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原屬於吉林,為何成了黑龍江省會?

2023-09-06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哈爾濱:原屬於吉林,為何成了黑龍江省會?

遼寧、吉林、黑龍江,東北三省之的文化聯繫非常緊密,經常被看作一個整體,「東北人」泛指這三個省的人,其他地區的人很難區分三省有啥區別。

東北地區歷史上的行政區劃,也遠不像其他地方那樣涇渭分明,尤其是到了近現代,幾乎每隔十年就有一次大變更,最多時竟然有19個省。

正因為如此,東北不少城市都曾在不同的省份里「跳來跳去」,最典型的像哈爾濱。

「東北人」很出名,卻沒聽說有「華北人」、「華東人」

從清朝設立吉林開始,哈爾濱便屬於吉林,即使在1689年從吉林分出了黑龍江,哈爾濱也依舊是吉林的一部分,而黑龍江省會一直是齊齊哈爾。

哈爾濱在歷史上長期屬於吉林

可是到了1954年,哈爾濱一下子跳到了黑龍江省,並且代替齊齊哈爾成為新的省會,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龍興之地

東北的地形是東、北、西三面環山,南面靠海,中間一片大平原,很容易形成統一的地理、經濟和文化單元。

近現代之前,由於氣候寒冷,以農耕為生的漢人主要集中在靠海的遼南,其他地方都是胡人的地盤。

東北歷史上先後崛起了鮮卑、契丹、女真等多個胡人政權,對中華文明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最「高光」的是16世紀興起的又一個女真,最終取代了明朝。

他們雖然與金朝女真有一些血緣關係,但不能算是同一個民族,為了加以區分,他們將自己稱為滿人。

東北幾乎被山脈包圍,中間是肥沃的黑土地大平原

滿清對東北實行嚴格的封禁政策,表面理由是保護這塊龍興之地,其實是防止漢人進入東北墾荒,以便將來萬一丟了江山,自己還能退回老家去,諾大的東北因此變得地廣人稀。

滿清將漢人內地劃成軍政分治的18省,對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則採用軍政合一的將軍轄區制度。1652年,東北被分成盛京將軍和寧古塔將軍一南一北兩大轄區。

受影視劇影響,清朝流放地寧古塔聲名大噪

事實上,東北的駐軍和百姓都很少,最北分布在黑龍江兩岸,再往北只有達斡爾等漁獵民族。

除了滿清入關前的首都盛京,以及寧古塔這兩個將軍治所外,東北規模較大的城鎮很少,齊齊哈爾、阿勒錦(哈爾濱)等等,當時都只是小村子而已。

漁獵民族達斡爾人很難抵禦沙俄入侵

沒想到,這種「放養」狀態給了沙俄可趁之機。直到17世紀中期哥薩克侵入黑龍江北岸,修建軍事堡壘,肆意壓榨、殺害中國百姓,清廷這才反應過來,不得不用武力驅逐這些外來之敵。

17世紀末,清軍取得雅克薩之戰的勝利。1689年,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規定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

《尼布楚條約》規定的中俄邊界

沙俄的侵略暫時被遏制住了,但東北不再是一片世外桃源,必須加強管理才能確保安全。

考慮到守古塔將軍轄區面積過大,清廷在1689年以松花江為界,將以西區域設置黑龍江將軍轄區,負責北方陸地防務,新的寧古塔將軍轄區負責日本海方向的海疆防務。

這樣一來便有了三分東北,盛京、寧古塔、黑龍江等將軍轄區成為現代東北三省的雛形。此時的黑龍江將軍轄區,還包括額爾古納河以東、今天內蒙古的東部,治所齊齊哈爾。

為了應對沙俄入侵才有了東北三分

齊齊哈爾位於黑龍江將軍轄區南境的中部,而且處在松花江及其最大支流嫩江沖積而成的松嫩平原上,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有利於設置軍政機關,養活更多人口。

