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原著直冒汗,比丘國真正需要拯救的並不是那些孩童,而是唐僧

2023-08-04     楊角風發作

原標題:讀完原著直冒汗,比丘國真正需要拯救的並不是那些孩童,而是唐僧

在取經路上,唐僧師徒是一路走,一路降妖除魔,可謂拯救了眾多黎民百姓。

但要說功勞最大,也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屬拯救了比丘國的一千一百一十一名孩童。雖然在鳳仙郡,孫悟空拯救的人更多,連唐僧和沙和尚都講,這個功勞比比丘國救小孩的都要大。但畢竟鳳仙郡的禍事因郡守所起,又是因郡守所結,從某種意義上講,孫悟空不過是傳了個話而已。

放下鳳仙郡的事暫且不提,我們單說比丘國,不管怎麼說,一千一百一十一名鵝籠里的孩童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也確實是在孫悟空的主導下,跟豬八戒、沙和尚及眾神仙一起救下來的。

可為什麼後來重提此事,豬八戒卻來了一句孫悟空是外施仁義,內包禍心?

楊角風談西遊系列文章第339期:讀完原著一身汗,比丘國真正需要拯救的並不是千名孩童,而是唐僧!

一、

在鳳仙郡,孫悟空不辭辛苦,天庭凡間兩頭跑,終於說服郡侯佛道雙修,這才消了玉帝的氣,求下了雨來。

當然,鳳仙郡的郡侯也並非是個好郡侯,玉帝所暗示的佛道雙修也並非大家想像的那樣,但不管怎麼說,孫悟空算是辦了一件好事,拯救了萬千黎民百姓。這也導致,唐僧師徒在鳳仙郡大受歡迎,求下雨後,還停留了半個多月。

最後,眾人也是依依不捨將唐僧師徒送上西去路,等眾人離開,唐僧很是高興,不斷夸孫悟空,說他這次的功勞,都能跟比丘國拯救孩童相媲美。沙和尚也不吝讚美之詞,說這次的功勞遠比比丘國那次大,自己以後也要向大師兄學習。

只有豬八戒異常冷靜,竟然是冷笑一聲,說了一句:

「哥的恩也有,善也有,卻只是外施仁義,內包禍心。」

雖說後來豬八戒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打了個哈哈,用自己沒能多吃幾頓飽飯為由打發了孫悟空。再加上唐僧訓斥了他幾句,讓這個呆子不要多嘴,快點走路。但是,他冷不丁冒出的這句話,似乎是對孫悟空在鳳仙郡以及比丘國的所作所為有所不滿。

那麼,孫悟空在比丘國究竟乾了什麼,讓豬八戒心懷不滿,說他表面上看是仁義,但是內心卻藏著禍心,僅僅是因為急著趕路,讓他吃不飽飯嗎?

要想解釋清楚這件事,我們就得從唐僧師徒進入到比丘國時談起,看看他們在那裡究竟經歷了何種考驗?

二、

可以說,比丘國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唐僧師徒剛進入這個比丘國國都之後,就看到了眼前的一幕:

「酒樓歌館語聲喧,彩鋪茶房高掛帘,萬戶千門生意好,六街三市廣財源……禮貌莊嚴風景盛,河清海晏太平年。」

按理說,能有這種繁華場景,一方面是國王管理有方,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所以,孫悟空在見到這種場景之後,喊醒了在城門口睡覺的一個老軍,問他這裡是什麼地方,城裡有沒有帝王?

老軍冷不丁被孫悟空喊醒,先是嚇了一跳,後來靜下心來後,嘆了口氣說:

「此處地方,原喚比丘國,今改作小子城。」

唐僧聽到這個名字後,也是挺納悶,既然之前叫比丘,為何如今又改成小子呢?唐僧的理解其實是這樣的,比丘是指20歲以上,持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小子,則是指男孩,是年幼的男孩子。

事實上,後來孫悟空觀察家家戶戶門口放著的鵝籠時,裡面確實都是男孩子:

「連看八九家,都是個小孩兒,卻是男身,更無女子。」

但豬八戒猜的是,可能之前的比丘國國王駕崩了,新繼位的是個小男孩,所以改名小子城了。只可惜,他的猜測被唐僧否定了,說咱們也別亂猜了,趕緊進城去找人問問不就知道啦?

唐僧的這個提議,也得到了沙和尚的贊同,走,一起進城!

三、

就這樣,唐僧師徒四人,帶著對比丘國國名的疑問進了城,這一進城,就發現了另外不對勁的地方。

哪裡不對勁呢?

