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到底控制了全球多少份額?

2022-05-13   戲說金融

原標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到底控制了全球多少份額?

1886年5月8日,美國喬治亞州一名叫做約翰·彭伯頓的醫學家,在無意之間調配出了一種飲料,感覺味道不錯。合伙人羅賓遜將其起名叫做Coca-Cola,並將其對外出售,一份5美分。

1888年,開連鎖藥店的老闆阿薩·坎德勒將其收購併組裝生產線進行批量生產。隨著阿薩開始進行廣告轟炸策略,並在兩位律師的建議下,開啟授權代理商生產模式,可口可樂慢慢成為了美國甚至全球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

而就在十年後的1898年,當可口可樂已經成為美國碳酸飲料絕對壟斷者的時候,一個叫百事可樂的公司成立了。

雖然配方不盡相同,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兩者可互為競品和替代品。說是競品,但在1975年前的大數十年期間,百事可樂一直被視為追隨者,甚至「山寨貨」,完全沒有可以和可口可樂掰手腕的實力。

但1975年,百事可樂一次「神操作」讓其名聲大震,一舉成為和可口可樂相提並論的行業超級巨頭。

這個「神操作」其實是一次營銷活動:百事可樂包下來人流量極大的紐約時代廣場,在多家知名媒體的見證下,擺上兩個空杯,一杯倒滿百事可樂,一杯倒滿可口可樂;然後隨機拉行人來品嘗,並記錄下這些行人認為更好喝的一杯。這個活動連續搞了五天,最終經過統計,認為百事可樂更好喝的行人55%。

百事可樂贏了。

這一次勝利成為了他們大肆做文章的依據,「調查顯示這是比可口可樂更受歡迎的碳酸飲料」這一宣傳點在接下來的一年內不斷轟炸。洗腦式的廣告效應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好奇心,百事可樂的銷售量直線上升,在1976年甚至和可口可樂打成平手。

「碰瓷」一次就夠了,但故事可以說好幾十年。

這就是百事可樂不厭其煩的宣傳策略,還挺奏效。

現在的百事可樂集團雖然依然未能取代可口可樂集團坐上行業的頭把交椅,但是卻一直保持著最有力競爭者的地位。

差距有多大呢?可以多方面簡單比較一下。

市值上,可口可樂是2796.53億美元,百事可樂是2356億美元,可口可樂多出18%。有意思的是,在過去的12個月中,這兩家「可樂」公司的股價都是上漲了14.5%.

銷售額上,2021年可口可樂的營收是387億美元,最近5年營收年均下降11%;凈利潤為98億美元,最近20年,平均每年凈利潤下降5%.

2021年百事可樂的營收是253億美元,最近5年營收年均下降7%;凈利潤是76億美元,最近5年凈利潤年均下降3%。

品牌效益上,可口可樂目前在全球擁有的品牌數量超過500個,但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品牌僅僅只有21個;相比之下,百事可樂在全球的品牌數量不足300個,但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品牌就有22個。

根據 Brand Finance 的數據,2021年可口可樂繼續成功衛冕全球最有價值的軟飲料品牌 ,品牌價值為332億美元,相比2020年下降了13%;百事可樂排名第二,品牌價值為184 億美元,同比下降8%。之所以這兩巨頭的品牌價值都有所下降,是因為其他力量太搶眼,比如Pepper-Snapple博士品牌價值增長 40%,紅牛增長了15%。

最後,比較一下這兩者的市場份額。

先看看它們在自己大本營——美國的市場份額。

2021年,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兩家公司共占據了美國70%的市場份額,其中可口可樂擁有美國市場的44%份額,百事可樂擁有26%。不過不管是可口可樂還是百事可樂,相比起20年前,市場份額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百事可樂減少了5個百分點(31%到26%),可口可樂減少了9個百分點(53%到44%)。

另外,在2021年美國十大最暢銷軟飲料品牌中,百事可樂集團和可口可樂集團各占4個品牌,平分秋色。

如果將比較範圍擴大到全球的話,又如何呢?

飲料行業最為出名的市場研究機構Euromonitor將酒精含量低於0.5%(質量比)的天然或人工配製飲料定義為軟飲料。在這個大類別中,有細分為9個子類別:包裝飲用水、即飲茶、碳酸飲料、果汁飲料、能量飲料、運動飲料、即飲咖啡、亞洲特色飲料、濃縮飲料。

從銷售額來看,碳酸飲料從2020年開始成為全球第一大軟飲料類別,占據35.28%的份額;包裝飲用水以及果汁飲料為第二、第三大軟飲料分類,分別占26.92%和15.58%;接下來依次為即飲茶、能量飲料、即飲咖啡、運動飲料、濃縮飲料、亞洲特色飲料。

水漲船高,主打碳酸飲料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家公司,在軟飲料市場上的份額同樣也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Euromonitor的統計報告中,2020年可口可樂占據全球軟飲料市場14.9%的份額,坐穩行業頭把交椅;百事可樂排在第二位,占據7.2%的市場份額,不足可口可樂的一半。不過相比起後面的,它依然能夠傲視群雄,因為排名第三的雀巢和第四的達能在軟飲料市場的份額分別分別只有2.8%和2.0%。

兩大「可樂」公司加起來占據了全球軟飲料市場的22.1%,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畢竟軟飲料的範圍足夠大,市場也足夠大,每一個百分點背後都是上億的消費者群體。

一百多年了,依然沒有「第三者」可以挑戰這兩大巨頭的江湖地位,不知道以後在改變這一行業局面的後起之秀中,是否有中企的身影?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