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演員李嘉明拜訪90歲的「濟公爺爺」游本昌,登門致謝「救命之恩」。
原來,3年前李嘉明父親患病住院,無錢治療,游本昌得知後給李拿了一萬塊錢,現在難關已過,到了還錢的時候了。
李嘉明來到游本昌家,他雙手捧著裝著1萬塊錢的信封,向老爺子深鞠了一躬:「謝謝您!」
沒想到游本昌把信封推回去說:
「來於濟公、還於濟公,拿去做公益吧!」
這個新聞好暖!游本昌一言一行所發出的清澈光芒,簡直像一把照妖鏡,把娛樂圈中的撈金醜態照得無處躲藏。
這事又讓網友想起,當年郭德綱和游本昌有過一次對話,老郭自卑地問:
「我也想演濟公,可我這麼胖,能演嗎?」
游本昌說:「可以演,孩子,菩薩是無相的。」
游本昌自從52歲演濟公後,好像真把自己活成了濟公。
他給人的印象總是內心強大又身具佛骨:慈悲自在,空而不空,空無所空……
可誰能想到,「濟公爺爺」一生也並非事事順當的:
他自小體質差,被斷言「活不長」;30歲因營養不良暈在舞台上;52歲妻子患上癌症;剛出名就被誹謗;快退休時鐵飯碗丟了;快80了,他把房子賣了拍「濟世」的話劇……如今老人家快90了,為了藝術,家底也差不多賠光了。
別人說他一生白奮鬥了,可他卻說,藝術滋養了他的一生。
30歲曾餓暈,拍《濟公》挨板子不喊疼,只因他懂「境隨心轉」
有些演員一輩子就演一個角色,卻能把角色演活了。比如陳曉旭的林黛玉、演濟公的游本昌。
陳曉旭在演林黛玉前,就寫過林黛玉才能寫出來的詩。而游本昌在演濟公前,就經歷過與李修緣相似的經歷。
李修緣是在弱冠之年出家,游本昌童年就皈依了佛門。
游本昌的父母高齡產子,一位高人說這孩子活不過13歲,除非皈依佛門。於是,父母將6歲的游本昌送往佛門時皈依,法號乘培。
6歲的「小居士」游本昌此後身體健康,也一路順利。
17歲高中畢業後被推薦到文工團,次年又調入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做演員、保送到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學習。剛工作沒幾年,游本昌就上山下鄉了,在生產建設兵團「屯墾」的日子裡,他學過鉗工、蓋過房子,耕過地,也煉過鋼。
雖然沒有演出條件,但他總喜歡抽空給村民和知青們表演。天作幕、黃土地作舞台,游本昌覺得更「放得開」。
這段踏實的勞動的經歷,讓游本昌愛上了「啞劇」——人在勞動時多用身體創造,無需語言。而啞劇也是一樣:注重身體的傳達,而非語言上的傳達(被稱為「無言的詩人」)。於是,30歲的游本昌開始自學啞劇藝術。
那個年代想學什麼要靠自悟,沒有什麼「藝術培訓班」。游本昌向卓別林取經、向莫爾肖學習,然後到福利院去義演。終於,讓他琢磨出了名堂——他演出的啞劇《幽默芭蕾》曾和《吃雞》並駕齊驅,為中國啞劇藝術增添了一筆濃墨。
1962年,游本昌收到了央視春晚的邀請——導演王扶林親自與他共同研究劇本,這本是個極佳的出名機會,誰知道彩排時,游本昌突然因營養不良暈倒!
前面說過,游本昌天生體質很差,那兩年他經常全身水腫、只要一累就要臥床。因為不能現場表演,游本昌只能在背後和王扶林一起做策劃。直到1984年才正式登上春晚舞台,表演劇目為《淋浴》。
啞劇表演給游本昌打開了一扇門。1985年,52歲的游本昌第一次拿到了演電視劇主角的機會,也就是《濟公》。
他又跑到寺院,和高僧門求教「濟公」之意,智慧因此開啟。
「我明白了什麼是有覺悟的人、有智慧的人,濟公為什麼不叫濟私呢,公和私就是覺悟和不覺悟的分水嶺。」
得到這個啟發後,游本昌把濟公演得尤其「自在」。
小時候一看到濟公,心中就特別開心,因為知道接下來,窮人和好人總會逢凶化吉,而惡人和巧取豪奪者總會得到報應。
游本昌那衣衫襤褸卻眼中有光的狀態,早就脫離了「演」的境界,他是在「經歷」濟公。
好像上天要故意給游本昌「開悟」的鼓勵,據說濟公拍攝的過程中,發生過不少神奇的事。
「那時是夏天,頂著39度的高溫,拍攝很辛苦,可下午一輪到我拍,天就陰了,涼爽了;杭州多雨,有時候天陰了一天都不下,非等我們的戲都拍完了,雨才下來……」
游本昌老師領悟了境隨心轉,馬上,他就在《濟公》中應用了這些境界。
那個年代演戲,演出道具的預算很低,濟公啃的雞腿總是臭的(因為好幾集都用一塊肉作道具)。但游本昌每次都是二話不說就咬雞腿,直到導演演「卡」,才把雞腿吐了或從嗓子眼往外卡。
濟公的打戲,也是真打。妻子來探班,看見丈夫從兩米高的地方往下摔爬不起來,看得直哭。
可游本昌卻笑呵呵的,為自己經歷了「濟公」該經歷的而感到開心。
《濟公》上映後,游本昌大紅大紫了。紅到什麼程度?各省市都要求電視台都搶著播放《濟公》,因為犯罪率會明顯下降。人人都以為游本昌的好日子來了,誰知道人生的考驗才剛開始。
被誣陷「耍大牌」、為照顧患癌妻子,他在當紅時辭職退圈
1988年,一家報紙發文稱:
「一個靠濟公抬高身價的演員,竟向《濟公》漫天要價起來,提出什麼要簽立體合同,否則就拜拜,一個信過佛、參過禪的活濟公,竟信奉起孔方兄了!」
這則報道寫得十分厲害,他從兩個角度誣陷,讓人不得不信。
第一,提出立體合同一詞,這容易讓人聯想:如果當事人沒說過,這個詞從哪兒來的?
