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pixabay
撰文 | 蛋炒飯
責編 | 李珊珊
如果說周末團建是打工人的噩夢,那麼,科學家們對周末的學術會議怎麼看呢?近期的《自然》雜誌,便是討論了這個問題。
在周末召開會議,你禮貌嗎?
將目光聚焦在這個話題,實在是因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學術會議們齊齊地盯准了周末,尤其是國際學術會議。科研人員,尤其是對那些正在事業上升期的青年才俊們而言,周末往往變成了另一場「工作戰役」,他們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國家間穿梭,參加各種各樣的學術會議,希望在科研的海洋中捕捉到新知的火花。
然而,科研工作者們也需要休息,像大多數人一樣,周末應該是他們與家人、朋友共享歡樂,暫時拋開工作壓力,盡情享受生活的時光。
「在周末召開會議是非常不禮貌的」,西班牙細胞生物學家阿曼達·塞拉(Amanda Sierra)對《自然》雜誌抱怨:「考慮到這對家庭時間和私人生活的侵犯,這幾乎是一種侮辱。」
過去,為了避免在周末離開孩子,塞拉會選擇發表聲明,提早離開,或者請求組織者調整她的演講日期。然而,當她自己成為會議的組織者時,她才意識到,由於涉及的人數眾多,要改變這個現狀其實並不容易,她只能儘量讓每個人都回家過周末,卻不一定每次都能實現。而就在最近的2023 年國際腦研究組織世界神經科學大會,塞拉不得不把一場3000人的大型活動安排在了周末。
「我對日期沒有發言權」,這位一貫反對周末會議的女科學家說。
周末學術會議正在加劇女性流失
周末的學術會議打破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學者們的休息時間被侵占,社交生活受到影響,身心健康可能也會因此受到威脅。當工作時間侵入個人時間,壓力和疲勞可能會逐漸積累,導致工作效率下降,創造力下滑,甚至可能引發健康問題。
許多學者表示,他們常常在周末被迫參加會議,感到疲憊不堪。這不僅剝奪了他們的休息時間,也擠占了他們進行深度研究的時間。此外,他們還需要在繁重的研究任務、教學任務和行政任務之外,找出空隙來準備和參加這些會議。這無疑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
雖然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數據,但麻煩的是,已經有人開始相信周末的學術會議與女性在科研領域的高流失率有一定的關聯。
這些觀點的持有者中,較為知名的一位是維吉尼亞大學夏洛茨維爾分校醫學院的醫學研究員安妮·斯珀林。她曾因美國免疫學家協會(AAI)的會議總是與美國的母親節重合,停止支付會員費並決定不再參加AAI會議。斯珀林在接受《自然》雜誌採訪時解釋:「我的兒子也恰好在這個時候過生日,只有等到他們長大,不再在乎生日聚會和母親節慶祝活動時,我才會重新參與AAI的活動。」
當然,不能與孩子共度節假日之外,更為現實的問題是,學校和幼托機構在周末都會關門,這也就意味著,必須有人幫助科研人員照顧孩子。
一位國內的年輕科學家向知識分子提到:「我見過帶孩子一起去開會的同行,但都是帶上比較大的孩子,父母開會,孩子自己在酒店房間呆著,一般是父母雙方都在周末出差,一方就只能帶孩子一起去會議地點了。如果是很小的孩子,那只能是家裡有其他人照顧了。」
周末會議,一種「必要」的痛苦嗎?
然而,儘管存在種種弊端,周末的學術會議卻往往難以避免。
畢竟,在這個科研繁榮的時代,研究人員們的任務不再只是埋頭科研,而需要與同行交流、分享研究成果,甚至有時候還需要為有限的科研經費爭奪,會議已經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疫情期間的大量在線會議,反而使得科研人員更加渴望面對面的實體會議。
對於學術界來說,舉辦大型會議也有其實際難度。根據《自然》雜誌解釋,很少有城市能夠同時擁有合適的場地和足夠的酒店空間來接待來自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研究者。又由於大部分企業和機構傾向於在工作日預訂場地,因此,持續三到五天的大型學術會議通常需要在周末開始或結束。
儘管目前對周末學術會議的抱怨很多都來自生物醫學領域,但這個領域恰恰是十分依賴周末學術會議的。因為醫生們工作日需要專注於對患者的診療工作,只有周末才有時間從日常工作中抽離出來參加學術會議。對於有教學任務的大學教師而言,周末的會議則不會影響他們的日常授課,因此也是最為理想的時間。
針對周末會議給育兒帶來的困擾,有些學術組織已經開始嘗試引入兒童照護機構來緩解這一問題。比如,被斯珀林批評總是在母親節舉行會議的AAI目前已開始為與會者提供免費的現場託兒服務,且根據目前的公告,明年的AAI會議將改變在母親節舉辦的傳統,打破了長達十年的慣例。
除了免費的託兒服務,更靈活的日程安排也是一種解決方案,使得周末無法空閒的研究者只需在工作日參加並進行演講。
然而,我們是否真的需要抱怨周末的學術會議呢?
一位受訪的中國研究者告訴知識分子:「我覺得也沒什麼可抱怨的,很多其他工作也要出差不分是否周末。而且對於科研人員來說是否參加學術會議是有一定自主選擇性的,很多時候並沒有什麼非參加不可的會議。不過,說實話,我是覺得(目前的)學術會議太多了,是浪費資源。」
問題可能最終還會回到這樣一個問題上:這場會議能給研究者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回報?
在中國,每年年末為了花掉剩餘經費而紛紛舉辦學術會議的情況,早已有了很多媒體報道可查。
2019年,《人民政協報》中,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李醒民教授曾專門撰文:「我對學者唯一的建議就是少開會」,文中提到:「今日有些學術會議,或者是非學術的憑空神聊,或者是應制式的歌功頌德,或者是盲流學人的趕潮追風,或者是學術明星的露臉作秀。在這些學術會議上,或假問題堂而皇之成為會議主題,無端耗費學人的時間和生命……」
也許,時間安排之外,質量,才是學術會議最大的挑戰。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會議的價值和意義。所有的會議都是必要的嗎?所有的會議都需要面對面參加嗎?是否有些會議可以通過線上方式進行,以節省科研人員的時間和精力?
參考文獻:Researchers revolt against weekend conferences,,Nature, 01 November 2023
本文11月10日首發於《知識分子》(ID:The-Intellectual),經授權轉載,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