二、烏雲蓋頂

齊齊哈爾東南方向大約270公里處,松花江南岸有一個滿族村子叫阿勒錦,滿語的意思是榮譽或榮耀,屬於寧古塔將軍下屬的阿拉楚喀副都統轄區,這個村子即是哈爾濱的前身。

為了增強寧古塔將軍的實力,清廷在1757年將其治所向西遷至松花江畔的「吉林烏喇」,以容納更多的官員和駐軍。寧古塔將軍的稱號也跟著改成吉林將軍,這是「吉林」一詞的來源。

將軍治所從寧古塔遷至吉林,也是因為松花江

隨著清朝進入近百年的太平盛世,人口壓力越來越大,雖然封禁政策尚未取消,但已有許多漢人遷居東北,黑龍江兩岸形成了一些頗具規模的村鎮,更寒冷的北岸也有海蘭泡等等。

黑龍江對岸的布拉戈維申斯克,就是原來的海蘭泡

1840年鴉片戰爭的慘敗,使雅克薩之戰對沙俄的威懾作用徹底失效。沙俄軍隊越過《尼布楚條約》規定的兩國邊界,向黑龍江流域滲透。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打響,沙俄終於露出了猙獰的真面目。

沙俄一邊強行調停這場與自己無關的戰爭,一邊向中國發動軍事入侵,逼迫清朝分別在1858年和1860年簽下《瑗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

沙俄趁火打劫割走外東北上百萬平方公里土地

中俄邊界從外興安嶺向南推進到黑龍江-烏蘇里江,沙俄兵不血刃地從中國奪走了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原本面向日本海、有3000多公里海岸線的吉林將軍轄區,居然變成了內陸省份。

庫頁島、海參崴等中國固有領土,一下子變成了俄國人的。原先的漢人、滿人、達斡爾人、鄂倫春人、雅庫特人等中國各民族,無論是自願還是被迫改成俄國籍,都遭受到沙俄當局的歧視和壓榨。

庫頁島、海參崴等等都曾屬於中國,吉林也因此變成了內陸省份

如此慘重的損失,終於使清廷品嘗到封禁政策的惡果。清朝建立200餘年,全國人口已達4億,唯獨東北增長緩慢。沒有足夠的人口,就無法供養強大的軍政部門,從而喪失了抵禦外敵的能力,誤國誤民。

明眼人都已看出,沙俄對中國領土的貪婪並沒有止境,朝廷和民間都出現「開禁放荒」的呼聲。清廷雖然還不願全面取消封禁政策,但實際上逐步減少了對移民的限制。

從清末開始的闖關東,數百萬漢人湧入東北

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東北的人口從400萬增加到1000萬左右,齊齊哈爾、阿勒錦都是這一輪移民潮的受益者,阿勒錦從一個小村子發展到數十個村鎮的集合,19世紀末的人口已超過3萬。不過在行政上,阿勒錦仍然是阿拉楚喀副都統的轄區。

三、異軍突起

1894年清朝又輸掉了甲午戰爭,日本侵占朝鮮半島,開始進一步窺視中國。東北地區原本只受到沙俄的威脅,現在又面臨了來自日本的覬覦。

沙俄加快了侵略步伐,通過各種手段攫取利益,損害中國的主權。1896年,沙俄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即將修至中俄邊境,為了向中國境內延伸,沙俄逼清朝同意由其修築中東鐵路,作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一部分,鐵路沿線由沙俄管理,地位類似租界。

甲午戰爭時日軍曾占領遼東半島

中東鐵路由東西向和南北向各一條鐵路組成,東西向鐵路從滿洲里綏芬河,南北向鐵路通過奉天抵達海邊的旅順。總體上說,俄國人在設計鐵路走向時,主要考慮的是地理因素。

兩條鐵路的交匯點,在松花江與其支流阿什河形成的三角地帶,將鐵路和黑龍江水系無縫銜接,沙俄勢力可以深入整個中國東北,為下一步侵略奠定基礎。

中東鐵路呈丁字型,對東北地區的影響極其巨大

1896年6月,俄國人在此設置了鐵路工程局,大批俄國工程師和工人來到這裡,然後又有許多歐洲冒險家,很快出現了銀行、商會、學校、醫院等配備設施。短短几年裡,松花江畔誕生了一座俄式風格的商埠,這是哈爾濱建城的起點。

