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異國情緣:結婚一年,丈夫去世,妻子堅守丈夫夙願七十年

2023-04-11     奇趣談史

原標題:烽火中的異國情緣:結婚一年,丈夫去世,妻子堅守丈夫夙願七十年

1938年6月29日,這一天被印度孟買的百姓命名為「中國日」。也就在同一天,一位28歲的印度醫生主動加入了一支特殊的醫療隊伍。這支醫療隊伍將被派往正處於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中國。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而站在正義的一方,是一個醫生更重要選擇。這位年輕人選擇支援中國人民的正義之戰。

為了工作方便,這位年輕人有了自己的中國名字——柯棣華。「華」字似一顆中國心,緊緊與他的心貼在一起,加深他與中國的感情。柯棣華雖被編入中國紅十字會第15救護隊,並在各地輪流工作,但他最想去的還是那個當時年輕人嚮往的延安。為了達到這個願望,他先後向宋慶齡、周恩來,並三次向董必武提出去延安的請求。

到達延安後,柯棣華沒有片刻休息即投入到工作中。他出入槍林彈雨,輾轉敵後抗日根據地,在沿途敵人封鎖的惡劣環境中,施行了50多次手術,救治了2000多名傷員。他毫不後悔當初的選擇,他是醫生,心中裝著正義,他救治的每一位戰士,都與他一起為正義而鬥爭。

他為何要義無反顧地來到這裡,他在歡迎會上的話做出了最好的解釋,「我決不辜負你們的希望,也決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我要像他那樣,獻身於你們的和我的,也是全人類的反法西斯事業!」此時,柯棣華將全部身心放在了理想與事業上,但老天卻偏偏賜予了他一份真摯的愛情。

這位護士名叫郭慶蘭,是白求恩衛生學校護士班的教員。她與柯棣華的相識在此時開始。如果,當初柯棣華像同事一樣選擇回國,他就不會遇上郭慶蘭,更不會發生後面的一切。他與她的相識似乎是冥冥之中註定的。

柯棣華能堅持下來,一是憑著自己的意志與事業心,二是,身邊有個得力的助手郭慶蘭。每次柯棣華做手術,郭慶蘭都會在手術室幫他拿器械,做手術護理。他們之間似乎靈犀相通,每次都能順利地完成手術。這讓柯棣華打心底感激郭慶蘭。這種感激比初次相識多了一份感情。

柯棣華的事業心,在百團大戰中的突出貢獻,讓每個晉察冀的戰士看在眼裡,記在心上。1941年1月,柯棣華出任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同時仍兼任白求恩衛生學校教員。根據地的環境依然艱苦危險,而柯棣華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沒有推卸,選擇了咬牙承擔。

1941年8月,日軍對晉察冀根據地進行大掃蕩,柯棣華奉命帶領教員轉移到阜平縣王快村附近的一個山洞裡。就在柯棣華與郭慶蘭正在整理醫療器具時,郭慶蘭看到柯棣華不停地用嘴呵手,搓手。原來,柯棣華的家鄉終年炎熱,來到中國北方的山區,天氣稍微一涼,就感覺異常的寒冷。

這時,郭慶蘭默默地拿出自己的毛衣,遞給柯棣華:「山區天氣冷,你穿上吧!」柯棣華連回了幾聲「不,不」,遂又添了一句「你也會冷的。」郭慶蘭知道不做解釋,柯棣華是不會拿的。於是,她說:「我們習慣了,不像你的家鄉終年炎熱,你到這裡不習慣。」看著柯棣華還有猶豫,郭慶蘭追加一句「快穿上吧,你要是感冒了,我……」,臉突然紅了,把毛衣強塞到柯棣華手裡,故意跑開收拾其他器具了。

1941年9月2日,日軍攻占阜平縣,根據地的村鎮全部落入敵人之手,柯棣華等人不得不再次面臨轉移。然而,郭慶蘭因為近視,不能參加夜行軍,只能隱藏在一個叫閻王鼻子的山崖。這樣也讓柯棣華與郭慶蘭第一次分開。