因為他們發現,這座繁華的都市中,竟然家家戶戶門口都放著一個鵝籠。並且每個鵝籠里都裝著一個小男孩,大的不到七歲,小的剛過五歲。帶著這種疑問,他們見到路邊有個金亭館驛,於是便走了進去。

跟門口守門的老軍一樣,這個驛丞也對當今國王的所作所為感到不滿,面對唐僧的詢問,他偷偷告訴大家:

「適所問鵝籠之事,乃是當今國王無道之事。」

也就是說,在比丘國,不僅最近有民謠在傳播改名的事,控訴國王的昏庸。連國王手下的老兵,及館驛的驛丞也對這個國王的所作所為,感到不解。

其實這種現象的發生很正常,因為這個國家一直很富裕,想必國王管理水平很高。可是,自從三年前來了個國丈,並帶了個貌美如花的女子後,情況就變了。到了現如今,國王更是做出了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那就是用一千一百一十一名小孩子心肝做藥引,給自己治病。

聽到這個情況後,唐僧當時心痛的難以自已,一直在那裡喊:

「苦哉,苦哉!痛殺我也!」

見師父這麼痛苦,在一邊看熱鬧的豬八戒,反倒不理解了:

「常言道,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他傷的是他的子民,與你何干!」

四、

唐僧雖然痛恨比丘國國王的所作所為,但是等孫悟空提出來,要去看看這個國丈到底是人還是妖魔時,他卻又怕了:

「但只是見了昏君,不可便問此事,恐那昏君不分遠近,並作謠言見罪,卻怎生區處?」

在得到孫悟空肯定的答覆,絕對讓比丘國國王抓不到自己的小辮子後,唐僧才釋然,讓孫悟空去拯救那些孩童。

可以說,如果比丘國的國王晚一天,或者再早一天去吃小孩子的心肝。也就沒有後面這麼多事了,偏偏就選在了唐僧師徒到達比丘國的第二天吃。

這是巧合嗎?

若是巧合的話,又該如何解釋,孫悟空和豬八戒即將打殺白鹿精時,壽星的從天而降呢?

面對孫悟空的質疑,這個壽星急忙給出了一個解釋,說這是自己的坐騎,不小心走到這裡,當了妖怪。見孫悟空沒說話,這壽星急忙拉著這條鹿就要走,但被攔下了。隨後便帶著他去見比丘國國王,在那裡,壽星又解釋了一遍白鹿精跑掉的原因:

「前者,東華帝君過我荒山,我留坐著棋,一局未終,這孽畜走了。」

顯然,在這裡,壽星撒了謊,就像我們去棋牌室打牌一樣,這一局還沒結束呢,卻跑出門看看自己的車還在不在,正常嗎?

而且,壽星是住在蓬萊仙島那裡的,那是地上,不是天上。那白鹿精逃到比丘國已經三年時間了,他跟東華帝君下棋,能一口氣下三年?

五、

更讓人疑惑的是,在比丘國國都,壽星竟然掏出三顆火棗來,送給了國王:

「我這衣袖中,只有三個棗兒,是與東華帝君獻茶的,我未曾吃,今送你罷。」

跟東華帝君下了三年棋,卻忘了把備下的三顆火棗給人家吃,這一點都不像壽星的做派啊。況且白鹿精跟壽星在一起這麼多年了,在比丘國也待了三年,這期間他也沒少往十洲三島跑:

「國丈有海外秘方,甚能延壽,前者去十洲、三島,采將藥來,俱已完備,但只是藥引子利害……」

難道他會不知道火棗也有益壽延年的功效,畢竟比丘國國王吃了壽星送的火棗後,不僅病好了,還成了長生不老之軀:

「國王吞之,漸覺身輕病退。後得長生者,皆原於此。」

如果說壽星的火棗很珍貴,只有見到東華帝君這樣的高級神仙,以及去天庭參加安天大會給如來佛祖進獻時,才捨得用。那也說不過去,畢竟豬八戒管壽星要火棗時,壽星就直言了,你到我仙島上來,我那裡沒別的東西,全都是火棗,別說三顆了,一麻袋都給你裝:

「未曾帶得,待改日我送你幾斤。」

再加上白鹿精被孫悟空懟上門口後,毫無緣由的說了這麼一句話:

「三年事,今日得完,被那猴頭破了!」

白鹿精像有預感一樣,三年的事,到今天是最後一天了,也預示著,壽星自然會在今天前來帶他回家,順帶收拾一下爛攤子。

六、

那麼,壽星是怎麼想的,他派這隻白鹿精到比丘國的真正目的又是什麼呢?

