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小伙子你給我稱一下重量。」
近日,在浙江杭州一家珠寶城的金店
老客戶從包里取出一袋金項鍊、金手鐲
要店內工作人員抓緊稱重
沒幾分鐘
店員就熟練地完成了金器稱重、驗貨
客戶結算近10萬元
客戶拿來一大包黃金進行回收
最近這段時間國際金價持續上漲,並創下一年多來新高,直逼金價歷史高位。像這樣「賣金變現」的市民不少,黃金回收業務也隨之持續火熱。
金價晚間跳漲
半夜還有人賣金
「最近真的有點忙,晚上還要出門收金。」杭州專業從事黃金回收生意的阿龍告訴記者,4月份到現在為止,已經回收了15公斤左右的黃金。「在3月份以前,基本是3天回收到1斤左右的黃金,一個月也就5公斤左右。3月中旬以後,量開始上來了,現在基本每天都能收2公斤以上。」
阿龍正在剪開金條檢查純度
「早幾天諸暨一個客戶來聯繫我時已經是晚上8點多了,他要賣出的是結婚三金。我和同事趕到客戶家裡已經9點多。這幾件金器購買的價格大約300元/克,那天回收價430元/克,他這些金器就比買的時候賺了16000多元。客戶說主要是以前的黃金款式老了,在家裡放著不戴還不如賣了先變現,等金價下調,重新再買項鍊、手鐲、耳環給老婆。」
晚上9點多阿龍和同事們在紹興諸暨收金
黃金回收店老闆王先生同樣告訴記者:「最近晚上還去收金的客戶例子蠻多的,這幾天金價實在有點高,有客戶夜裡12點多還找我去上門收金,像前幾天我去蕭山收一根100克的金條,到那邊已經是凌晨1點30分了。為啥晚上還有這麼多客戶要出手?主要是最近金價有幾次在晚上跳漲,有些夜貓子客戶看到之後,就想著趕緊賣了。」
近段時間,黃金的避風險、抗通脹屬性,被雙雙激活,導致國際金價一路飆升,連續突破一千九、兩千美元整數關口,再次站上歷史高位,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
黃金價格創下今年新高
近日,國際金價一度漲至2049.2美元/盎司,創下近幾個月的新高,逼近2020年8月的歷史高位——2089.2美元/盎司。
今年以來,黃金價格一路高歌猛漲,第一季度上漲了8.8%。其中,從3月9日開始,黃金價格大幅上揚,一度突破每盎司2000美元大關,並持續堅挺至本月。
國際金價節節攀升,國內金飾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近日,國內各大品牌金飾價格紛紛上漲。其中,周大福、老廟黃金等品牌的首飾金已攀升至580元/克左右。
有意思的是, 儘管國內金價不斷上浮,但仍擋不住國內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上海老鳳祥銀樓旗艦店總經理曹國生說:「3月並非黃金銷售的旺季,但今年較為旺盛,一個月能賣出好幾套。」
「許多企業反映,春節以來的黃金市場復甦態勢明顯。」中國黃金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永濤介紹,一方面,位於深圳的黃金加工企業訂單明顯增多,另一方面,包括中金珠寶、老廟、菜百等品牌企業的終端銷售快速回升。
有專家指出,國內金飾銷售旺盛的一大原因可能是,隨著國內疫情政策的優化調整,婚慶等活動逐步升溫,帶動了今年黃金飾品的火熱銷售。
避險情緒助推金價走強
黃金價格為何在短期內漲勢迅猛?其中一個重要的支撐因素,來自國際市場避險情緒的大幅升溫。
有專家指出,這一情緒的導火索,來自美國銀行的倒閉。3月10日,美國關閉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內最大的一家銀行——矽谷銀行。
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緊接著,美國簽名銀行也宣告關閉,瑞士最大銀行瑞銀集團併購瑞士信貸銀行……
一系列金融爆雷事件的發生,不僅增加了美歐銀行系統的不穩定性,而且由於負面影響會持續數年,更加大了美歐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
此外,美國近期的經濟數據表現得十分疲軟——3月ISM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僅錄得46.3,該指標連續第五個月在50榮枯線下方;3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終值為49.2。這些數據表明,美國經濟增長開始冷卻,通貨膨脹大機率會重燃。
以上種種,催生了市場對國際金融風險的擔憂。因此,為應對通脹、規避風險,黃金這一重要避險資產受到投資者的青睞,開始大幅走強。
多國央行大量購入黃金
除短期因素外,今年金價之所以能夠打一個「翻身仗」,離不開全球多國央行,持續大量購入黃金這一長期因素。
最新數據顯示,隨著各國2月份繼續增加黃金儲備,黃金市場繼續得到各國央行支持,這是自2010年以來最強勁的年度開局。
僅2022年,各國央行黃金凈購入量就多達1136噸,創下了1950年以來的最高年度需求。截至2022年11月底,全世界央行共有35362.8噸黃金儲備。
耐人尋味的是,新興市場央行在去年成為購買黃金的主力,尤其是中東地區,拿下了最活躍買家的稱號——卡達(35噸)、伊拉克(34噸)、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5噸)等,均顯著增加了黃金儲備。
有專家分析認為,這一特別現象,表明多國正逐步增強「去美元化」的意願。
由於美國頻繁利用自身金融霸權,將美元「武器化」「政治化」,任性制裁他國,不僅背離了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中立屬性,還凸顯出美元的不穩定性和不安全性,讓全球對美元的信心不斷降低。
為規避地緣政治風險,多國央行只能不斷增加黃金儲備量,減少美元美債儲備,達到優化自身資產結構的目的。
最後提醒大家:
投資有風險!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
來源:綜合 錢江晚報、湖北日報、 新華社、央視新聞、中國經濟網、封面新聞、中國基金報、中國證券報、魯中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