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博物館夜遊的四大創新模式

2023-07-22     品橙旅遊

原標題:【解讀】博物館夜遊的四大創新模式

來源:深大張振鵬

作者:張振鵬

在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隨著夜間經濟的持續增溫,夜間消費場景不斷具體和細化,博物館夜遊逐漸成為城市文化消費的新地標。

攝圖網

所謂博物館夜遊,一是延長開放時間,從現在的下午五六點延長到晚上十點;二是博物館組織開展一系列夜間主題活動,吸引大眾參觀。

博物館夜間開放最早出現在歐洲。根據相關資料顯示,「1997年,柏林舉辦了第一個博物館長夜,緊隨其後,法國在1999年舉辦了這一活動。似乎這個並不複雜的主意使全世界的文化機構恢復了活力,自此博物館長夜風靡歐洲,遊客絡繹不絕。在發達城市,不少博物館、美術館會選擇在周五、周六延長開放至晚上。大英博物館每逢周五部分展廳延長開放至20時30分;羅浮宮每周三和周五晚開放至21時45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每周五延長開放至20時;大都會博物館每周五和周六開放到21時。不少博物館選擇在周五晚上增開夜場,和這一時間段的人流量大有關,也是為了充分滿足公眾的需求。

在國內,一些位於城市夜間經濟比較活躍的區域、遊客流量較大的博物館,在近幾年也開始嘗試夜間遊覽。如2016年,西安鐘樓博物館將旺季開放時間延長至晚上9點。但是在2018年以前,博物館夜遊只是個別現象。最近一兩年之所以上升為熱門話題,是因為參與的博物館數量越來越多,並且得到了政府管理部門的支持和推動。隨著2019故宮博物院元宵燈會備受關注,取得成功,人們開始認識到博物館夜遊對博物館自身品牌形象塑造以及所在目的地城市的價值,一些城市文化和旅遊管理部門開始推動一定範圍的博物館夜遊試點工作。2019年夏天,上海的試點包括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等14家;廣州也試點廣州博物館(鎮海樓)、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等11家博物館開展夜遊活動。

當前,不論國內國外,博物館夜遊之所以能成為夜間經濟的「寵兒」,首先在於它對於城市夜間經濟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其次,博物館開放夜場,為大眾提供了新的休閒場所和方式,豐富了城市的夜生活,也提升了夜經濟的多樣性。遊客夜遊博物館主要是想獲得與白天截然不同的體驗,因而設計區別於白天的博物館夜遊體驗產品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如何打造合適的夜遊產品、如何增加博物館互動型體驗成了每個博物館需要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夜間開放博物館,主題設計很重要。博物館夜遊產品設計要依託深厚的文化底蘊,圍繞博物館夜遊展開符合休閒、體驗、教育需求的多業態產品,本文總結了四種創新模式。

01 創意化展現模式

博物館夜遊產品要區別於白天的體驗,如果夜間與白天的體驗幾乎沒有差別,那麼久而久之,夜間遊客也會減少。為了吸引住遊客,打造不一樣的體驗感,博物館需要通過創意化展現模式增加切合夜間的創新。通過有溫度的故事和場景打造一系列與夜遊相關的創新活動、創新展覽等。

例如,在打造沂蒙小調誕生地博物館時,設計施工「聽牆根」,實際就是利用了遊客「窺私」的心理。一對夫妻私房夜話的剪影,聲音隱約傳來,遊客走近了,趴緊了牆根才可聽見。

02 情景演藝模式

Z世代的年輕人在充斥著科技、享樂和自拍的世界裡長大。這意味著傳統的展覽可能無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更無法滿足他們的想像力。通過情景演藝模式將閒置空間活態化,將多種文化藝術表演形式以及現代化的聲、光、電技術相融合,與文化展示、空間藝術結合,打造情景化、科技含量高的沉浸式體驗空間,成為吸引年輕人的一種重要方式。

在湖南新華聯銅官窯古鎮項目中的銅官戲樓景點,就是採用歌舞伴餐的文化演藝模式,打造出銅官窯古鎮最火爆的特色餐廳。銅官戲樓為木質明式建築,原為舊時民居功能,通過文化包裝,將湖南特色黃梅戲作為文化元素進行展示,同時引入歌舞伴餐,激活百年老屋。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場館開始基於自身特有的文化IP來打造有互動體驗性強的沉浸式夜遊產品。

