹹海的唐帝國,又如何通過烽燧制度掌控遼闊的西域?

這些穿越千年的歷史之問,在絲綢之路上都能找到答案。毫無疑問,駝鈴萬里的絲綢之路對中國乃至世界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

回望絲路,既有對中華鼎盛文化的深情凝眸,也有多元文明交融碰撞的好奇窺探。克孜爾千佛洞、小河墓地、北庭故城……在社交媒體時代,這些考古遺蹟早已被世人所熟知,但遺蹟背後的文物工作者,卻仿佛處在「失語」狀態。填 補這一空白的,是由芒果TV自製的《與絲路打交道的人》。

作為一檔關於絲路文化、考古相關新時代工作者的視覺人物紀錄片, 該片於今日起每周三10點在芒果TV獨播,共10集。該片將聚焦在絲路沿線相關地區不同崗位上的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文化傳播工作者,以「田野考古、守護、傳承、研究、傳播」為主題,刻畫真實且豐滿的人物形象。

21世紀以來,經過傳統文化的回潮,考古或文物類紀錄片蔚為大觀,湧現出大量經典作品。但《與絲路打交道的人》依舊是難得的「新物種」——

它是年輕化的,跳出了科教片、專題片的厚重製作傳統,以網感化的年輕表達及漫畫為敘事介入的使用,創新了影像風格,讓紀錄片回歸到視聽本位,趣味與信息含量並存。

它是強敘事的,從獵奇、科普、探秘的考古敘說轉向了真實可感的人物描摹。挖掘生活狀態下鮮活有趣的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文化傳播者,這才是它的「主角」。

它還是國際化的,以精美畫面呈現極具特色的絲路盛景、民族音樂的奇妙混搭、升格鏡頭的巧妙運用等,都讓紀錄片有動人、鮮明、有趣的影像格調。通過極具審美質感的影片,觀眾更深切地感受到貫穿古今、融匯東西的連結,讓全球觀眾體會絲路文化之美。

《與絲路打交道的人》開播後,今日,#四千年前的美女有多美# #紀錄片與絲路打交道的人# #與絲路打交道的人開播# 等節目多個話題引發全網熱議。截止發稿前,全端熱搜超20次,最高登微博熱搜TOP1。

▍從文物轉向人物,人成為「絲路」價值承載點

絲路文化及考古紀錄片並不是「新物種」,它發軔於上世紀50年代新文化考古紀錄電影,至今已衍生出眾多「亞型」。但毫無疑問,穿越千年的神奇文物、開啟墓葬的驚險歷程、窺探古人的日常生活,是考古紀錄片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創作主流。

《與絲路打交道的人》則把鏡頭轉向了人,從關注歷史性意義,轉向了現實性價值。從人的價值基點出發,它實現了多個維度的創新:

第一,聚焦在絲路沿線相關地區的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文化傳播工作者。如前文所說,以考古人物為母題的紀錄片是「少數派」,不僅總量偏少、覆蓋面有限,更以聚焦對中國考古有突出貢獻和影響力的學術巨擘為特點。

《與絲路打交道的人》的「主角」是撐起中國考古事業的中堅力量所在——他們不一定是名震四海的「大家」,而是勤懇辛勞、奮戰在不同崗位上的中流砥柱。有溫度、有態度、有力度地記錄「中堅」們鮮為人知的奮鬥故事,是《與絲路打交道人》的創作初衷。

跟隨鏡頭,我們可以看到眾多關於理想、信念、情懷的價值敘事。如發掘出千年女屍「小河公主」的樓蘭考古「活化石」伊弟利斯,年近70歲依然奔走在沙漠之上,探尋隱藏在黃沙之下的未解之謎;平原長大的韓建華,為了搶救性發掘青海都蘭「熱水墓群」,忍著高原反應一呆就是3年多;還有致力於發掘唐代烽燧遺址的胡興軍,無時無刻都要與蚊蟲、缺水、沒有通訊信號等困難作鬥爭。

第二,跳出了以往千篇一律的人物訪談模式,把人物形象放置在極具生活化的場景中描摹,力圖還原考古人的七情六慾。

該片既描述他們的工作日常,更記錄他們的生活瞬間, 考古人在片中擺脫了高高在上的專家形象,而變成擁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極大地消弭了表現主體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

每一名考古人,都能在紀錄片里找到屬於自己的顯著標籤。如發掘北庭故城的考古學家郭物,既是喜歡戴鴨舌帽的三輪摩托車旗手,也是隨時吟一首岑參作品的唐詩死忠粉。

片中,郭物的出場方式讓人眼前一亮,古箏奏響,坑坑窪窪的土路綿延到天邊,中年男子騎著三輪摩托逶迤而來。沒有一絲老學究的氣質,郭物就好像從土地里長出來的學者,鮮活、生動、接地氣。中秋月圓,山高水長,郭物和同事們堅守大漠,難免思鄉。這時,盛唐邊塞詩正好是考古人的內心寫照,吟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郭物仿佛與千年前的岑參達到心靈共振。

