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幼師育兒
人們常說,孩子最是天真善良,不諳世事。所以,每當小孩做錯什麼事,比如欺負同學,惡作劇,大人也總是將之歸為「年紀小、不懂事」、「就是開個玩笑,沒什麼惡意」這樣的理由。
可真的是這樣嗎?
我想起一位朋友曾說過的話:「不要覺得小孩都是善良的,很多時候來自小孩的惡意,才最為可怕。」
最近上網時,在某網站看到了一篇令我壓抑的帖子。
一位網友上傳了許多張照片,都是來自於她姐姐班級中,一位不受大家歡迎的小朋友的同學錄。
六年級的小朋友在分別前夕,都會互相寫同學錄,對彼此的過往印象,對未來的種種期盼,都化為文字躍然於紙上。
可那個孩子的同學錄,卻讓人看了心寒,我給大家挑選了幾張,可以看看其他孩子都寫了什麼:
厭惡感呼之欲出。
這該是有多討厭對方?
滿滿的惡意溢出紙面,不加掩飾的組詛咒,除了幼稚的字跡,無法讓人想像這是出自孩子之口。
這樣的照片還有很多張,我就不放出來給大家添堵了。
我也經歷過這個階段,可即便不喜歡的同學,也會客氣的寫下「一帆風順」、「天天快樂」這樣客套的話語。
可能有人會認為,這就是小孩間的惡作劇,可我卻不這樣想。
涉世未深的孩子,其實除了「天真」「可愛」「直率」外,還有常被大家忽視的「攀比」「殘酷」「惡意」,甚至比成年人的社會更加的肆無忌憚。
很久前的一個新聞,一直讓我記憶猶新。
一位母親,發現自己正在上小學的7歲女兒眼中,時不時的就會冒出一張小小的碎紙片。連續一個月的時間,冒出了幾十張。
後來才從女兒口中得知,這些紙片都是班裡的男生強硬的塞進去的。明晃晃的校園暴力,可以想像母親是多麼的心痛。
然而,校長卻稱:「7、8歲的小孩,就是在一起玩,也沒什麼惡意……」
或許,這是校長想將大事化小的狡辯,可無可否認:孩子的惡,總是被我們低估。
馬思純小時候,就被這樣的「惡」傷害過,那時她因為胖,被其他的女生排擠。
那些人不僅口頭上奚落、嘲諷她,還會將髒水、粉筆灰倒進她喝的可樂中。她向父母求助,卻沒得到重視,只是讓她不要在意。
以至於多年以後,這些事還是她心中的陰影,讓她不夠自信,感到懦弱。
這是對「惡意」的承受者的傷害,體現在身體上、在心靈上。而那些釋放惡意的孩子,真的就沒有影響嗎?
不是的,他們的未來,更令人堪憂。
孩童時期的「惡」,如果沒有被約束,會是什麼樣的?
老家那邊有個孩子,是少管所的「常客」。他從小父母離異,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也許是沒人管教的原因,他異常叛逆,老師也拿他沒辦法。於是在念了半年初中後,他就退學了,開始到處和小混混們惹是生非的日子。
第一次進去是因為打架鬥毆,把人打傷了,孩子父親匆匆趕來,暴打一頓後就嫌丟人離開。
然後,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目前看來,雖然沒出什麼太大的事情,可不難想像,這個沒有人約束的孩子,最終難免會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
實際上,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人,也未必一開始就是惡人。
或許有些是被種種原因所逼,但更多的,還是在「惡意」最初展露出來時,沒有被父母重視,給了「小惡」變成「大惡」的機會!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沒有什麼天生的惡人,可若是在孩子做了第一件壞事,犯了第一個錯誤時,沒有人告訴他們這是錯誤,那麼,他們就會沿著這條錯誤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孩子在這個不懂得分寸的年紀,惡意促使的行為,更是很容易失去控制。
所以,父母一定要多關注自己的孩子,在發現小的問題時,及時的糾正過來。不要去找各種理由與藉口,年紀小,不懂事,從來都不是犯錯的藉口。不然,我們的沉默、包庇、不作為,只會害了他們。
此外,也別忘記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在受到別人的惡意時,不能憋在心裡默默承受,要告訴老師與父母,尋求幫助。
當然了,最重要的還是多把目光放在孩子的身上,仔細觀察發現他們的每一點變化,才能更好的為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