當兩人在一起時,心離得近,相思之情若隱若現,但一旦兩個人真正分離,郭慶蘭才深深體會到相思之苦。她深處險境,卻時刻擔心著柯棣華的安危,擔心他遇到危險,擔心他不注意自己的身體,擔心他再次受冷。

無盡的擔心,讓她的內心焦急萬分,只有柯棣華平安的消息才能撫平她波動的心。不久,一個關於柯棣華的消息傳來,卻讓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更加擔心,原來,柯棣華在一次搶救傷病員時,病了,並高燒不退,渾身打顫發抖。

柯棣華一樣,在那段分開的日子,心裡一直惦念著郭慶蘭。當看到心愛的姑娘,他的心反而跳動不已,他理解為愛的跳動。誰曾想到,一位來自恆河之邊的小伙子會與一位來自黃河之畔的姑娘一起跳入愛河之中。愛的魔力,讓距離縮短,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第二年,1942年7月,柯棣華光榮地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一個月後,妻子追隨丈夫的腳步也加入了共產黨。也就在同一月,郭慶蘭分娩了,丈夫親自為她接生。孩子呱呱落地之時,柯棣華高興得像個孩子,在給朋友的心中寫到:

「老弟:報告你一件喜事,郭慶蘭生了一個男孩。今天是第三天,他睜了睜眼睛觀察周圍。這孩子白皮膚,大眼睛,高鼻子,長睫毛,黑黑的兩道眉,長的樣子像我,但皮膚像郭慶蘭。取了我們兩人的優點,未取缺點。」

消息很快傳遍晉察冀,時任八路軍晉察冀邊區司令員的聶榮臻還親自為孩子起名為「柯印華」。「印」表示印度,「華」表示中國,這個名字寓意著中印將世代友好。柯棣華久久地凝望著小印華,這是抗日烽火中異國情緣的結晶呀!

1942年12月8日,柯棣華像往常一樣編寫教材時,突然手中的筆不自覺在紙上畫了長長的一道——他的癲癇又發作了。醫生很快趕來搶救,郭慶蘭拿來毛巾塞進丈夫的嘴裡,防止因劇烈抽搐而咬斷舌頭。在醫生的奮力搶救下,柯棣華卻一直抽搐不已。妻子郭慶蘭與醫生都感到不妙,因為過去柯棣華癲癇病發作時,痙攣三五分鐘後便會清醒。

郭慶蘭坐在炕上抱著丈夫,心急如焚,眼淚早已盈滿眼眶。不幸的是,醫生用盡渾身解數,最終於事無補。9日清晨6時15分,柯棣華的心臟停止了跳動,生命定格在32歲。他留下了年輕的妻子與還不到四個月的兒子小印華。郭慶蘭深愛著丈夫,看到丈夫撒手而去,她懷抱著孩子撫屍痛哭,悲痛欲絕,哭乾眼淚。

「這裡是白求恩工作過的地方,你們的學校也以白求恩的光榮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向他一樣,獻身反法西斯鬥爭的偉大事業,決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

白求恩是他的「偶像」。他為革命無私的奉獻讓他與「偶像」一起受到了後人的敬仰。朱德曾為柯棣華的墓題詞:「生長在恆河之濱,鬥爭在晉察冀,國際主義醫士之光,輝耀著中印兩大民族。」

九十多歲時,郭慶蘭仍心念著中印關係,並說:「只要中印兩國人民需要,我會在有生之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工作,讓中印兩國人民友好世世代代傳下去。」2012年6月28日,郭慶蘭因病在大連逝世,終年96歲。從1942年丈夫柯棣華去世,到2012年郭慶蘭走完自己的人生歷程,七十年間,她一直堅守並踐行著丈夫柯棣華的生前願望。這段抗日烽火中的異國情緣,令後人銘記於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246dd8e2001a43ed72b36a2a92c50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