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行月球》票房瘋了,口碑崩了,沈騰終究不是那個苦行僧!

2022-08-06     納蘭澤

原標題:《獨行月球》票房瘋了,口碑崩了,沈騰終究不是那個苦行僧!

《獨行月球》票房已經瘋漲到18.2億,比《人生大事》的票房多出2億。朱一龍的《人生大事》已經上映44天,而沈騰的《獨行月球》剛剛上映9天,取得如此戰績。不敢想像,在沒有強勁對手的情況下,沈騰將會收割多少票房。

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預測,《獨行月球》最終或斬獲42億票房。如果電影《獨行月球》可以卯足了勁衝到50億的話,那沈騰將衝擊百億電影人排行榜的榜首。

目前,排在榜首的是吳京,憑藉《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流浪地球》爆火,以286億票房穩居榜首。沈騰主演的電影票房為238億,如果這次沈騰主演的《獨行月球》可以衝擊50億票房的話,將會力壓吳京,成為新的「榜一大哥」。

看完烈火烹油的票房數字,電影《獨行月球》的口碑怎麼樣?

把《獨行月球》稱之為電影感覺有點牽強,更像一個小品拼盤,割裂感極強。喜劇、科幻、劇情極其違和地糅合在一起。如論笑點,遠遠沒有槽點足,包袱又俗又舊,劇情又老套又尷尬。在電影上映前,小編去看了首映禮,前面三分之一確實笑了會,後面實在沒忍住睡著了。當我醒來的時候,沈騰和馬麗已經在站在熒幕底下賣力安利電影了。沈騰和馬麗不愧是觀眾的心頭好,現場他們都非常謙和有禮,絲毫沒有大明星的架子,觀眾拋出的啥話他們都能接成梗,非常認真的互動、拍照。可這不能抵消《獨行月球》不是一部讓人滿意的電影,可惜了這麼高的「含騰量」。

電影在豆瓣評分開局9分多,上映8天已經下降到6.9分,按照時間線來推算,這個分數遠遠沒有探底。預測,最終評分會在5分左右徘徊。雖然,電影可能最終會因為天時地利人和收割驚人的票房,但靠著這樣水平的電影,沈騰還能瘋狂幾次呢?

電影票房的輝煌和沈騰在大眾百花獎0票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對比。有人質疑了獎項的真實性,有人惋惜了喜劇類型電影的局限性,也有人否定了沈騰的作品和演技。

其中有一個觀點得到很多網友的認可:沈騰製作所以不能夠獲獎其中很大一個可能是,沈騰參演的作品《我和我的父輩》電影類型是輕喜劇。很多電影獎項都對喜劇類型的電影並不青睞,就像周星馳很難獲得香港金像獎一樣。

這個觀點猛地一看還挺有道理的,但仔細品品卻不是那麼回事。這就要從大眾電影百花獎的評選規則說起了。

「百花獎」的寓意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核心便在這個「百」字上,這也就意味著該獎項將接納的電影類型是多樣多元的。

由誰來推薦參選影片?

中國電影家協會委託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屬下骨幹影院經理共100人和本屆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會理事共同組成百花獎的初選委員會。由該委員會推薦符合標準的影片,成為候選影片。

提名影片/者如何而來?

候選影片將有各路媒體、刊物發布,進入大眾投票階段,排名高者成為提名者。

如何從提名者中角逐勝利?

從參與投票的觀眾中選出101名觀眾評委(有較為嚴格的選拔條件,不是隨機的),在百花獎晚會現場以表決器的方式投票,從來得出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人這7項大獎。

從獎項的選拔過程可以看出,該獎項的總方針就是:觀眾的肯定和喜愛。

無論哪一項大獎都是在觀眾喜愛的電影中選拔出較高品質的電影和角色。

這也就意味著,電影/角色能不能被選中,主要原則不是電影類型,而「大眾」和「小眾」的區分。這也就意味著小眾類型的文藝片、災難片、恐怖片、紀錄片諸如此類影片才是難以從百花獎捧回獎盃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大眾喜聞樂見的喜劇影片就比別的類型擁有更多的選票。畢竟這些大眾評委也是擁有比一般觀眾更專業的評審能力的,並不是誰能讓評委高興就投給誰,否則,獲獎的不都得是喜劇電影了?

