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漢中文化IP出圈
場館入口處遊客隊伍排成長龍,展廳內人頭攢動,豐富多彩的展演活動吸引眾多青少年參與……今年以來,憑藉厚重的文化底蘊,不少市民和參觀團體紛紛走進漢中市博物館,前來品嘗獨具特色的「文化大餐」。
漢中市博物館是依託著名的「西漢三遺址」古漢台、拜將壇、飲馬池建成的組團群落式博物館。
館中現藏文物5220件,其中,一級文物45件,尤以《石門十三品》馳名中外。古漢台館區曾是漢高祖劉邦舊時行宮遺址,坐北朝南,是人工夯土建成的具有典型秦漢宮廷風格的建築。
如今的古漢台館區由自南向北的3個院落組成,設有石門十三品、褒斜古棧道、漢中歷史文化等專題陳列。
10月22日,在《石門十三品》展廳前,來自西安的張艷麗帶著兒子等了許久,只為拍出一張畫面上沒有其他參觀者的照片。「我兒子平時愛好書法,這次是專門帶他來看《石門十三品》的。我要好好拍些照片,回去讓他慢慢欣賞學習。」張艷麗說。
「在用筆的時候,毛筆的筆尖始終在筆畫中間運行,為了模擬在石壁刻出來的凹凸不平和崩裂的效果,這個筆要立鋒頂紙……」近日,在一節書法課上,漢上書法學校校長陳亮正在教學生書寫漢中市博物館內的精品文物《石門頌》。
將臨摹博物館館藏書法作品搬進課堂,已經成為漢上書法學校的教學日常。陳亮表示,「讓小朋友通過書法這種方式了解石門,弘揚石門文化,同時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想通過這種方式真正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讓厚重的傳統文化通過孩子們的書法作品更好地傳播。」
為此,該館還依託《石門十三品》,研發了主題課程,比如《身邊的國之瑰寶》校本課程、數字課程《石頭的「字」傳》。特色課程漢博大課堂「我從漢朝來」,「跨越千年的文明——張騫與絲路」常態化走進學校,普及漢中歷史文化。此外,《妙趣橫生的傳統佳節》《文物尋寶記》系列活動定期在館內開展,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愛上博物館,走進博物館不斷地探索求知。
據統計,8月以來,該館共接待參觀者近27萬人次,其中外地參觀者達20.25萬人次。自8月中旬以來,周末日均參觀在4000千人以上。
為了充分將參觀者的遊覽熱潮轉變為博物館的「破圈契機」,該館在進一步挖掘文物本體和背後故事的同時,研發了許多精美的文創產品。「以漢中市市花旱蓮和《石門十三品》的書法為元素製作了紫砂用具,以宋代望江樓為原型製作了文創雪糕,這些文創產品都受到了市民們的喜愛。」漢中市博物館副館長房飛介紹道。
據了解,該館將相繼策劃舉辦更多不同主題、類型的展覽,推出更多接地氣、煙火氣的社教、研學等活動,進一步優化美化參觀環境,以更優質的服務,讓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助力漢中文化IP出圈。
(來源:漢中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