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權威的姓名學大師,謝詠老師《易經》正能量: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本歷史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本歷史,歷史就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中國最權威的姓名學大師,謝詠老師《易經》正能量碩,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本歷史,歷史上的一頁就是別人的一生,人人都是自己的歷史學家! 謝詠老師,中國最權威的姓名學大師,出生於周易文化之家,一直致力於《易經》的研究運用,是國內實力派的易學老師,主要擅長周易八字起名,命理預測,風水調理等,尤其是謝老師的「姓名學」,採取正統命理之核心五行《喜用神+姓名學》起名,更是自成體系獨樹一幟,給姓名增添了不少的能量和色彩,歡迎聯繫謝老師!
南京洪武路與長江路交叉口,文化藝術中心對面,一建築工地的圍牆上印著如題那句話。注釋是莎士比亞說的,但不知道他是在哪部戲劇或詩中,什麼語境下說的,百度沒找到出處。
想必這句話不如《哈姆雷特》里的那句——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問題——更有名。不過這句話倒是比「糾結生存還是毀滅」容易理解,以佛教的說法就是: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業因果報,所以每個人能且只能以獨一無二的生活書寫自己的歷史。
張愛玲說過,一般活過半輩子的人,大都有一點真切的生活經驗,一點獨到的見解,他們從沒想到把它寫下來,事過境遷,就此淹沒了,終究是我們文化遺產的一項損失。聰慧的張女士看到了莎士比亞的洞見,只可惜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或認為自己與眾不同,也不認為自己尋常的生活值得去記錄,就算有意識到要寫下自己的生活,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有能力去書寫。還有,那些已被書寫、且是大家手筆、被奉為經典的的遺產,如今又有多少人讀呢?
再說了,我們是善於遺忘的民族。別的不說,以城市建築為例,舉國之內,哪裡能夠找到一個完整保留至今的古代城區?也難怪很多人想看自己的古建築,要跑到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去。但我們又何其聰明,真正歷史遺留下來的沒有,就讓仿古的新建築遍地開花:牌坊、門樓、廟宇、庭院,可惜沒有魂,看著就像死人用的紙紮。
好在歷史並不因為沒有記載和流傳就不存在。歷史即過去的事實,其本身並不關心是否被記載,是否流傳後世。歷史作為一個存在,本該消失,是否有記載只是對歷史之後的人有意義。
所以既便沒有記錄,每個人的生活也都是歷史。如果說世界是個巨大的歷史博物館,那麼每個人以自己生命寫就的歷史在其中都占據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位置。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人完全沒必要羨慕他人的生活,因為每個人不過是完成自己的歷史書寫而已,不管這歷史是驚心動魄還是平淡如水,都不可替代,都有其自身的價值或沒有價值,且不接受任何評判。
拍完照片,走在路上,耳機里隨機播放網易音樂推薦的歌曲,聽到這句歌詞——我們不是來改變世界的,因為我們就是世界。雖然狂妄幼稚,但裡面的自信卻撐爆耳機,一下子就記住了。我想套用一下:我們不是來過別人的生活的,我們自己生活。
近段時間的許多事情,跌跌撞撞地闖入人們的生活,既讓人感慨於生活的荒謬,也帶來了反思荒謬的機會。
古語早有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有的跌跌宕宕,都是人生這幕大戲的草蛇灰線——那些看似游離於人生之外的細枝末節,或許正在時間裡潛伏著,直到生長為巨大的意外。
「戲」是今日深讀的主題,圍繞這個主題,我們推薦了兩本書,相信你讀完之後一定會自問:究竟是人生如戲,還是時代如戲,抑或是兩者戲裡戲外已是真真假假,糾纏不清?
