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2022-06-22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吳三桂叛明投清,是歷史上有名的「牆頭草」,臭名昭著的「貳臣」。1644年,清軍逼至山海關,本是明將的吳三桂陣前倒戈,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被滿人封為平西王。自此,李自成節節敗退,清軍步步南下,八旗鐵騎勢如破竹,大明江山紛紛落入滿人之手,南明小朝廷風雨飄搖。

1661年,鎮守雲南的吳三桂率兵入緬,在他的逼迫之下,緬甸王不得不將朱由榔交出。自此,南明朝廷以最後一位皇帝流亡被俘為結局而宣告失敗,當時康熙皇帝剛繼位,朱由榔在昆明被吳三桂處死,南明朝廷最終滅亡,吳三桂因功受封平西親王。

就是這樣,本為大明遼東守將的吳三桂,自叛明投清以來,靠著攻殺南明將士、手刃南明皇帝,在滿清朝廷中屢受封遷,特別是在殺死朱由榔之後,吳三桂的權勢也得到了極大的擴展,不僅位列「三藩」,封疆雲南,吳家甚至還與愛新覺羅氏聯姻,其子吳應熊便是額駙,吳氏一時風光無二。

言歸正傳,據說殺死朱由榔並非康熙的旨意,而是吳三桂執意為之,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很好解釋,吳三桂堅持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顧「叛臣」的身份誅殺南明皇帝,無非就是要完成這場「貳臣」與清廷之間心照不宣的表演罷了。吳三桂與清廷都清楚,南明皇帝留不得,但是如何處置,由誰處置,何時處置,這背後則充滿了雙方的試探與較量。

首先,在要不要殺朱由榔一事中,當時康熙皇帝的所謂表態恐怕連他自己都不知情。先來捋一下時間線:1661年,雲南被清軍攻占,南明朝廷失去了在中國的最後一處地盤,朱由榔不得不逃亡緬甸。然而第二年年初,在吳三桂的重兵壓迫下,朱由榔又被緬甸王獻出,最終落入了吳三桂之手,在被俘近半年之後,朱由榔及其親眷二十餘人便被處死在昆明。

也就是說,朱由榔被俘、被殺都是發生在1662年的事,而這一年正好是康熙元年,當時的康熙也只有八歲而已。如何處置朱由榔,這種直接關係滿清統治根本的大事,他一個孩子能表什麼態呢?或許,當時的康熙甚至有可能都不知道有這樣一件事。

不過,這並不重要,雖然皇帝年幼,但是依然不影響他是最高統治者的代表。年紀尚小的皇帝在處理政務上可能不能事事裁斷,但當時朝中的大事也自有輔政大臣處理,因此,不論年幼的皇帝能不能理解其中的利害,以他的名義發出表態,吳三桂都不敢小覷。

事實上,在如何處置朱由榔的問題上,吳三桂十分清楚,朱由榔是必死無疑的,不過他如何死,這意義是不一樣的。若是清廷下旨處死朱由榔,那在大明遺民的眼中,雖說是清廷容不下朱由榔,但他吳三桂叛明投清、俘獲明帝,照樣也逃不掉「漢奸」的罵名。

可是如果滿清朝廷不願直接下旨處置朱由榔,那對於吳三桂而言,反倒是有了掌握主動權的機會。與他而言,叛明降清的事實已經無法改變,而且反正明朝大勢已去,自己身上的罵名也是洗不掉了,事到如此,賣主求榮的事也不得不做得更徹底一些了。

確實,不論清廷如何表態,吳三桂都很清楚,朱由榔的死對清廷來說總是利大於弊的,清廷的表態無非是在作秀和考驗自己罷了。所以,事態發展至此,手刃朱由榔、向清廷表「忠心」,就是吳三桂通過這次考驗的最佳選擇。

當然,從當時的滿清朝廷以康熙皇帝的名義透露出來的態度來看,這絕不是毫無顧忌的隨便表態,表面上只有一句看似輕飄飄的「算了」,然而實際上卻是暗藏殺機。

正如吳三桂心中所想,朱由榔是萬萬留不得的,滿清甚至比他更容不下朱由榔。縱觀歷史上的改朝換代,舊人唱罷,新人登場,在維護統治的殘酷現實面前,有幾位前朝皇室宗族能得善終?

