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能不能不去學校?」不同的回答,影響著孩子未來的價值觀

2020-03-01     育媽記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其實有很多的家長已經從固有的懲罰孩子的教育方式中,慢慢轉變成為更加民主,更加平等的教育方式。但還是有一些家長會覺得上一輩的教育方式是值得借鑑的,總是喜歡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懲罰並不是一個正確的教育方式,而且還會產生許多無法預想的後果,所以還是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經常能聽見隔壁傳來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的聲音,一聽到這個聲音我就知道隔壁浩浩估計是又闖禍了。但浩浩媽的這種教育方式是讓人不敢苟同,難道把孩子罵哭了,打哭了,孩子下一次就能不闖禍了嗎?這樣打罵孩子,難道不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嗎?教育孩子是要講方法的,不是靠蠻力的。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年紀小不是他們遭受打罵的理由。



那麼如果經常用懲罰的方式教育孩子,會對孩子造成怎麼樣的不利影響呢?

第一、固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有時候,孩子擺出抗拒的姿態,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而不是真的想要拒絕。但家長的不恰當處理方式則會讓這種情緒表達真正演化成為了一種不良行為。

比如說有小朋友晚上因為睡覺太晚,早上覺得很困,不想去學校就可能會對媽媽說,我可不可以不去學校,其實孩子並不是真的不想去學校,可能是由於一時的睏倦,進而出現的一種情緒的宣洩。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他其實是明白自己是不可以不去的,只是嘴巴上的小小抱怨而已。但有些家長卻沒有用心去理解孩子的語言,只覺得孩子是想偷懶,於是就會非常的生氣,或者就會對孩子這樣說,你這麼大的人,要不要去學校,難道你還不知道麼?而媽媽嘮嘮叨叨的一大堆話,只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讓孩子覺得不被理解,繼而就會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可能就會故意小嘴一撅,真的不想去學校了。

如果媽媽可以理解孩子話語背後的含義,對孩子說,當然可以,不過能不能告訴媽媽為什麼不想去學校了呢?

那麼孩子感受到媽媽的理解,可能就會對媽媽說,我只是剛剛起床有點累,今天還有我最喜歡的美術老師的課呢,我怎麼會不去呢?

從孩子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我們也可以發現孩子其實是很好說動的,只不過就是得看家長的做法恰不恰當了。恰當的做法可以完美化解類似的危機。過激的做法反而就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第二、對孩子的心靈造成打擊

我們知道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暗示反應。簡單一點來說,就是人在接受外界不停的暗示之後,會朝著暗示所描述的方向成長。而父母言語或者行為上的否定都會給孩子造成非常消極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一無是處。哪怕在成年之後,或許家長已經年老,不再苛責。但這種批判聲音卻依然會縈繞在孩子的耳畔,這種心理預設可能會讓孩子因為不敢嘗試而錯失很多機會,在團隊合作時,又會害怕因為自己的平庸表現而拖累整個團隊,使得團隊里的成員對自己議論紛紛。父母的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或許就需要孩子用盡一生的力氣去克服。



第三、引發孩子的攻擊行為

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被爸爸媽媽打罵的這一類的消息,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被大人打罵,這種身體上的疼痛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因為人在疼痛的刺激下就很容易失去理智,並且出現攻擊性行為。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儘量不要使用暴力,這樣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很大的副作用。

其實說到底還是家長不夠了解孩子每個年齡階段的表現導致,其實孩子的大部分行為都是與年齡相配的,之所以在大人的眼裡是不良的行為,主要是因為孩子對很多的規則都還不了解,所以才會做出一些有悖於常理的事情,但這並不是說孩子本質是壞的,只是因為缺乏必要的教育。



那麼,為了避免懲罰教育帶給孩子的不利影響,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用怎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呢?

第一、多多傾聽孩子的想法

其實每個孩子都很希望和爸爸媽媽溝通,但或許是因為工作太忙,家長並不能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這也就導致家長失去了許多次可以觀察孩子情緒變化的機會。那麼既然錯失了,我們就需要彌補。比如說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環境,讓孩子放下心防,與爸爸媽媽交流內心的想法,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就應該扮演好一個傾聽者的角色,不要否定,不要反駁,需要做的只是在談話結束之後,給予孩子客觀的建議。這樣也能讓孩子體會到家長對他的尊重。



第二、做好自我情緒管理

我們往往要求孩子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卻唯獨忘了自己也需要做好情緒管理,提高自己的忍耐力。有些時候孩子的某些行為確實會讓家長覺得不可理喻。但儘量在情緒快要爆發的時候,給自己三分鐘的冷靜時間,讓理智歸位,這樣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被情緒牽著走的教育往往只能起到反作用。

第三、開拓更多的教育方法

有時候單純的說教或者打罵並不能起到顯著的效果,自己說得口乾舌燥,孩子卻一句話都沒聽進去,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開始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代替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一般來說,遊戲這個方法還是蠻不錯的。在遊戲當中讓孩子領悟到簡單的大道理。或者讓孩子閱讀名人傳記,從中汲取到積極的引導力量。



所以家長在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的時候,首先不應該去斥責孩子,而是先去了解行為產生的原因,通過溝通引導讓孩子慢慢平靜!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vf_m3AB3uTiws8K6V_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