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髮店學徒小伙被訓斥摔門而出:這三種苦,再難也要讓孩子吃

2023-05-05     樊村聊教育

原標題:理髮店學徒小伙被訓斥摔門而出:這三種苦,再難也要讓孩子吃

霍啟剛郭晶晶帶兒子插秧

【一鳴專欄】

理髮店學徒小伙被訓斥摔門而出:這三種苦,再難也要讓孩子吃

前幾天看到一個震驚的視頻。一個穿黑T恤的理髮店學徒小伙因為不好好學習理髮被老闆訓斥了。

老闆大聲說,你吃飽了睡,睡飽了吃,不願意學就滾蛋。

「滾就滾!」黑T恤小伙把手裡的吹風機往地上一扔,摔門而出。

看似非常瀟洒,把老闆炒魷魚了,其實,他摔掉的不僅僅是一個吹風機,而是自己學習理髮的機會。

社會不是父母,不會呵護著孩子,做的不好,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但很多父母從小對孩子千嬌百寵,即使做錯事情也不捨得責備和懲罰。孩子長大後,走上社會,稍有不順心就會發脾氣逃避責任,同時也給自己前進的道路設置了障礙。

父母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有智慧的父母從來不是把最好的送給孩子享受,而是讓他體驗人生的苦。

01

帶孩子體驗生活的苦

遇到孩子不想學習怎麼辦?有的父母也許會嚇唬孩子說,不想學習就去去搬磚,其實大多父母也就是說說而已,但杭州的一位父親真的讓兒子去工地搬磚了。

在杭州,15歲的男孩晨晨因為學習下降得厲害,產生了厭學的情緒,並告訴爸爸說,不想上學了。

爸爸知道後,並沒有立刻批評他,反而讓他去帶他去了工地。

晨晨爸爸說,晨晨的工作是搬運紅磚和沙子,第一天下來,他就有點吃不消了,第四天時,感覺已經累到了他的極限了。

當父親問他上學好還是幹活好時,晨晨迫不及待的回答:「幹活好,幹活好。」

最後,父親語重心長地跟兒子說:「你吃不了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而且讀書能讓你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這件事對晨晨的觸動很大,事情過去了兩個多月了,晨晨對學習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學習更加積極主動了,成績也有了很大提高。

整個事件看下來,真的為晨晨爸爸點贊,他面對兒子的厭學情緒,沒有苦口婆心地說教。

而是把孩子帶到生活中體驗生活真實的樣子。孩子在體驗中也會逐漸明白,相比較工作,學習是件非常幸福的事,也會讓將來的自己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在生活中,越是捨不得孩子吃苦,孩子就學會吃到更大的苦。

因為很多孩子習慣了被父母呵護,一旦踏入社會,就像一個嬰兒掉進了冰天雪地,面對人生的風雨,他們無法應對。

因為父母和子女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我們陪伴孩子時,捨得讓孩子多吃點苦,讓孩子明白生活的真相,也讓他們長出抵禦人生風雨的翅膀。

02

吃挫折的苦

去年,剛參加完高考的侄女跟嫂子要一部智慧型手機,說自己要上大學了,不能再用老年機了。

嫂子看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女兒,覺得應該讓女兒體驗一下真實的生活了。

嫂子告訴她說,你已經18歲了,應該自食其力了,想要什麼樣的手機,自己來賺錢吧。

萌萌雖然是個女孩,但她平時的行為舉止都像個男孩,有種不服輸的勁。

她聽說送外賣非常賺錢,就去應聘做了外賣騎手。

就這樣,萌萌每天頂著大太陽,在高溫30多度的天氣里,別的孩子都在空調房裡追劇、玩遊戲,她卻穿梭在大街小巷汗流浹背的送外賣。

剛開始,她看著曬黑的皮膚,有時還會受到客戶的刁難和投訴,她也會覺得非常委屈。

但媽媽鼓勵她:「生活讓你經受多少磨礪,將來你的生活就會返還給你多少獎勵。」

時間久了,萌萌看到每天都能賺一百塊左右的錢,她開心的不行,覺得自己能自食其力了。

兩個月後,萌萌賺了4000多元錢,跟原來的預期不同,她沒有選擇買好點的手機,就買了一部1000多塊的手機,其餘的都存了起來。

因為她明白,錢並不像看起來那樣好賺,應該好好珍惜。

嫂子也跟大家說,通過這次生活體驗,孩子花錢也變得沒有那麼大手大腳了,買東西也會選擇性價比好的。

有句歌詞這樣寫到: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因此,孩子不經歷風雨,就不會珍惜擁有的幸福。不要心疼孩子吃苦,那是孩子通往成功的路。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也說過:「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件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

03

讀書的苦

老家的鄰居大嬸有兩個兒子,他們兩個兒子的人生軌跡值得我們深思。

哥哥從小不愛學習,就愛不在村裡轉悠著捕魚捉鳥;弟弟完全相反,他非常喜歡讀書,即使放假了,他也要去書店借書看。

他們長大後,哥哥去了工地做建築工人,一年十幾萬,還在城裡貸款買了房。弟弟從師範大學畢業後,在一個鎮上中學當老師,一個月才3000多,日子過的有些拮据。

哥哥就覺得很得意,他經常跟鄰居說,讀書沒有多大用,弟弟還沒有我賺得多。

可時間久了,哥哥常年干體力活,落下老病根,貼著膏藥幹活,而且隨著建築行業的飽和,工作機會越來越少。

弟弟隨著工齡的增加,薪水也水漲船高,弟弟還考進了在編,又接著通過考試進入一所私立高中,教實驗班,工資漲到了一萬多。

工作雖然也很累,但每年都有固定的假期,可以帶著家人外出遊玩,帶孩子長見識。

在網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願意吃生活的苦,也不願意吃讀書的苦。

有個高贊的回答: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痹,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屍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

學習的痛苦在於,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識和豐沛的感情。

簡單來說,人們寧可去在生活里麻木自己,也不願意時刻保持著清醒帶來的痛苦。

但不要忘了,我們人的適應能力非常強。雖然學習的苦讓人會覺得痛苦,但一旦習慣了,我們就會習以為常。

隨著知識的不斷增長,會讓我們認知能力進一步提升,我們就會更加渴望新的知識、不同的見解、認知。

我們的人生高度和寬度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人生境界也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04

沒有白走的路

李宮俊說,所有分離都會留下一個背影,總有人要成為那個目送背影的人。

而父母註定就是那個目送孩子背影的人。孩子一天天長大,最終獨自踏上征程,獨自走路。

我們帶領孩子走過的路,說過的話,見過的人,做過的事,都是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孩子從中汲取營養,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作家茨威格曾經寫過一句話: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所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不要讓孩子在該吃苦的年紀享受安逸,他們吃過的苦,都會為他們的明天鋪路。

世上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本文為一鳴原創投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38904a7f877adf301ad44c0a5cfda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