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招待客人,經常說「燒水泡茶」。傳統上,茶總是要用開水來沖泡的。即便是通常說「用較低溫度去泡」的優質綠茶,一般也在80 °C左右。
熱茶燙嘴,小口喝才顯得優雅丨pixabay
而近年來興起的「冷泡茶」,則是用比「標準泡法」低很多的溫度去泡,甚至有在冰箱冷藏溫度下的「冰泡」。
泡茶水溫的講究
泡茶的過程,就是用水把茶葉中的可溶性物質提取出來的過程。
茶葉中的不同物質,浸出速度受溫度的影響不同。
在茶中,對茶水味道影響最大的溶出物是咖啡因和茶多酚,這兩種物質都有苦澀的味道。咖啡因的溶出受溫度影響很大,在高溫下溶出速度很快,而在60°C以下溶出速度就很慢了。而茶多酚的溶出速度受溫度的影響就要小一些,在低一些的溫度下,依然有比較好的溶出速度。
另一種對茶水風味(尤其是綠茶)影響很大的成分是茶氨酸,它帶有甜味。茶氨酸溶出速度受溫度的影響就更小,低溫下溶出也很快。
綠茶與水溫
在綠茶中,茶多酚主要以兒茶素的形態存在,此外還含有比較多的茶氨酸。
如果水溫高,咖啡因快速溶出到水中,就容易苦澀;如果降低水溫,茶多酚和咖啡因會減少,而茶氨酸幾乎不會減少。茶多酚和咖啡因減少了,苦澀味就不那麼強,而茶氨酸的相對量也就多了,它帶來的鮮爽也就更加突出,對苦味的掩蓋能力也就更強。
綜合各種風味物質的溶出速度和總量,一般的綠茶推薦用70℃到85°C熱水來沖泡,控制好茶水比和時間,就可以獲得比較好喝的茶水。
傳統方法泡紅茶
在紅茶中,茶多酚主要以茶黃素的形式存在。茶黃素能與咖啡因結合,形成較為穩定的復合物,使得它們產生「苦澀」味的效率降低。
紅茶在加工過程中還形成了許多香味物質,高溫的水有利於它們釋放出來。所以,多數紅茶一般多推薦用沸水來沖泡。
其他的茶類在細節上各有特點,不過總體而言也是差不多的情況。簡而言之,都是用比較高溫的水,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把茶葉內的可溶物浸取出來,形成豐富濃郁的風味和口感。
冷泡有什麼特別?
不過,用「標準泡法」得到的茶水,很多人還是會覺得苦味比較突出,而且夏天喝熱茶也不那麼舒服。於是,「冷泡茶」應運而生。
冷泡茶是用常溫的水去浸泡茶葉的方法。它用更長的浸泡時間來彌補低溫導致浸出速度下降的問題。在低溫下,雖然浸出速度慢了,但只要時間夠長,茶葉中還是有足夠的成分溶出來。
因為不同物質的溶出速度受溫度影響的程度不同,所以延長浸泡時間後得到的風味物質組成也就不同,也就得到了跟「熱泡茶」放涼後不一樣的風味。具體來說,咖啡因溶出很少,而茶多酚經過足夠的時間還是會大量溶出。如果有茶氨酸,也能充分的溶出。因此,冷泡的茶水中,咖啡因的相對含量就大為降低了,而茶多酚和茶氨酸的相對含量就提高了,得到的茶水基本上沒有苦味,而茶香依然明顯,口味比較清甜。
冷泡的幾種茶丨Vicky Wasik
有人會關心冷泡茶的「營養價值」比「熱泡茶」更好還是更差,這是一種沒有必要的糾結。茶中的「營養成分」很少,完全可以忽略,而咖啡因、茶多酚、茶氨酸等茶水中的「核心成分」,對茶水的主要意義在於影響風味。健康價值是「有了固然好,沒有也無所謂」,並不值得為了健康去考慮它們的多少。
什麼樣茶適合冷泡?
從前面的講解可以看出,不管是熱泡、冷泡還是冰泡,目標都是把茶泡得好喝,核心都是茶葉中可溶物質的溶出。理論上,任何一種茶葉都可以冷泡,差別只是好不好喝的問題,而且好喝不好喝事實上又是個很主觀的事情……
從個人經驗來看,葉片嬌嫩、揉捻充分的茶葉,茶葉中的物質更容易溶出來,冷泡就更容易出味道一些。比如綠茶、紅茶、白茶、花茶等,冷泡就會好喝,而岩茶與普洱生茶冷泡就不容易好喝。
冷泡茶要注意什麼?
冷泡茶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很多人會擔心是不是會變壞。
除了普洱茶以及其他黑茶,其他茶葉的含水量都很低,正常的保存條件下不會長細菌,所以茶葉上面的細菌本來就很少。通常用來泡茶的飲用水,其中的細菌也很少。把茶葉放到水中,室溫下泡的話,一個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足以泡出很好的味道了。在這個時間內(或者更長一些,泡到兩三個小時),也不會有細菌長到有害的地步。
如果是放進冰箱裡「冰泡」,溫度低,茶中物質溶出的速度更慢,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泡出濃郁的味道。這種情況下,跟把做好的食物放進冰箱裡冷藏是一樣的。如果茶葉量比較大(比如一個袋泡茶包放進500毫升的純凈水),可能需要4個小時以上才能有較為濃郁的風味——在冰箱裡,完全可以泡到「過夜」甚至一兩天的時間,也不至於會放壞。
「冰泡」一夜的綠茶,甜滋滋丨李小葵
另外,在較低的溫度下,茶葉中的物質溶出到一定程度,就很難再溶出來。所以,冷泡一次之後,剩下的茶葉再繼續冷泡,一般難以獲得比較濃郁的滋味。這樣的殘渣,也可以用熱水再去泡,應該也能得到滋味還算不錯的茶水。
作者:雲無心
編輯:李小葵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