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一次碗給10塊錢?你已陷入「扇貝效應」的坑,不要讓獎勵變廉價

2019-11-11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今天早上在一所小學的門看到這樣一個情景:媽媽責怪孩子為什麼沒有幫奶奶洗碗,明明已經答應孩子的要求給了孩子10塊錢,而孩子的回應也是令我非常的意外:"我不想要10塊錢了,我想要遊戲機!"

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也是很常見的,很多父母會通過獎勵制來加強孩子的某個行為發生,從而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和生活習慣。

但是,家長們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獎勵的過多就會失去效果了!

更多的是父母們獎勵孩子的初心是為了激勵孩子養成主動做家務的好習慣,但是父母們沒想到,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對"獎勵品"產生了依賴。一旦沒了"獎勵",孩子還是會回歸"原樣",甚至還會"得寸進尺",真正養成了為了"獎勵"而幹活的習慣。

這些獎勵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就是在"扇貝效應",家長要注意了!使用獎勵制千萬不要忘記"扇貝效應"。

什麼是扇貝效應

"扇貝效應"是指在固定時隔強化程式中,個體的行為效率呈現出扇貝形曲線的變化趨勢。通俗點說,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提供強化物,通過強化去促使人做出行為。

"扇貝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發現提出的,他做過一次白鼠實驗。

他每隔20秒就對白鼠強化一次,經過強化的白鼠的反應會產生停頓,不斷強化後,白鼠的反應會不斷增加,而在下次強化來臨時,白鼠的反應會達到高峰。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強化的效果會有一個高峰期,一旦到了這個臨界值想要被強化的行為,就逐漸會驅回原來的狀態。而這個強化效果的曲線是呈扇貝的形狀,因此我們把這個效應稱為扇貝效應。

家長在獎勵中常踩的三個"坑"

根據扇貝效應的理論,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利用獎勵機制的時候千萬不要踩著這三個坑,否則強化的效果就會達到扇貝圖形的最高峰,做一些沒有效果顯現的事情。

  • 獎勵的次數頻繁

家長們在獎勵中常常踩的第1個坑就是獎勵的次數過於頻繁,這樣的話很容易會導致強化的效果達到最高峰,所以在進行兩三次強化之後,孩子的行為效果就沒有之前的好甚至消失。

在孩子養成新習慣、形成新行為的階段,用持續的、固定的強化時間對孩子進行獎勵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因為孩子為了"獎勵",會儘可能快地往我們所期望的樣子靠近。但是當孩子的行為習慣到了穩定期,固定時間的強化就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從而會形成關注"獎勵"多過"行為"本身的現象。

因此家長要注意獎勵的時間,切記太過於頻繁而導致獎勵強化的失效。

  • 獎勵的時間固定

獎勵的時間固定是一個最大的盲區,比如,家長在獎勵孩子洗碗之後會獲得10塊錢,而獎勵時間又一般是在晚飯時間,這個時候就造成了一定的循環,孩子再下一次就會知道家長什麼時候會給予獎勵。而當家長在工作的時間,還是在家裡就不會幫助老人洗碗或者做家務,因為他知道這個時候是沒有獎勵的。

因此獎勵的時間固定是家長利用獎勵機制的一個大坑,他很容易就會讓孩子找到規律,從而只會在家長面前賣乖並沒有真正意識到勞動的作用。

  • 獎勵的物品單一

獎勵物品也就是我們在培養孩子行為的"強化物",而這個物品要多樣化,因為單一的,持續的"獎勵品"會讓孩子產生"審美疲勞",沒有新鮮感,從而影響獎勵的效果。

比如,孩子一開始覺得有了10塊錢零花錢就可以買自己心愛的玩具。可是當他發現買自己心愛的玩具,需要很多個10塊錢的時候,那就會等不及每一次的希望來獲取更多的10塊錢而是會直接在下一次洗碗的時候提出想要買某個玩具的要求。有的時候孩子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得多,不會像大人一樣做事比較死板而是會為了自己的最終利益,想盡一切有捷徑的辦法。

因此家長需要將獎品多樣化,但同時又不能過於滿足孩子的要求,最好是根據對孩子有吸引力但是又不能輕易滿足他的玩具,又或者可以增加獎金的額度這樣會讓孩子有一個新的期望。

如何避免"扇貝效應"正確獎勵孩子

  • 獎勵方式多樣化

獎勵的方式要多樣化是可以避免孩子儘快的達到強化的峰值,比如,家長可以通過獎勵不同的玩具或者零食又或者金額,同時家長獎勵的方式還要有針對性,獎勵的物品一定是幼兒所感興趣的。

對於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強化方式也要不一樣,比如過小的幼兒家長給予獎勵的獎品是金錢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孩子來說,金錢對於他們是不感興趣的,因為他們還沒有真正的懂得金錢的意義,因此家長可以給年紀較小的孩子獎勵一些玩具零食之類的。而對於年紀比較大的孩子,像一年級或者已經上初中的小孩就可以獎勵一些零用錢。

  • 獎品有吸引力

同時獎品還需要有吸引力,不同的獎品對孩子誘惑力是不一樣的,比如:一些正在上高中或者初中的孩子他們所要求的獎勵需要符合自己目前的需求,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需求來進行獎勵。

家長不一定要通過物質的獎品來獎勵孩子,可以通過幫助孩子完成某一件事或者帶他去旅遊來代替實物的獎勵。有的時候過多的物質獎勵對於孩子來說會形成一種依賴為孩子的成長也是沒有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家長可以嘗試將物質獎勵轉變成精神獎勵

比如說一次擁抱,一次表揚也可以是很小的事物,儘量避免在花費過多的金錢情況下實行獎勵機制,這樣就違背了促進孩子發展的初心。

  • 獎勵的時間間隔化

前文我們也分析了,固定時間的強化會讓孩子產生依賴,讓孩子過於關注"獎勵"而忽視"行為"本身。所以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我們的獎勵時間不能有規律。

在孩子養成新習慣、形成新行為初期,我們可以用固定時間的強化去激發孩子的執行慾望,但當孩子的行為已經逐漸穩固時,我們便可以不斷延長強化的時間,因為在延遲強化的過程中,可以變化間隔的時間,使學生不能找到變化的規律,避免他專心地等待強化。

當強化時間不斷延長,孩子也找不到規律,能夠一直對"獎勵品"這個刺激物產生反應,孩子也能在不知不覺之中養成好習慣。

家長千萬要注意獎勵機制的正確使用方法,避免扇貝效應給我們帶來的強化最高峰,而失去了強化的效應和作用,正確的獎勵孩子為孩子的很好發展奠定基礎。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5RpYW4BMH2_cNUgrV7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