首先第一點,白鹿精肯定不是真心為了國王好,一心想幫他治病。不然的話,他只需要回仙島上偷顆火棗回來就能藥到病除,根本不用費盡心機搞什麼一千名小孩子心肝。

再次,白鹿精到比丘國是為了吃唐僧肉嗎?

也不是,若為了吃唐僧肉,又何必在他們即將到來的這段時間,搞什麼吃小孩子心肝的事。搞得全國百姓盡人皆知,怨聲載道,硬生生衍生出首民謠來。連守門的老軍都逢人便說,比丘國現如今改成了小子城啦,生怕唐僧師徒不知道國丈是妖怪。

再再次,白鹿精難道跟奎木狼當年一樣,一片痴情,為了跟那隻白面狐狸廝混?

看似他跟白面狐狸惺惺相惜,白面狐狸被豬八戒打死以後,他還一片傷心的樣子。但是,若真是為情而困,他又何必去招惹比丘國國王,還把美人送給他呢?倆人找一處清閒自在的地方,不惹是非,安心過日子不好嗎?

還是說,這比丘國國王以前干過壞事,欺負過神仙變的和尚或道士,最後惹了眾怒,白鹿精才被派過來教訓他一番?

若是那樣的話,白鹿精幹嘛還送美人給他,讓他享受一番,最後還弄了三顆火棗吃,好事全讓他沾了,壞事一點沒有?

最後,南極仙翁乃道家神仙,比丘國嘛,看比丘二字就知道了,這是一個信佛的國家。他派白鹿精到這裡來,難道是為了給道家擴大地盤,讓國王信道?

七、

畢竟在朝堂之上,唐僧說出自己的身份之後,白鹿精就嘿嘿一笑:

「西方之路,黑漫漫有甚好處?」

隨後便有了倆人的朝堂辯論,唐僧說佛家好,白鹿精說道家好。這比丘國國王也實在,只要唐僧能說出佛家有何長生不老法,自己是可以不吃男孩心肝的。

於是唐僧巴拉巴拉說了一通,大體意思是說,長生的奧妙在於不動,像烏龜一樣:

「只要塵塵緣總棄,物物色皆空。素素純純寡愛欲,自然享壽永無窮。」

而白鹿精卻說,長壽的秘訣當然不是不動,而是要多吃點仙藥:

「俗語云,坐,坐,坐,你的屁股破!火熬煎,反成禍。應四時而採取藥物,養九轉而修煉丹成。」

總而言之,最終的朝堂辯論是白鹿精贏了,讓比丘國國王堅定了信道的信念。

可是,若白鹿精的目的是這個的話,他幹嘛建議國王吃唐僧的心肝呢。要知道,他是認識孫悟空的,自己的主子南極仙翁又跟唐僧關係甚密。畢竟當年送唐僧轉世時,就是南極仙翁去辦的,托生到滿堂嬌的肚子裡。況且幾年前,南極仙翁還在五莊觀跟唐僧師徒碰過面,一直伴其左右的白鹿精不可能不知。

如果是為了讓比丘國國王信道,那也不會傻到跟唐僧師徒過不去,他自己見到孫悟空都感慨三年時間到了,被這猴頭破了。

八、

既然知道孫悟空厲害,更應該放他們走,回頭再慢慢教育國王信道啊,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俗話說,要是一時間找不到破案的方向,那就不妨從結果上倒推一下。我們看一下,比丘國經過孫悟空等人這麼一鬧,最終的結局是什麼呢?

最終的結局是,整個比丘國一個人也沒死,也沒有什麼大旱三年,國王甚至都得到了長生。同時,妖怪這裡只死了一隻白面狐狸,白鹿精安然無恙回歸主人。國王、壽星、白鹿精、唐僧師徒甚至都在一個桌上吃上了飯,除了唐僧以外,全都喝起了酒。

甚至於唐僧師徒還在這裡呢,比丘國人民都給他們建立了寺廟,燒香拜佛:

「又有傳下影神,立起牌位,頂禮焚香供養。」

這幾乎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比丘國國王轉了一圈,仍然信佛。可以說,放眼整個取經路上,也只出現過這麼一次近乎完美的結局。正所謂,事出異常必有妖,所以,比丘國事件絕對沒有這麼簡單。

白鹿精被壽星派到這裡,肯定有著其他的用意,那麼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

有人說,那肯定是為了長生不老藥啦,壽星是在尋找快速提高壽命的良藥。畢竟,當初孫悟空在五莊觀找他求助時,他就抱怨過一句:

「他得之甚易,就可與天齊壽。我們還要養精、鍊氣、存神,調和龍虎,捉坎填離,不知費多少工夫。」

九、

還是剛才的解釋,若他真是為了修煉長生不老藥,又何必非得趕在孫悟空即將到的時候,弄了一千多個小孩子放鵝籠,生怕對方看不到?