第三,《與絲路打交道的人》還實現了對考古文博大門類下,各工種的全景式掃描。

覆蓋守護、田野考古、研究、傳承、傳播等多個主題,紀錄片挖掘每個主題下5~6位新時代文化工作者鮮為人知的奮鬥故事。每一組人物講述一個主題,無疑極大豐富了敘事角度的多樣性,展現了與絲路文化、考古相關新時代工作者的動人風貌。

紀錄片前兩集聚焦「田野考古」,並細分到了文物修復、考古發掘、薪火傳承等多個類別。如胡興軍在荒漠無人區堅守十年,在國內首次揭開了一座唐代烽燧的全貌,超乎尋常的毅力是胡興軍的特質;從事紙質文書保護修復的余騰飛,則是擅長「繡花活」的90後,每天穿白大褂修復唐代文書,是他的工作日常,他和段朝瑋、丹妮婭·巴合提等同事們,已經共同完成了近百件文書的修復;馬強則每年都迎來不同的實習生,在他的悉心教導下,學生們像火種一般從彭陽姚河塬西周遺址出發,播撒到全國。

紀實與寫意並存,以「故事化」開闢敘事新風格

毫無疑問,紀錄片的基石是以真人真事為創作對象,但紀錄片創作並不排斥故事化敘事手段。近年來,借鑑故事化敘事手段去建構紀錄片敘事鏈,展現跌宕起伏、耐人尋味的考古或絲路文化故事,已經成為此類紀錄片的「標配」。

但《與絲路打交道的人》更向前邁進一步,從「故事化」開闢敘事新風格的基點出發,它在敘事手段、敘事結構、敘事視角等方面都別具一格,呈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風格。

首先,是從全知視角向多元化視角轉變。

以往的絲路文化及考古紀錄片,通過與「上帝視角」類似的全知視角,更方便創作者引導觀眾進入故事節奏, 但《與絲路打交道的人》在前兩集中就轉換了多種敘事視角,無論是伊弟利斯的自我對話、郭物的非正式訪談、韓建華的實時跟拍等,都極大豐富了紀錄片的敘事切入方式。

伊弟利斯的自我對話採取了分屏的方式,讓人物分坐在螢幕的左右兩邊,構築了奇妙的對話場域——右邊的伊第利斯,好似心理學上的「自我」,對年近七旬的人生做冷靜回顧;左邊的伊弟利斯換上另一套服裝,以「超我」的態度講述從事考古發掘的心路歷程。這樣的對話深入剖析了資深考古工作者跨越時空與歲月的內心世界,增強了敘事的厚度與溫度。

郭物的非正式訪談與韓建華的實時跟拍也展示出《與絲路打交道的人》的創作巧思。如記者與郭物在早上的土路上相遇,非正式訪談好似鄰里家常,北庭故城的歷史得以娓娓道來,也消解了錄音棚訪談的距離感。韓建華的實時跟拍則增強了敘事的客觀性,搖晃的跟拍鏡頭讓觀眾身臨其境,讓紀錄片有了現場觀摩的「直播」感。

其次,是敘事手段的不拘一格。

儘管每組人物只有10分鐘左右的時長,但《與絲路打交道的人》並沒有平鋪直述,而是採用了 倒敘、插敘、直敘等多種敘事手段,同時採用 漫畫敘事的介入,力圖體現敘事的新鮮感,增強可看性。

絲路考古,必然無法繞開有「中國西北考古第一人」之稱的黃文弼。或囿於影像資料有限,《與絲路打交道的人》在開篇用長漫這一新穎的方式展現深藏血脈的文化基因,古時便綻放文明微光, 而倒敘、插敘、直敘多種敘事手段的運用,也讓故事脈絡跌宕起伏,敘事性得到顯著強化。

比如,在講述余騰飛、段朝瑋、丹妮婭·巴合提三人進行文物修復時,片中就以巴音郭楞自治州博物館的館藏文化出發,再倒敘切入文物修復工作,最後以直敘鋪開人物成長。

最後,是紀實與寫意的並存。

《與絲路打交道的人》並沒有放過絲路——這一極具詩情畫意的地理載體,以及曾在這片土地上綻放萬丈光芒的傳統文化。

紀錄片里,既有對田野考古條件艱苦的真實呈現,也有古今對照、連通千年的精神共振。漫天星辰下,考古工作者吟起了岑參的「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觀眾仿佛看到了唐代烽燧再度燃起狼煙,盛世王朝的氣象噴薄而出。

在「一帶一路」的宏闊背景下,中國提出了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治理新理念,彪炳千古的「絲綢之路」正是這一理念的成功歷史實踐。

從這一角度看, 《與絲路打交道的人》既是懷古與致敬,也有觀照當下時代、講述文化自信、傳播中國聲音的巨大意義。在紀錄片里,人們可以找到中西文明交融的深深足點,也能發現中華文化包容博大、超越創新的精神特質。

接下來,《與絲路打交道的人》還將展現文物保護、文化傳播工作者、文物研究者的風采,請拭目以待。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5c2c12664059a706f1357edd2cfcc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