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車衝撞人群致5死13傷,無差別殺人有多可怕?

2023-01-12     壹讀

原標題:寶馬車衝撞人群致5死13傷,無差別殺人有多可怕?

1月11日晚,一條消息登頂微博熱搜,引來無數關註:

廣州一寶馬車碰撞行人已致5死13傷。

根據廣州公安的通報,事件發生在廣州天河路體育東路口,涉事司機溫某是一名22歲的男性,目前已被警方控制,事故正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

有看了相關視頻的網友表示,現場狀況慘烈無比,有交警也被撞了,一瘸一拐地想制止又追不上,而當事男子被抓的時候還在笑。

面對這一突然事件,有網友為受害者表示惋惜,有網友對肇事男子的行為表示憤怒,同時不解,到底有什麼事值得他這麼做?也有網友表示,這種情況太嚇人了,我們到底能做什麼來保護自己?

無差別殺人,我們在害怕什麼

無差別殺人,這個說法,最早來源於2008年日本的秋葉原殺人事件,當時25歲的加藤智大開著一輛貨車衝進了行人專用道,撞倒、碾壓多名行人後,下車繼續用匕首攻擊無辜的路人。日本媒體將這件事稱為「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這個概念由此流傳下來。

無差別殺人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兇手和被殺者之間沒有仇怨,兇手也沒有明確的動機,而是在現場見誰殺誰、隨機選擇殺人對象。而且這種殺人有強烈的報復社會傾向,兇手並不強姦或搶劫,並不從中受益。

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次廣州一男子駕車衝撞人群事件,就屬於無差別殺人。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現場

無差別殺人之所以讓人毛骨悚然,因為它徹底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人們往往有一種公平世界假設,會認為一個人之所以遭受不幸,一定是因為他做了什事情,只要我不做這樣的事,只要我不是這樣的人,我就不會遭到這種不幸。

然而無差別殺人打破了這種心理平衡。

公平世界假設還會讓我們對無差別殺人衍生出一些不那麼正確的揣測,譬如兇手殺人,一定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失敗。也正是因此,每當重大兇殺案發生後,社會輿論譴責的對象,先是兇手,然後是兇手的家人。

2014年,在秋葉原殺人事件六年之後,兇手弟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自殺前一周,將六年的日記寄給媒體,裡面寫道:

加害人的家屬,只能在陰暗的角落悄悄生活,不能擁有和一般人一樣的幸福。

加藤智大的父母向公眾道歉

而我們譴責兇手的家教,本質上也是在害怕,害怕自己也會教育出一個殺人魔,於是只能揪著公平世界假說不放,安慰自己只要不犯那樣的錯誤,就能避免不幸的發生。正如安德魯·所羅門在《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推薦序中所言:

我們想要相信犯罪是由父母一手造成,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安慰自己,因為我們有好好教孩子,所以自個兒家不會遭殃。

無差別殺人者,離我們有多遠

我們努力從兇手的家庭教育里尋找失誤,遺憾的是,這種失誤的存在是薛丁格態的。

《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的作者蘇,是殺人犯迪倫的母親,也是一名心理輔導從業者,她在家庭教育上絕對是一位「足夠好的母親」,但她的孩子依然成為了無差別殺人案的兇手。

「我一天睡不到兩小時,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我哪裡把小孩教壞了?……是因為我們太自私、太忙碌,都沒時間跟孩子聊天,所以才會教出這種變態殺人魔?……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 20 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這段台詞來自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生後,他的父母遭到了媒體的圍追堵截,於是發出了這樣的自我控訴。

《我們與惡的距離》 殺人兇手的父母向媒體下跪

但事實上,不完全是家教的問題,事情遠不止家教這麼簡單。

日本曾對52名無差別殺人犯進行了分析,想探究他們背後的原因。

1. 從年齡上來說,男性青壯年占絕大多數,其中16-39歲的占了73.1%。

2. 從家庭狀況來說,獨居或者與雙親同住的人數最多,分別占據了50%和38.5%。

3. 從婚姻狀況來說,大多數殺人犯未婚或者離婚,沒結婚的人數占據82.7%,離婚一次或者兩次的占據到13.4%。而且在犯罪時,有86%的殺人犯沒有交往對象,其中53%的人甚至沒有一個朋友,孤獨可能是一個問題。