更何況,由明到清的朝代更替情況是特殊的。大明正統的政權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擊垮的,而並非是被滿人直接摧毀的,就連當時吳三桂叛明投清也是打著誅殺李自成、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因此,對於實際上已經掌握了江山的康熙朝來說,前明朱氏的消失,才能使得滿人的統治更符合傳統的正統與傳承。

不過,清廷也很清楚,雖然朱由榔要殺,但是由誰來殺也是大有講究的,比如,由吳三桂來動手則再好不過了。原因有三。

第一,清廷不好直接下令搞死朱由榔。清廷雖說是滿人的朝廷,但是既然掌握了中原,就不得不從中原文化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按照傳統的儒家思想的說法,「君命天授」是為正統,而「君」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直接誅滅前朝皇室,實在殘暴,難免會令天下人指摘,這對於漸趨穩定的滿清統治十分不利。

更何況南明朝廷雖被擊垮,但殘餘勢力還在,甚至還存在不少心懷「大明」的遺民,朱由榔真的被送到滿人手上,反倒會成了滿清朝廷的一塊「燙手山芋」,如果滿人貿然以清廷的名義將朱由榔處死,這無疑會激怒南明殘餘與大明遺民,進而導致民族矛盾的激化,這對於維護滿清政權大大不利。

第二,這是清廷試探吳三桂的好機會。既然朝廷不好出面搞死朱由榔,那總要找個人來下這個手,吳三桂就是最佳人選。首先,朱由榔是吳三桂俘虜的,遠在雲南看押,押運回京實在不便,而且路途遙遠,倘若中途出了差錯,那豈不是白忙活。

更何況,在處死朱由榔這件事上,朝廷本身就不宜出面。因此,為了防止夜長夢多,由吳三桂動手,直接將朱由榔葬身雲南則再好不過了。而且,借著這個機會,朝廷也正好可以考驗一下這位「平西王」的立場與決心。

清廷對吳三桂一直都是不太放心的。與當時其他三位異姓王不同,吳三桂降清的時間是最晚的,甚至也有人說他投降是被迫的。事實上來看,吳三桂在降清前後確實是有過一再堅持的意思,而且當時引清軍入關也是號稱要為崇禎報仇。由此來看,吳三桂前前後後的這一系列舉動,也確實值得滿清朝廷對他的忠心有懷疑。

第三,由吳三桂殺掉朱由榔,可以斷了吳三桂的後路。雖說已有吳三桂的兒子在北京做人質,但朝廷依然希望看到吳三桂在這一問題上的實際行動。與其說是試探他,不如說是逼他動手。因為,只要吳三桂動手誅殺了南明皇室,無疑就是將吳三桂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他「叛徒」的罵名會坐得更實,以後也就不會再有什麼「維護前朝」的舉動了,就算他吳三桂想有,也是沒人信了,這也正是滿清朝廷願意看到的。

的確,康熙皇帝的一句「算了」沒有看起來的那麼簡單,清廷的這一招「借刀殺人」,也確實起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一方面,這一舉動能對於維護清廷在中原的統治較為有利。康熙皇帝如此表態,既能避免清廷作為外族統治與前朝漢族統治正面遭遇必然引發的「華夷之辨」與「正統之論」,又能通過利用吳三桂之手,順利地達到了打壓消滅前朝朱氏血統影響力的效果。

另一方面,逼迫吳三桂出手誅殺朱由榔的同時,又可借傳統儒家的忠孝觀念,將異姓王吳三桂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既能迫使吳三桂徹底與清廷站到一起,又能斷絕他日後想要以「復明」為旗號舉事反叛的可能。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自後的吳三桂雖說列土雲南,號稱「雲南王」,但是在傳統的觀念影響下,不少當地的漢族士大夫和百姓都只是對其表面屈服,實際對他的所作所為十分鄙視。可以說,誅殺朱由榔,使得吳三桂徹底地站到了傳統觀念的對立面,由此他也大大失去民心。

有了這樣的輿論做鋪墊,也註定了後來吳三桂起兵反清失敗的結局。在1673年,因對清廷推出的「撤藩」政策的不滿,吳三桂決定起兵反叛。然而,有了之前誅殺朱由榔的事,吳三桂不能故技重施,維護明朝的藉口他是不敢再用了,再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只會顯得自己更加名不正言不順。

但是,無故造反總是說不過去,為了「師出有名」,吳三桂只能另尋它法。於是,吳三桂便只提「反清」。只不過他沒想到,當他喊著「驅逐韃虜」的口號,特意激發人們心中的「華夷」觀念下對滿人的憎惡時,人們不僅不會買他的帳,反而還落得一個「人人得而誅之」的境況。最終,賣主求榮、兩面三刀的吳三桂終於自食惡果,在清廷的圍剿下勢窮病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46bd9386855ee5f4ec5369f071079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