儘管距離阿勒錦很近,又有大量務工的中國人,這裡卻不受清政府管轄。俄國鐵路工程局既負責修鐵路,同時也兼管著當地的民政事務。中東鐵路及沿線地區,其實已經變成類似租界的國中之國,清政府甚至害怕沙俄會進一步吞併這些國土。

香坊火車站是哈爾濱第一個火車站

果然,沒等中東鐵路全面完工,沙俄便在1898年強租旅順和大連,大批俄軍被部署到中國領土上,中國港口旅順變成了俄國太平洋艦隊的主要基地之一。1903年7月,中東鐵路投入運營。

沙俄勢力在東北的膨脹,引起日本的嫉妒和不安,最終導致了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國東北是這場戰爭的戰場,清廷卻保持著中立,任由兩個列強蹂躪中國國土、殺害中國民眾、掠奪中國資源。

日俄戰爭的主戰場在所謂的「南滿」

日俄戰爭的結果是日俄瓜分東北,以長春為界、黑龍江省和吉林省北部屬於沙俄勢力範圍(北滿),長春以南的奉天省和吉林省南部則歸日本(南滿)。日軍開始大規模進駐東北,為日後的九一八事變埋下了隱患。

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日俄等列強對中國東北的侵略,無疑是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利益的、非法和野蠻的行為。但是從客觀上看,對東北地區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加速作用。

哈爾濱是中國最具俄羅斯風情的城市

隨著國內外移民的持續增加,阿勒錦與俄國人的小鎮差不多連為了一體,到20世紀初已經是東北最具國際化的城市,也是整個東北的鐵路樞紐中心,來自33個國家的16萬僑民常住於此,加上中國人,總人口達到30萬左右。

中東鐵路完工後,阿勒錦的鐵路工程局被撤消,但沙俄將俄國人居住區開闢為俄租界,並成立了自治機構,拒絕清朝官府的管轄,清廷對此也無可奈何。

四、大省小省

面對東北被日俄瓜分的危機,清廷終於下決心加強主權管轄,按內地標準建立完善的行政體系。1907年,清廷宣布廢除早已名存實亡的封禁政策,並裁撤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大將軍轄區,設立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省份,實行省-廳/府行政體制。

這個黑龍江省,差不多被黑龍江、松花江、額爾古納河這三條河包圍著,省會延續了將軍治所齊齊哈爾。奉天省會是原將軍治所盛京,現在也改名為奉天。吉林省會則不再是原將軍治所吉林,而是中東鐵路與松花江交匯的另一個城鎮長春。

最初的黑龍江省被額爾古納河、黑龍江、松花松包圍著

清朝官府根據滿語「阿勒錦」的讀音,直接將其改名為哈爾濱。別看這個哈爾濱已經是國際大都市和北滿經濟中心,有19個國家在此設置了領事館,其實只是新設的吉林省濱江廳治,比齊齊哈爾、長春等省會低了一個級別。

沒幾年,清廷退位民國初立,東北三省的格局暫時被保留下來,並將「廳」改成「縣」,濱江廳變成濱江縣,管理哈爾濱的華人區。北洋奉系軍閥鼓勵漢人移民東北,在短時間內扭轉了東北以滿人等少數民族為主的人口結構,漢人很快占到了絕對優勢。

奉系軍閥主政東北期間,漢人成為當地主要人口

1917年,俄國接連發生十月革命、內戰和外國干涉。中國趁機在1920年收回中東鐵路部分路權。考慮到沿線有俄國駐軍和俄租界,北洋政府成立了東省特別行政區,逐步接管當地俄國人的軍政權力,管轄中東鐵路沿線的1000平方公里左右,行政上相當於省級。