2021年,三星堆博物館舉辦了「三星堆奇妙夜」活動,活動以沉浸式遊覽為主,分為「幻境三星堆」、「聆聽三星堆」、「詩意三星堆」、「霓裳三星堆」、「奇遇三星堆」五個部分。「幻境三星堆」部分,以三星堆為靈感,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貢燈彩為載體,由黃金面具和太陽玄鳥鑄成夢幻的青銅神樹,賓客在流光溢彩中穿越3000多年的古蜀之夢。「聆聽三星堆」則由四川交響樂團聯袂中央民族樂團首席琵琶演奏家趙聰,帶來大型交響詩篇《太陽·玄鳥》。「詩意三星堆」的環節,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以中國作家視角向世界解讀三星堆魅力;之後的「霓裳三星堆」則以國潮大秀的形式,以絲綢為介質,傳遞東方美學和現代藝術的創新融合,向世界展現中華服飾之美。在最後,「奇遇三星堆」將三星堆博物館變幻成為一個奇妙劇場,結合文物特徵打造沉浸式遊覽體驗。

未來,博物館開啟沉浸式夜遊的新模式也將成為一種新趨勢。

攝圖網

03 文藝工坊模式

博物館不僅承擔著公共教育的功能,也是城市的社交媒體,為城市居民創造具有文化特色的社交場所。夜晚,觀眾們在博物館除了觀展遊覽,還可以與家人朋友一起聚餐交流,也有機會認識新朋友。博物館的文創商品店、餐飲店等,也要根據夜間開放適當進行相關的優化升級,滿足夜間消費的特徵和需求。

文藝工坊模式,即在博物館建設中,工坊在銷售產品的同時,更多強調遊客的體驗,在沒有遊客及銷售的時候,會通過自身的生產能力穩固其主營業務。常用的兩種組合手法是「老外表+老場景+體驗」和「新外表+新場景+體驗」。在主營業態的基礎上,還可以提供咖啡、餐飲、書店等復合業態產品。此種模式既可以作為博物館夜間研學場所,使遊客獲得深度的文化體驗,也可以作為社交休閒場所,延長遊客停留時間。

湖南新華聯銅官窯古鎮項目中的醉風酒坊景點,在有200年歷史的明式木建築里,不僅要還原古風古韻,還要真正做到前店後坊的經營狀態。比如,門廳以古建風格為主體,門廳兩側放置酒罈裝飾,以及量酒器等器物,牆面裝飾張仲景借酒為民除疾病、李芾以酒送忠魂;正堂放置釀酒鼻祖杜康形象屏風,屏風後設置酒鋪場景注入湖南行酒令特色文化等。

04 節點式設計模式

大多博物館都存在玩法單一、同質化嚴重等問題,節點式設計猶如「投進平靜水面的那顆石頭」,是製造波瀾的幕後推手。通過節點式設計可以讓遊客產生恐懼與愉悅並存的體驗感,營造劇情上的起伏。在節點設計時,需要注重情節點的位置、數量和表現手段,通過展示流線的穿插、場景空間的營造、展示主體場景化渲染、互動式的體驗等來實現博物館展示空間的生動性,從而吸引觀眾,引導觀眾朝著預設好的情節方向去體驗展示內容。

比如「營造恐懼體驗」。在文明社會,遊客極少遇到恐懼的情況,所以製造「恐懼體驗」顯得尤為珍貴。例如,在展館裡模擬坐火車不是一個好的設計,模擬火車撞火車才是。如果預算足夠,可以模擬火車撞飛機同時有龍捲風,這就是百年不遇的恐懼。恐懼讓遊客印象深刻。

秦皇島海洋文化主題景區科普館的鏡子迷宮,營造了「迷途恐懼」。鏡子迷宮以三角形為一個單位,利用平面鏡成像原理,形成數不清的光反射,導致大腦判斷失誤,形成了迷宮。

如何營造愉悅?遊客通過博物館解除了自己的知識盲點,茅塞頓開,形成愉悅之感。博物館內休憩節點設計合理,使遊客緩解疲勞,就能產生愉悅。

博物館並非被歷史塵封的墓碑,而是在創作和再創作中不斷進化的文化實體,理應煥發出勃勃生機。對於夜遊博物館,遊客需求不小,博物館轉型不易,未來,城市的夜間生活將越來越豐富,「博物館奇妙夜」也僅僅是一個開始,而當下,則需要博物館在「淺水區」小心探索,尋一個平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19193033e4fdfe9d8c56c57314b9f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