第二,道德綁架。影射一個演過「佛」的演員,就不能談錢了。
要不是當時游本昌錄了音,真是跳進黃河洗也洗不清了。真相是什麼呢?
1、拍攝續集時,游本昌妻子患上了癌症,他想專心陪妻子抗癌,建議片方換一個演員。
2、立體合同是從前和製片方討論過的宣傳方案,但並未因此要過價(根本沒想演,談何要價呢)。
原來,是制劇方擔心游本昌版「濟公」太深入人心,不買新劇的帳,所以來這麼一出。
游本昌起訴後,此案以報社向游本昌公開道歉並賠款2000元作為了結。
這些事對游本昌打擊都很大,但市場上對他的呼聲還是很大。
可是為何在1989年《濟公》上映之後,游本昌就消失了呢?
答案是,游本昌不認同當時的創作風氣,退圈了。
1990年左右,全國各大劇團開始搞體制改革:保留劇團的建制,通過改革內部管理制度增加效益,同時鼓勵大家搞第二職業。
游本昌也接到了「指標」,要他搞第二職業,完成創收指標,他懟領導:
「文藝工作是為觀眾服務的,為弘揚真善美服務的,什麼時候要為人民幣服務啦?」
這番快言快語就是給領導上眼藥啊,他此後的處境可想而知。
其實游本昌也不是想唱高調,只是他有原則。
既然「道」不同,就不與之謀吧。游本昌退出劇團,成立了自己的演藝公司。
公司的本質就是創造效益,但游本昌並未因此改變初衷,一直沒改過自己的這個「原則」,後面我們會講。
人生經歷是教訓,也是磨刀石。
2010年南都周刊採訪他時,游本昌曾自嘲過自己的臭脾氣:
「情商很低,有點舊知識分子的清高,萬事不求人。」
但他接著又說:
只要是自己認為對的,就不要妥協,莫扎特並不知道自己會具有如此高的聲望,梵谷活著時也沒想到自己的畫將拍到上千萬美元。」
游本昌老師太剛了!
拒絕無低線表演33年、80歲賣房拍劇,他一輩子都很「純」
從1990年到2023年的33年間,中國文藝界、演藝圈,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比如,游本昌提出過建議的「電視劇立體策劃」現已成為主流;比如那些犧牲品質拼流量的做法,曾被膜拜又被摒棄。
可游本昌老爺子還是一如既往、天真未變。
比如,改台詞精益求精這件事。
1985年,《濟公》中,有一場濟公上街吃人家肉包子的戲,游本昌給改了:「拿人包子不能白拿,那不成搶了嗎?」於是,我們看到的劇情是:濟公扔過去三枚銅錢。
2023年,《少年歌行》里,游本昌演忘憂大師。
原台詞是「寒水寺是你【暫時棲息】的地方」,游本昌改為「【一時棲息】」;
原台詞是「剩下的路」,游本昌老師改為「前面的路,要靠你自己走下去了。」
一字之差,底蘊立現,妙不可言。
比如,「知行合一」的人生。
33年,怕是兩代當紅演員都在演藝圈撈到了名和利,但游本昌「得到」了什麼呢?
1997年,妻子病情好轉,游本昌重新投入演戲,第一件事,就是投資去做「啞劇藝術」的推廣;
錢不夠,他就演配角賺點錢,然後再次投資自導自演了《了凡》(看過《了凡四訓》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名著名的勸善書)。
啞劇和《了凡》讓他先後賠了近千萬。
2011年,他賣了房,籌資拍了一部話劇《弘一法師——最後之勝利》。排第一場劇花了幾百萬元,成本主要用於買劇本版權、找演員付酬勞租劇場。
他只好演出一場收回一些成本後,再投資再演。
有人說,游本昌爺爺真的活成「佛」,活成「仙」了,他離大眾藝術太遠了,此言差矣!
游本昌立志「以戲濟世」後,雖只是偶爾客串角色,但他每次出手,都能奉獻精品。
比如《少年歌行》,游本昌飾演的忘憂大師兩次出場,都讓網友沸騰。網友說,如此高僧未來幾十年都要封神了。
2011年播出過的《李獻計歷險記》,游本昌僅出現10分鐘,一個眼神就讓觀眾淚流滿面。
游本昌可稱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不只是因他把「以戲濟世」的志向踐行了一生,還因為他對藝術的理解後人難以企及。他說:
「要熱愛自己心中的藝術,為它可以付出生命,但是絕不可以愛藝術中的我。」
當今演員們,幾人能體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