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米高!榕江侗村「大稻」好乘涼

2022-10-19     貴州都市報

原標題:2米高!榕江侗村「大稻」好乘涼

稻田吸引遊客前來打卡拍照。(榕江縣寨蒿鎮政府供圖)

村民在稻田裡抓魚。(榕江縣寨蒿鎮政府供圖)

村民收割巨型稻。(李長華 攝)

村民對巨型稻的高度進行測量。 (李長華 攝)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遠柏

榕江縣寨蒿鎮三洲村,大山裡的侗族村落,首次種植的「巨型稻」,已是金黃一片。

於是有趣的事發生了,有人在大水稻下乘涼,還有人專程來獵奇,稻田,成了景區。

稻田裡他在乘涼,稻田外好多遊客

秋高氣爽、山溪潺潺的三洲村正是豐收時節。

「你是來看『巨型稻』的吧?」初秋時節,記者走進三洲村,村口樹底下納涼休憩的村民熱情地打招呼。

大山裡的三洲村,共301戶1201人,距離縣城38公里,平時少有外人到訪。今年則不同,一撥又一撥的人來到這裡。

一切源於村裡種植的4畝「巨型稻」。

「巨型稻」是春天裡專門從湖南長沙引進試種的。這個品種植株如高粱一般修長挺拔,高度達2米左右,穗長粒多,具有集散適中、葉挺色深、光合效率高等特性,平均有效分櫱達40個,單穗最高實粒數達500粒左右,不僅抗病、抗倒伏能力強,而且耐淹澇、耐鹽鹼,配合水產等動物養殖,能給植株帶來充分營養。

三洲村屬於寨蒿鎮,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歐君植對村民介紹說,巨型稻種植條件與普通水稻無異,對水質、氣候和土壤沒有特別要求。

種慣了水稻的村民們看到這麼非凡的巨型稻,心裡卻猶疑萬分:「普通水稻種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引入巨型稻,又沒有管理經驗,萬一到時候影響收成的話怎麼辦?」

三洲村黨員石習昌和農戶況承良、石世文3戶村民,頂著質疑,帶頭試種4畝巨型稻,打造巨型稻種植「示範田」。

為了保險起見,家有3畝田的石習昌,只是將其中1畝用來種植「巨型稻」,另外2畝還是跟往年一樣繼續種植普通水稻。

很快,石習昌有了驚喜發現:熱天累了,他能在巨型稻下乘涼。

「不少人對巨型稻的高度感到好奇。」讓石習昌驚喜的是,不少遊客聞訊前來參觀,竟然帶動了村裡的生態旅遊。

稻蛙魚齊齊豐收,稻文創旗開得勝

金秋十月,終於盼來了打穀子的時候。石習昌和家人忙著收割稻穀,田邊圍著不少村民和遊客,大家都想看看石習昌的「農業改革」能不能帶來增收?

「畝產810公斤!」穀子一打完,眾人迫不及待就上秤,這個數字讓大家驚喜不已。

種植普通水稻,畝產500至600公斤。種植巨型稻,每畝增加200多公斤,產量是普通水稻的1.5倍。

「我家種植的巨型稻最高的達2.05米,穗長達34厘米,有效顆粒有460粒。」石習昌說,由於今年是試種巨型稻的第一年,在技術和管理方面有待提高,「要是管理得好,畝產900公斤不是問題。」

這僅僅是稻穀產量實現增收,在「稻魚共生」「一田多用」上實現的增收,更讓石習昌欣喜。

三洲村侗家人歷來有在稻田裡養殖稻花魚的習俗。以前種植普通水稻,在田間放養魚兒,秋收時節,每畝可收穫50斤魚。

種植巨型稻後,由於稻子長得高,稻田能夠蓄積更深的水,不但更加適合養魚,還可以養牛蛙,實現了從「稻魚共生」到「一田多用」。「這一畝田收穫了100斤魚和1000斤牛蛙,收入12000元。」石習昌滿臉笑容。

4畝示範田試種成功,讓村民大開眼界,紛紛表示明年也要跟著種植巨型稻。「幫留點巨型稻穀種,我明年也要種。」村民吳秀明跟巨型稻種植戶說。

歐君植趁機進一步給村民進行科普:「巨型稻生命力頑強,抗旱、抗洪能力強,可在水田、水溝、水塘種植,並且個高體大,不必除草,生長周期135天左右,播種、收割時間與普通水稻基本同步,管護方式相同。」

「巨型稻和普通水稻口感差異不大,吃起來柔軟清香,口感軟糯。」三洲村黨支部書記吳德浩說,目前,三洲村推出了巨型稻米嘗鮮試吃裝文創產品1000袋(每袋1斤或2斤),共2000餘斤。「消費者很喜歡這種稻米,已通過線上線下售出1400餘斤。」

「種植巨型稻好處多多,稻穀收割前,可以利用超高的巨型稻打造農旅觀光生態農業,發展生態旅遊;稻穀收割後,稻稈還能用來加工成農藝藝術品。」目前,三洲村充分利用巨型稻的「生態價值」,建立了「巨型水稻體驗館」:館中陳列有巨型稻活株標本、巨型稻簡介,巨型稻米試吃裝、直播展示區、農耕文化展示區。僅國慶長假期間,就接待遊客1000餘人次。

吳德浩介紹,明年將加大巨型稻種植規模,拓展體驗館項目,並打造釣魚、釣蛙、燒魚節、巨型稻寫生活動、攝影大會、打穀子等體驗項目,發展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同時,以巨型稻為「引」,以「網紅」為「媒」,將「巨型稻」「高山稻」「榕江精品水果、蔬菜」等農產品銷售出去。

種水稻能種出這麼多花樣,三洲村確實是第一次遇見。石習昌和村民都開始覺得,知識這個東西,果然是很值錢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10fbba6a244790260aa62b51e0a03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