1926年,北洋政府又取消了哈爾濱俄租界的自治機構,並將哈爾濱升級為東北唯一的特別市,作為東省特別行政區的治所,這是哈爾濱自清朝開始設立建制以來,第一次脫離吉林。

沙俄雖然被推翻了,但中東鐵路沿線還有沙俄駐軍

1929年國民政府將奉天改為瀋陽,奉天省也變成了遼寧省。僅僅兩年後,駐東北的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短短一個多月內占領全東北。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成立偽滿洲國,妄圖通過這種方式,增加分裂中國、吞併東北的合法性。

保留至今的偽滿洲國地圖

日本對偽滿洲國既利用又防備,這種態度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將遼吉黑三個大省劃分成多個小省,最多時達到19個。一來可以安排更多數量的日偽官員,二來防止有人掌握太大的軍政和經濟實力,以免威脅到日本的統治。

面對日本人的侵略,東北人民同仇敵愾,大大加強了民族認同。這些祖籍大多是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的東北人,又因為鐵路而增進了相互之間的交流,開始形成特有的、一致性很強的東北文化。

日本對偽滿洲國分而治之,故意化大省為小省

此外,偽滿洲國廢除了東省特別行政區,其所轄區域併入其他省份,哈爾濱特別市也隨之取消,變成偽滿洲國的濱江省會。這個濱江省是從原吉林省里分出來的,除了哈爾濱外,還包含原吉林省西北部分的28個縣級行政區。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東北的省份減少到9個,濱江省及省會哈爾濱被保留下來。1949年初東北全境解放,人民政府進一步將省份減少到6個,濱江省改名為松江省,哈爾濱仍是省會。

東北解放後濱江省改名松江省,1953年撤消

五、重歸三省

1953年「一五計劃」啟動,長春、瀋陽、哈爾濱作為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接收了156個蘇援項目的相當一部分,並因此被單列為中央直轄市。

1954年,東北地區的行政建制終於調整到位,只保留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松江省併入新的黑龍江省。哈爾濱、長春、瀋陽不再是中央直轄市,變成三省的省會。

哈爾濱量具刃具廠是一五計劃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

吉林省會變成長春市,主要原因是中東鐵路經過了長春,又與松花江交匯,再加上清朝、民國、偽滿洲國時期打下的工商業基礎,使長春成為吉林省的交通和經濟中心,從而取代了吉林市。

哈爾濱取代齊齊哈爾成為新的省會,同樣是基於這個原因。中東鐵路開建以後,哈爾濱是南北-東西兩條鐵路、松花江/黑龍江水系的樞紐,集中了大量俄國及歐洲各國僑民和資本,以及中國本土工商界,很快成為國際性大商埠,各方面早已超越齊齊哈爾。

為俄國人服務的哈爾濱莫斯科商場舊址,現在是黑龍江博物館

自從清末建省以來,東北地區每隔10-20年就會有一次大規模的省份變更,偽滿洲國時最多有19個省,抗戰勝利後的國民政府時期有9省,解放時還有6個省,直到1954年才調整為3個省。

哈爾濱的行政關係幾經周折,從早期吉林所屬的阿勒錦、中東鐵路興建後的俄國人統治、1926年後東省特別行政區的特別市、偽滿洲國和國民政府的濱江省會、解放初期的松江省會,1954年由於松江省併入新的黑龍江省,最後又變成了黑龍江省會。

哈爾濱標誌性建築聖索菲亞教堂舊照

哈爾濱這座城市,可以說是因中東鐵路而興,最多時曾有16萬俄國人,經過俄國人數十年的重點建設,已經變成最具俄國風情的中國城市,被譽為「東方莫斯科」。始建於1907年的標誌性建築聖索菲亞教堂,1996年已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為黑龍江省會後,哈爾濱進一步得到蓬勃發展,目前人口和GDP均已占到了全省的三分之一。在旅遊業方面,哈爾濱更是以「冰城」而聞名全國,成為黑龍江省最靚麗的一張名片,每年的冰雪節都吸引著大量國內外遊客。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0c3359e4c5562a18a669fe912bfaf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