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文學院探尋灌陽桂劇文化振興之旅 —文化館專訪

2023-09-04     駐馬店廣視網

原標題:浙江大學文學院探尋灌陽桂劇文化振興之旅 —文化館專訪

結合學院特色,浙江大學文學院本次實踐以「行走壯美中國,聚焦廣袤鄉村,探問文化故事,賦能鄉村振興」為宗旨,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鄉村文化振興案例,實地調研,感受鄉土中國的獨特魅力;以一縣一市的「三農」發展新局面為背景,從田間地頭到農民心頭,反映鄉村文化發展、鄉民精神風貌以及鄉村綜合治理的點點滴滴。

本項目將以四個小分隊(浙江省內、西南線、北方線、川渝線)的形式開展,每個小分隊沿著一條路線,選取標誌性地點,赴當地鄉村、開展為期10天左右的社會實踐。

桂劇位列中國十大劇種之一,而灌陽則是桂劇的發源地與發祥地;在灌陽縣所轄各鄉村中,桂劇始終與文化振興緊密相連。於是,8月7日,浙江大學文學院「鄉村裡的文化中國」社會實踐團西南線小分隊來到桂林市灌陽縣文化館,將其作為灌陽之旅的第一站,對唐廣蘇、謝良斌兩位老師以及粟偉、張亞明兩位副館長進行採訪,從縣文化館領導統籌的角度探尋鄉村桂劇文化現狀。

圖:同學們在和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交流

一、桂劇傳統 紮根深厚

「文化振興必須與鄉村特色緊密相連」,兩位老師如是說到。那麼,桂劇是如何紮根灌陽,成為鄉村文化不可割捨的一部分的呢?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提到灌陽,人們的第一反應便是桂劇改革第一人—唐景崧。但灌陽與桂劇的淵源絕不僅局限於唐景崧一人。對此,老師們從灌陽的地理位置入手,為我們講述了桂劇在灌陽傳承的歷史之深厚。

灌陽屬桂北地區,位於湘楚文化的交界點,與湖南文化交流頗多。於是,桂劇便與湖南祁劇融合發展,在唱腔、表演模式上頗為相似。對此兩位老師回憶道,「要是祁劇舞台上缺了哪個角色,桂劇的演員甚至可以直接補上」。直到唐景崧的出現,開啟了桂劇系統獨立、自成一脈的歷史。他從培養演員、寫劇本、演出每一個環節入手,從頭開始培養桂劇,使得桂劇得到了系統性發展,從祁劇中獨立開來,對桂劇劇種的確立起到了巨大作用。

灌陽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唐景崧的出現使桂劇在灌陽深深紮下了根,「它並不是一個過時的劇種,而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愛看的東西」,老師總結道。

二、深入基層 多管齊下

「七十年代每個村都有文化室表演桂劇,加起來有兩百多個嘞!到了晚上,年輕人就去文化室唱唱跳跳,沒有什麼錢拿,大家都很熱情!」一位老師這樣回憶道,言語中充滿激動與自豪;話鋒一轉,「現在啊,一個縣都只有零星幾個業餘的桂劇團在活動了」。

今昔落寞的對比,是隨著社會歷史的快速發展,桂劇作為中國傳統戲曲無法逃脫逐漸衰落的命運--出現了人才斷層、劇本老舊、觀眾流失等等問題。為此,在政府牽頭支持下,灌陽縣文化館一直在為鄉村桂劇文化振興努力著。

「演出的生命力來自於觀眾」,兩位老師深知此理。為再次喚起民眾們對於桂劇的熱情,文化館深入基層,從學校、廣場舞群體著手,來提高人們對桂劇的熟悉度與喜愛度。一方面,開展「桂劇進校園」活動,演員在學校里立馬教、立馬演,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舉辦桂劇廣場舞比賽。因勢利導,利用民眾對廣場舞的熱愛,將桂劇元素編排進廣場舞;再利用每年二月初八,灌陽「農具節」的熱鬧氛圍,在開幕儀式上由各個廣場舞隊伍跳同一支桂劇廣場舞進行評獎。這些活動反響都十分良好,起到了動員全縣學習桂劇的作用。

而在演員培養上,文化館開辦了種類豐富的培訓班,從二胡等樂器到朗誦、身段等等。這些培訓班都是免費開放,旨在能夠引導一些人進入桂劇表演領域,成為桂劇的傳承人。

圖:灌陽縣文化館

灌陽的桂劇振 興之路,其實映射著全國所有 傳統戲曲在鄉村的發展現狀 ,甚至反映著所有 非物質文化遺產 所面臨的發展問題。中國擁有著幾千年的 鄉土歷史文化 ,絕大多數的文化遺產都是紮根於鄉村,生長於民間。因而,鄉村文化振興也必然離不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灌陽縣對於桂劇的傳承振興是一個 典型案例 ,其中, 既有走基層路線的成果,也有體制設置上的缺陷 ;這對於其他鄉村的文化振興無疑是一份可以吸取的經驗。

「歷史上的文化精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延續了一段時間,是給當今社會指明前進方向的寶貴財富。」桂劇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應在鄉村文化振興上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4bfc51ae7e4da39dc215d573640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