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我國貨物貿易總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

2024-07-31     中國經濟時報

攝影/孫兆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孫兆

7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海關總署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並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外貿年均增長近1.6萬億元,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國家的年進出口總額。我國貨物貿易總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已成為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外貿企業數比2012年翻了近一番。這些數據客觀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外貿規模更大、結構更優、活力更強。

外貿增長仍面臨挑戰

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創歷史同期新高,出口增速超過市場預期。海關總署此前發布數據顯示,以人民幣計,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1.17萬億元,歷史同期首次超過21萬億元;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6.1%,其中,二季度增長7.4%,較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分別提高2.5個和5.7個百分點,外貿向好勢頭進一步鞏固。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表示,今年上半年,外貿實現較快增長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宏觀政策加力推進,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國內生產穩定增長,消費需求持續恢復,這些都為外貿穩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第二,外部需求邊際改善,也利好企業抓訂單、拓市場。全球經濟、貿易等多方面數據也都反映了這一點,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機構的最新預測,都上調了2024年全球增長預期,世界貿易組織全球貨物貿易晴雨表也連續兩個季度位於榮枯線上。

第三,我國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新質生產力激發外貿新動能,為全球提供了創新優質的產品。

「前行路上有風有雨也是一個常態。」對於外貿的下一步走勢,呂大良則表示,當前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地緣政治風險也較高,部分國家推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對全球產供鏈造成的干擾也逐步顯現,紅海危機等導致的航運堵塞、運費上漲,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壓力,下半年外貿保持增長還面臨不少挑戰。

優化口岸營商環境要從四方面入手

口岸營商環境直接關係到國際貿易的便利程度。海關總署副署長趙增連在會上表示,海關總署作為優化口岸營商環境工作的牽頭部門,已會同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連續7年開展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目前試點城市已經拓展到了20個,主要是從「出實招、優服務、強硬體、搭平台」方面做好相關工作。

他具體解釋說,「出實招」就是出台有效管用的政策措施。海關總署取消了新鮮蔬菜、植物源性中藥材等七大類動植物產品檢疫審批,讓企業通關時間和成本大大減少。

「優服務」就是不斷優化監管模式和通關流程。比如,推出「船邊直提」「抵港直裝」,讓企業在提前完成相關手續後,進口貨物可直接提離,出口貨物可直接裝船。

「強硬體」就是運用先進設施設備和新一代數字化技術,提升監管效能。「比如,我們用無人機協助海關關員對糧食等大宗貨物進行查驗,無人機直接飛到船艙就可以取樣,用機器人代替或者輔助關員查驗有燃爆、泄漏、生物安全風險的危險物品。」

「搭平台」就是通過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打造「一站式、大數據、多功能、標準化、便利化」的跨境貿易綜合服務平台。據悉,上述平台已實現了30多個部門的「總對總」系統對接,建成上線24大類889項服務功能,目前註冊用戶已達880多萬,日申報業務量2600萬票。

「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趙增連強調,下一步,海關總署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持續優化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工作機制,全面推進口岸「邊境」環節和「邊境後」環節的便利化措施落地落實,提升進出口全鏈條貨物通關效能和物流效率。二是通過將「海關關長送政策上門」和「企業問題清零」等好的經驗做法制度化、機制化,進一步助企紓困,落實高級認證企業17條便利措施,提升經營主體的獲得感。三是通過深化改革和科技賦能雙輪驅動,進一步增強改革創新的系統集成,強化口岸設施和數據共享。

跨境電商跑出「加速度」

據海關統計,2023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較2018年增長了1.2倍;初步測算,今年上半年進出口1.2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

呂大良表示,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給海關監管服務帶來了全新挑戰。現在海關每年監管的跨境電商、跨境郵件快件包裹量達70多億件,平均每天有2000萬件左右。對此,海關也不斷創新監管方式,開發應用跨境電商通關服務系統,著力提升跨境電商通關效率。同時,海關也採取了切實措施,確保通得快、管得住。比如,開展了跨境電商進口食品風險監測、消費品抽樣監測行動,開展跨境電商寄遞「異寵」綜合治理專項行動等,保障了跨境電商商品質量安全,也防範違禁品入境。

呂大良表示,目前,正在研究推廣跨務系統功能,進一步簡化流程、優化服務,更好滿足廣大消費者和企業「買全球、賣全球」的需要。

區域協調發展穩固外貿底盤

受益於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區域外貿發展不斷向著更加均衡、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方向發展,各個地區呈現出來的也是各有特點、優勢互補、各展所長。

「區域協調發展穩固了外貿的底盤。」趙增連在會上表示。

海關總署綜合業務司負責人林少濱介紹指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發揮了外貿動力源的重要作用。其中,京津冀區域外貿總量跨過了兩個萬億級台階,2023年達到5.03萬億元的歷史新高;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群優勢突出,2023年大灣區內地9市出口了我國近5成的家用電器、近8成的3D印表機和超過9成的無人駕駛航空器。

林少濱進一步介紹,東部地區勇挑重擔,貢獻了我國7成以上的外貿增量。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進出口年均增速高於全國整體4.5個百分點。東北三省進出口連創新高,2023年達到1.23萬億元的歷史最高值。今年上半年,東部、中西部和東北三省進出口全部實現增長。

「特別要指出的是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發揮了外貿動力源的重要作用。」林少濱表示,京津冀區域外貿總量跨過了兩個萬億級台階,2023年達到5.03萬億元的歷史新高。長三角區域以不到全國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超過全國1/3的進出口值,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集群優勢突出,2023年大灣區內地9市出口了我國近5成的家用電器、近8成的3D印表機和超過9成的無人駕駛航空器。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273ec0749f068a7e2e0c114ffb193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