4. 從經濟狀況來看,雖然有47個人(90.4%)曾有勞動經驗,但真正犯罪的時候,只有10個人在職(19.2%),其中只有4個人是正職員工(7.6%),剩下6個人為勞務派遣工。

5. 他們的殺人動機很複雜,有的是發泄自己強烈的不滿情緒(44.2%),要麼是不滿自己的遭遇,要麼是對特定群體的不滿,或者有強烈的尋死念頭(11.5%),或者希望去監獄裡逃避現實(17.3%)。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勾勒出一個無差別殺人者的肖像,他可能生活並不順遂,求學或者就業都很不順,與家人的關係要麼疏遠,要麼過分依賴父母,很少有朋友,常常孤身一人,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壓迫和絕望,積累了很多不滿和仇恨的情緒,想要利用大量殺人找回自己的價值。

這種描述並非要給這個群體貼上「無差別殺人」的標籤,而是有可能他們更需要我們的關心和關注。事實上,他們看上去跟我們也差不多,在事件發生前,他們看上去就是普普通通的人。所以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讓他們變成了「壞掉的人」?

有研究者稱他們心理異常,可能伴隨某種程度的精神疾病,但絕大多數隨機殺人者都具有完全行為能力,具有辨別和控制能力,問題的核心可能是殺人動機——社會不滿性,這是怎麼來的?

無差別殺人,死刑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

美國社會學家和犯罪學家默頓曾分析了社會結構是如何對某些人產生明確的壓力,他認為,因為社會文化過於追求成功,導致人們在情感上不再贊同規則」,想要循規蹈矩的實現成功,太難了。

對於大多數兇手而言,在成功目標和實現手段的不對等情況下,他們找不到現實的出路,最終產生對社會的不滿,走向自殺式的無差別殺人犯罪。

對於無差別殺人,碓井真史教授給出了他的犯罪心理分析:

很多犯人對於自己的人生都抱有一種「不該是這樣的」的想法。他們雖然想終結自己的性命,但又想在最後通過報復那個沒有接受自己的社會來實現大逆轉。

究其深層原因,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可能都脫不了干係。

有研究者發現,社會地位結構、經濟結構、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結構上的差異和分化,會導致失范感受的產生。菱形社會結構缺乏、貧富差距過大、發展機會的不均等、社會分層流動的停滯等等,都可能使社會成員產生相對的剝奪感,甚至極度的仇恨和心理不平衡。

當然,這種感受是比較主觀的,即使是合理的社會差距,也有人覺得極度不公平,而無差別殺人者往往有極強的自我意識,更容易在主觀上感受到不公平,也更難獲得心理平衡。

從個人層面來說,無差別殺人兇手往往也是道德標準很低的人。否則,一般人會寧願傷害自己,也不願無差別傷害他人。

從家庭層面來說,子女對父母的過分依賴也是一個內在原因。亞洲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家庭關係,子女是父母的附庸,這容易使一些人在成年之後仍然向父母伸手要錢,再加上沒有工作實現個人價值,個人很容易產生否定自身的極端想法,也容易在封閉空間內怨恨和不滿。

總而言之,無差別殺人是個人、家庭與社會綜合的結果,教育不止是一個家庭的事情,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如果我們只關注微觀層面的動機,不去揭示兇手身後更隱晦的社會問題,那我們就永遠無法觸及真相,永遠無法找出真正的病因。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一個「殺人償命」的社會,更是一個犯罪率低的社會。

參考資料:

[1]秋葉原殺人事件.維基百科

[2]從《我們與惡的距離》看無差別殺人(2):普通的家庭為何會養出殺人犯?http://www.sohu.com/a/313232061_774979

[3]隨機殺人魔 沒朋友+沒工作+低收入…可能是高風險族群

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Editorial/publish-173.htm

[4]張小虎. 我國無差別殺人犯罪的現實狀況與理論分析[J]. 江海學刊, 2011(1):125-130.

[5]趙天水.我國無差別殺人犯罪的研究現狀、社會原因及預防

點擊圖片閱讀|感染新冠後,四成人出現睡眠障礙?

點擊圖片閱讀 |公交車的座椅上為什麼有個洞?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003728a654c6a78e7d9f3fa082fa1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