畢竟,最後他也沒有得逞啊,小孩子們全都被救了,這不是白忙活一場嗎?

再加上,壽星這些年跟佛家走的很近,沒有必要去貶低佛家,弘揚道家。以他見觀音菩薩的那個德行,估計他也不敢跟佛家作對,所以,他沒有動機派白鹿精去比丘國。

也就是說,真正讓壽星派白鹿精下凡的,另有其人!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在安天大會上,壽星手捧禮物向其敬獻的如來佛祖。也只有這個解釋,才能回答,豬八戒為什麼說孫悟空是外施仁義,內包禍心。

眾所周知,唐僧師徒一路西行的過程,就是不斷受到考驗的過程。師徒幾人是挨個接受考驗,而受到考驗最多的,還屬孫悟空。

但自從真假美猴王之後,孫悟空就有了免死金牌,因為如來佛祖認為他通過了考驗,直接給了其一個成佛指標:

「好生保護他去,那時功成歸極樂,汝亦坐蓮台。」

孫悟空通過了成佛的考驗,可是唐僧呢,唐僧一路上的所作所為,又如何撐得起這個佛呢?

是啊,不僅膽小怕事,推脫責任,而且是謊話連篇,自私自利。甚至在女兒國還犯了殺戒,連豬八戒第一個想到找接生婆接生,他第一句話卻是讓孫悟空買墮胎藥,墮胎!

十、

如今西天近在眼前,對唐僧的終極考驗也正式開始,這場考驗也決定了他到底能不能成佛?

正因如此,白鹿精就肩負了這個任務,到底看看唐僧有沒有一顆成佛之心。可是,唐僧並沒有給大家這個機會,而是被孫悟空搶占了風頭:

「假唐僧將那些心……卻都是些紅心、白心、黃心……好勝心……殺害心、狠毒心、恐怖心……總總不善之心……」

孫悟空將這些不善之心全都吐了出來,而唐僧呢,卻還保留了這些心。

說白了,他連恐懼心這關都過不了,當國丈提出要用唐僧的心肝換一千多名小孩子時。剛才還信誓旦旦要孫悟空,在不牽連到自己的前提下救孩子呢。結果一聽說要吃自己的心肝,嚇得差點給孫悟空跪了,還說出這種話來:

「你若救得我命,情願與你做徒子、徒孫也。」

最後寧可忍受豬八戒的尿泥糊臉,也不願意正面去應戰國王,足可見其恐怖心。

況且,當年在通天河邊時,唐僧就在妖怪沒除的前提下執意要踏冰西行,又缺乏憐憫心。這一次佛祖就是要考驗其憐憫心,這才有了門口的老軍,驛館的驛丞,朝堂的國丈接連提醒。

要知道佛祖尚且以肉飼鷹呢,就是說,為了救一隻兔子,願意用自己的肉喂老鷹。可是唐僧呢,明明自己的這條命能換一千多名小孩子的命,但是他卻膽怯了。

連慈悲心都沒有,也沒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覺悟,唐僧此次考驗可以說是糟糕透了。

要知道,自從唐僧學了多心經之後,孫悟空沒少教導他。但這一次考驗,他卻沒有讓師父上,畢竟以他們的本事,就算唐僧上了,也能安然無恙。甚至,他還故意嚇唬唐僧,說要吃他心肝啦,連豬八戒都覺得不該這樣:

「有甚禍事?有甚禍事?你慢些兒說便也罷,卻唬得師父如此!」

正因為唐僧的這場糟糕表現,又因為孫悟空的未提醒,也就有了凌雲渡唐僧被推下水喪命的結局。

可是,比丘國的疑點到這裡就沒了嗎?

當然沒有,別忘了剛才提到的白面狐狸,她又是什麼來歷,為什麼她這麼聽話,卻落得命喪黃泉的地步呢?還有,書中說她變成美女後,長得像觀音菩薩,這又為什麼呢?

關於這個疑問,我們下回再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579865d10448653fb93fff1d1127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