正好相反,喜劇電影重投入的是人物塑造、營造喜劇效果上,以至於故事情節、情感價值等元素的輸出卻打了折扣,因此,喜劇影片獲獎較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綜上所述,從獎項的設置和選拔規則來說,喜劇影片無明顯優勢也無明顯劣勢,只看電影本身了。那沈騰主演的電影《我和我的父輩》是否有獲獎的實力呢?

答案顯而易見是否定的!

《我和我的父輩》這個電影用一句話總結,故事沉重,電影單薄。

該電影的四個單元,四個故事分別是抗戰時期的吳京和吳磊、新中國初期的章子怡和黃軒、改革開放初期的徐崢、未來和當下的結合機器人沈騰。可以說每個單元都是好故事,但劇本過於單薄,沒有講好故事,也沒有給角色什麼空間。

吳京和吳磊的《乘風》篇生硬煽情,《戰狼》的風格應用於抗戰階段明顯不合適,縱使有歷史基礎也難以共情。章子怡《詩》篇中規中矩,情感細膩。《鴨先知》篇徐崢的個人風格尤其突出,誇張且幽默。《少年行》篇劇情倉促,形式大於內容,硬煽情不說,對於未來科技的表現手法也過於刻板。

該電影豆瓣評分6.4,剛過及格線,相信這及格分數也是有很多情懷的成分。

這樣的電影,跟《長津湖》《懸崖之上》《中國醫生》這樣的影片相比,無論是故事還是角色都遜色一大截。比較之下高低立現,觀眾評委不約而同沒給沈騰投票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這可以說明,大眾的電影鑑賞水平再提高,能夠對相對專業的對影片和角色進行評判。

沈騰主演的電影票房已經超過240億,這個票房數字多麼瘋狂。但這瘋狂的背後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

近幾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影視行業同樣受到巨大衝擊,可沈騰卻一直保持著一年4-5部作品的速度輸出。可見其受到市場熱烈追捧。

沈騰電影作品的瘋狂輸出,角色和演繹方式幾乎一成不變,劇本尤其薄弱,基本上拼的就是演員的名氣和搞笑能力。跟開心麻花的舞台劇比起來,紮實程度和故事的豐富性相差十萬八千里。儘管如此,大家依舊對沈騰的作品充滿期待。究其原因,放眼整個演藝圈,真正讓觀眾開懷一樂的演員真沒幾個。既能逗樂大家又有票房號召力的就更是鳳毛麟角。

大家太需要沈騰這樣的演員了,儘管現在沈騰輸出的作品整體水平呈現下降趨勢,但仍然讓大家充滿期待,所以才有「含騰量」這一玩笑說法,面對不好笑沒有創新的電影,大家默默地將其歸咎於「含騰量」太低,也就是沈騰的參與程度太低的原因。這是多麼希望和相信,只要沈騰的參與程度夠高,一定不會讓大家失望。這是大家對沈騰深深的依賴。觀眾總是希望沈騰主演的作品能是口碑的保障。

但沈騰只有一個,當作品大量產出的時候,他個人的投入的時間和劇本雕琢的時間都會隨著作品數量的上升而下降。有句話說得好,一天不練功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功同行知道,三天不練功自己知道。沈騰的功夫是在長進還是停滯了,只怕連普通觀眾也看得出來了吧。

《獨行月球》中的獨孤月,《我和我的父輩》中的星一浩,這樣的角色其實都沒有什麼區別,無論是角色設置還是演繹方式,沒有任何形式和本質上的區別。相信在接下來將要上映的《全民狂歡》《全能一家人》也將會是如此。