01
01 水滴恨石穿,世事楚歌艱
《水在時間之下》
作者:方方
作家方方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方方出生於純粹的知識分子家庭。方方以前借住在隔壁的宗白華先生家,父親為三峽工程調來武漢,方方兩歲即隨父母也來了武漢,此後就一直住在這裡。
方方寫的小說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進入中國文學史的記錄。而這本書的敘事與近段時間發生的事情有很多相似處。
也許,歷史正在於這些巧合。
視線回到武漢。1920年早春的漢口。
一片都是欣欣向榮的光景,人們從冬天的房子裡鑽出慶祝生命的順時萌發,但是死亡的悲劇也只發生在瞬間。
雜耍藝人紅喜人失手刺死了圍觀的五福茶園老闆水成旺,從此踏上逃亡路。水家待產的姨太太從此喪夫棄女,而女傭偷著將生下的女孩抱到表親家撫養。本應是千金小姐的水滴從此背負著命運巨大的惡意,從底層開始,一路順著最黑暗的路向上爬,爬到成為名震四方的漢戲名角,再隱姓埋名地蒸發於時間之下。
所有的故事都從蝴蝶翅膀的扇動開始,但是所有的人都被捲入了風暴中心——失去主心骨的水家逼從姨太太李翠選擇守寡棄女來討家中一碗飯吃;被父親慘死嚇到精神失常的水武只能成為依附於他人的寄生蟲;掌管家業的大少爺水文不知情地對異母妹妹水滴產生了不倫之戀;水滴的養母因被情人拋棄在洪水中選擇自生自滅;水滴的養父遭受水家迫害最終命喪街頭;水滴則在為復仇和演藝事業付出了畢生愛恨之後選擇退場,收留昔日仇人水武,靜等人生乾枯,再不問塵事。
一群人的愛恨,一個家族的興衰,兩個階層的碰撞,台上台下的對白。如果就此打住,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傳奇,但是方方的寫作所指並不在於此,她將中國近代史上所特有的黑暗動亂無比貼切地嵌合在她筆下的武漢。武漢城內頻繁的權力交替、底層特有的生活圖景、大洪水和饑荒、戰爭年代的逃亡、支援後方的文藝匯演......
正如張愛玲寫活了大上海,方方也寫活了大武漢。
她所寫的歷史,是一個社會的歷史,是一群人的歷史,是一部戲的歷史,也是一座城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從摩登的都市風光到破敗腐朽的鄉村,從秦樓楚館到市井小巷,從深宅大院到下河人家,從官員商人到黑幫老大,從漢戲名角到無名小卒,從地下革命家到窮途逃亡者,從台上的光鮮亮麗到台下的身不由己,武漢的風物與景致,階層與人生,流動與停滯,就像長在書里的一般,徐徐圖之,才能一覽無餘。
方方向來被譽為武漢的真實書寫者,對於一座城市的書寫和對一個人的書寫,對一個時代的書寫其實是相通的。災難總是在悄無聲息中降臨,但是它不能被視而不見。當作為個人的一滴水融於時代的大海中時,我們應學會忠實地沉潛。
02
02 煮血慰巾幗,覺知大夢歸
《主角》
作者:陳彥
成為戲裡的主角很容易,但是成為人生的主角卻很難。
書中講述的是一個秦腔演員的故事。
秦腔名角憶秦娥十一歲學戲,從最不起眼的燒火丫頭成為中國戲劇的「奧黛麗赫本」,「色藝俱佳」是她最避之不及的恭維。
台上的她是李慧娘、白娘子、楊排風,但是剝離「秦腔皇后」的身份,台下的她卻將自己演成了世俗眼中的苦命之人。
從小山溝到縣城再到省城再到京城再到百老匯,她不斷成為更大舞台的主角,也經歷了70至80年代的巨大風暴和秦腔演藝事業的大起大落。
她最終沒有成家,唯一的兒子智商低下,但也離她而去。與三個男人的感情糾葛,應該是她原本單調的藝術生命中最波瀾的三筆。
成為戲中主角的路上,有人為此發瘋,有人為此入獄,有人為此精心算計了一輩子。那麼要成為人生的主角,究竟要付出多少代價?
傳統的戲劇講究劇情的衝突,講究主演的功力,越來越趨於現代的巡演卻越來越講究排面和道具,講究主演的顏值和名氣。藝人的自身修養被葬於何處,藝術的最終指向又指向了何方?
佛曰:「眾生實苦。」翻開《主角》,或許你會找到所有苦難背後的意義和答案。
每一個人都是歷史中人,歷史有巧合,更有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