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與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接壤,是我國三十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地理環境複雜多變,域內海拔懸殊較大,高山、平原、丘陵等地形交錯分布,日照充足,乾濕分明,河流密布,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此外,涼山州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段,保存了豐富的商貿文化遺產。彝族各類傳統民居棲息於獨特的文化土壤中,頗具民族特色,與當地的氣候和地理環境相適應,是當地群眾智慧的結晶。尤其是瓦板屋,充分體現了彝族同胞的生活觀、營造觀、審美觀、文化觀,是當地建築文化的瑰寶。
(一)選址特點
受自然地理環境限制,涼山州彝族民居瓦板屋大多建於地勢險要、依山傍水、向陽靠山、林木環繞的高山或斜坡上—這樣的場地能夠滿足農牧結合的生產和生活需求。彝族群眾的居住聚落多以村寨的形式出現,一個村寨一般以父系的某一支為主,再加上一些有聯姻關係的旁系。高山地區彝族村寨多為散居形態,半山和矮山坡地區彝族村寨則多以家族聚居的形態出現。房屋及周圍的土地和林地構成了當地群眾完整的家園。
(二)選材特點
彝族瓦板屋以木為瓦,是其祖先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營造的特色民居。瓦板是長方形木塊,將木板用砍刀劈開成型即可得,一般以紋路垂直、結構細膩、質地易於雕琢的冷白杉、白楊、松樹加工而成。彝族民眾秉持的「萬物皆有靈」思想體現在建造新房與居住的過程中。建房之初,需要請彝族的巫師「畢摩」占卜吉日。
建房過程中,樑柱用木必須嚴格區分梢部和根部。用作柱時,要保證木材梢部向上,根部向下;用作梁時,所有木材梢部要朝向同一方向。彝族群眾視建房的過程為「家在落地生長」。在此過程中,不能將樑柱的根部和梢部混淆,否則會被認為房屋失去了生命,將給入住的人帶來負面影響。其次,放在屋頂上起固定作用的石頭必須乾淨,不能在墳場拾取,也不能沾有污漬。
牆體的建造相較於其他部分相對簡單,在規劃好的地基上放置木製模具,就地向模具中填滿當地的生土,然後經過夯築、成型、曬乾等工序築起土牆。涼山地區土壤條件豐富多樣,不同地區建造土牆會採取不同的處理辦法。比如,越西縣多黏性土,在夯土時會在土壤中間夾雜竹片或木板,尤其是牆體轉角連接處必須要放,以使牆體更為結實,進而取得抗震和加固的效果。
(三)結構特點
彝族是一個有多種信仰的民族,其中重要的信仰是「萬物格霏觀」。「格霏」在彝語中的意思為「雌雄」,與《道德經》中關於陰陽關係的闡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大同小異。(范美霞《行將消失的瓦板屋—涼山彝族傳統民居特點及其文化內涵》)其意指世間萬物都是在陰陽作用中產生的,任何事物都有「陰」與「陽」兩方面,只有陰陽相結合,才能達到平衡的狀態。涼山瓦板屋屋頂上的木板一般為兩層,從檐口開始滿鋪木板,這一層為屋頂的下層,稱「母板」;在下層每塊木板縫隙間再鋪一層木板,也就是「公板」。
上下兩層木板間隔交錯搭建,並在上面一層木板連接處放置一塊石頭,以保證其穩固性。整個建造過程都不會用到釘子或是鐵絲。這種特殊的屋頂結構能給瓦板屋留出自然的通風口,當太陽升到一定高度時,陽光能通過屋頂瓦板的縫隙鋪滿屋內。木板上自然的木材紋理,讓雨水能順著紋理流下;杉木獨有的清香,讓人仿佛置身於森林中。這不僅體現了彝族先人的智慧,也表現出了彝族群眾對彝族文化中「公」「母」相生相和以為美的詮釋。
瓦板屋的結構形式是穿斗式,又稱「立貼式結構」。穿斗式木架構多用於民宅,其用料較少但排列密集,適用於較小的室內空間。瓦板屋最富特色的結構在於支撐整個屋頂的一種拱架。這種拱架利用槓桿原理,層層挑拱,室內落地立柱較少,一般有三四根,拱架結構中的立柱和承載房檐的柱子都落腳於橫枋之上,這不僅使室內空間加大,同時也起到了裝飾作用。
瓦板屋建築規模不大,大多以「一」字形分布,布局平面為長方形,面積約100~300平方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其遊記中記述了入滇途中遇雨投宿彝家所見情景:「蓋一茅之中,東半畜馬,西半則主人之捐,榻前就地煨濕薪以為爂。」(董力三《從
可以看到,當時的瓦板屋以堂屋為中心,將長方形平面劃分為三個空間。全屋只開正面一道門,進屋右側為一家人休息的臥室和存放貴重物品的空間,左側用於喂養牲畜或是儲存糧食和存放雜物。在臥室靠左或靠右的位置會設有火塘,俗稱「鍋莊」,火塘上方設有供奉祖上三代的牌位,庇佑全家人的安全和整個家庭的興旺。對於彝族群眾來說,溫暖的火塘能給忙碌了一天的人帶來最好的慰藉。火塘不僅用於做飯、夜晚照明、燒水、取暖等日常活動,同時也是家中會客的主要社交場所。
彝族民眾認為家中的火塘牽繫著一家人的命運,有「口水鼻涕不能沾,鞋襪紙屑莫挨邊」之規,火塘中的火必須常年保持不滅,不用時也要用草木灰蓋住,以保存火種。另外,瓦板屋的火塘是一個家庭主權的象徵,涼山彝族民俗中有一條是:兒子結婚後須獨立門戶時,得從原來的家中取火種帶到新家,另立火塘,表示已經分家組成新家庭。
(四)裝飾特點
彝語中有一個詞叫「依扎呷薇」,漢語意思是「像花朵一樣漂亮的房子」,可見其傳統民居非常講究裝飾。彝族很多傳統民居的裝飾圖案是宗教文化的衍生物。彝族的宗教文化在其傳統民居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布局到裝飾處處體現著圖騰崇拜、自然崇拜。
虎是彝族的原生圖騰,為了祈福消災,彝族民居的門上基本都雕刻著虎頭像。隨著彝族不斷發展和形成分支,逐漸衍生出豐富多彩的圖騰。在彝族人看來,牛角象徵著勇敢,羊角象徵財富和吉祥。因此,彝族人常在屋檐下掛牛角、羊角,在門窗、吊柱、拱架上雕刻牛角和羊角的圖樣。此外,室內和外牆上還有很多彩繪的花、鳥、日、月和幾何圖案。在色彩裝飾上,瓦板屋常用黑、黃、紅三種顏色。
在彝族特有的「三色文化」中,黑色象徵著群山和黑土,代表著高貴、莊重和剛強堅韌;黃色象徵著大地,代表著豐收、生命、富裕和陽光;紅色象徵著太陽,代表著勇敢、喜慶、熱情。彝族對紅色的喜愛最早源於火崇拜,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便是彝族一年一度的火把節—這在彝族人心中具有神聖地位。彝族特有的「三色文化」是民族情感、宗教崇奉以及審美觀念長期沉澱和凝集的結果。
「三色文化」與民族服飾、漆器和建築廣泛結合,不僅豐富了彝族的文化內涵,也深深融入彝族人的日常活動,成為彝族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