當然,對於逗樂大家和票房收割來說,眼巴前的沈騰是夠用了。但是對於在沈騰身上有更多期待的觀眾來說顯然是不夠的,否則就不會用含騰量作為評判一個喜劇電影是否值得看了。「含騰量」除了沈騰的參演程度和戲份多少之外,從沈騰的角度來說,電影的導演、劇本、製作水平、對手戲演員……都對電影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都應該在沈騰的「含騰量」的考察範圍內,而不是單純地看沈騰的戲份。畢竟一個口碑好的電影,靠某一個角色是扛不起來的。

所以,如果「含騰量」本騰出現了標準性問題,那等待沈騰必將是笑點老套、老梗橫行、劇本單薄、故事無聊的「鬧劇」作品了。

沈騰承載了太多人對喜劇和歡樂的期待,尤其是老一輩的喜劇演員趙本山、宋丹丹、黃宏、蔡明、馮鞏……逐漸退出舞台,新的喜劇演員能扛大樑的實屬不多的情況下。大家恨不得把寶都押在他的身上。

曾經的賈玲和白凱南,作為馮鞏的得意門生,當二人帶著《芝麻開門》出現在央視春晚上的時候,幾億觀眾眼前一亮,相聲在春晚舞台上也許就要在馮鞏這一門重新振興了。可是當賈玲和白凱南憑藉春晚一夜爆紅之後,二人以最快的速度到影視、綜藝中去變現了。賈玲自從《歡樂喜劇人》之後逐漸脫離了創作的環境。

常遠、王小寧、許君聰、賈冰之流不足掛齒,按照目前的表現,以後也很難進入喜劇人第一梯隊。

在春晚上,沈騰馬麗是繼趙本山之後唯一個讓大眾無比期待的小品節目,沒有之一。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春晚的語言類節目,起碼提前半年就開始準備,寫本子找搭檔,排練磨合,送審調整,再送審再調整,也許到了年三十最後一天也不能完全敲定節目是否可以上,也許到了最後一刻被通知不能上台了。為了儘可能地滿足中國大江南北的觀眾口味,春晚節目的選拔之嚴苛,可以說到了「變態」的程度,上春晚簡直比過山車還刺激。

說到這,不得不佩服那些老一輩的喜劇人,趙本山、宋丹丹、馮鞏、鞏漢林、潘長江、孫濤……哪怕已經功成名就,不再需要春晚提高國民知名度,依舊兢兢業業地為春晚和觀眾奉獻作品,很多時候辛苦耕耘大半年最終卻不能夠跟大家見面。

他們這輩人對春晚感情很深,對春晚的觀眾有種發自內心的責任感。「只要身體還允許,觀眾還願意看,我還會繼續為春晚繼續發光發熱」很多前輩喜劇人都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

可是,現在很多喜劇人如賈玲、白凱南這樣,一舉成名後便轉向了更輕鬆更見收益的賽道。

沈騰馬麗雖然還在儘量在這個賽道上保持隊形,但是沈騰一年參演/主演4-5電影,參加綜藝節目的頻次高得嚇人,光《王牌對王牌》一個月就播出4期,其它的還沒算。

他們還有時間和精力為春晚的一個不一定能上的作品「閉門造車」大半年嗎?這得損失多少錢?就算他們樂意,他們背後的資本能答應嗎?答案大家心知肚明了。

當然,說這些並不是否定沈騰賈玲他們這樣的選擇是錯的,社會環境在變化,人的心境和追求也在變化。市場上熱錢很多,賺快錢很爽,一直賺一直爽。作為觀眾我們不能按照某一種模式或者藝德標準來要求所有的藝人。

藝人對舞台和觀眾的感情深,責任感重是觀眾的幸運,名利不缺了還肯紮實創作,「自討苦吃」的人太少,可遇不可求。反之,也很正常,畢竟大千世界還是芸芸眾生居多,大多數人還是追求自己想要的名利。無關對錯,只是選擇。

創作就像一場又一場的修行,而創作者就像苦行僧,只有在成佛的那一刻才有閃耀的光芒,創作的過程很苦,沒幾個人守得住。

大家對「含騰量」的期待值該往下調一調了,再長的夢也得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1cdbdf78a376615fc882a00da6ae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