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幅名叫《百鳥和鳴》的畫,圖中藏著很多種形態各異的小鳥
畫風雖古樸典雅,但卻給人一種生機盎然的感覺
金黃色的古柏下,栩栩如生的孔雀,傲然挺立於雍容華貴的牡丹花叢中……
還有活靈活現的綬帶鳥、出雙入對的鴛鴦、亭亭玉立的仙鶴……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不會相信這是一幅完全由麥稈做成的畫!
麥稈畫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隋唐時代
它和剪紙、布貼一樣是一種剪貼藝術
《百鳥和鳴》圖是麥稈畫傳承人——方誌偉大師,耗時100天精心製作而成的
方誌偉潛心麥稈畫這門手藝已有40餘年
他創作的潮州麥稈畫
有著「南國藝苑奇葩」的美譽
以其立體浮雕的手工藝
而區別於其他地區的平面麥稈畫
方誌偉創作的麥稈畫《貝多芬》
曾被人以2萬美元的高價收藏
還有這幅立體大氣的《潮州古城》
以28.8萬人民幣被收藏家買走
創下了潮州麥稈畫最高收藏紀錄
其實,早在十年前
方誌偉就已經創作過一幅《百鳥和鳴》
當時還一舉拿下了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金獎」
已經聲名顯赫的他
從未料想到有一天
會有人找他再做一次《百鳥和鳴》
他猶豫許久還是接了下來
只為彌補當初的遺憾
十年前的《百鳥和鳴》圖,耗費了方誌偉整整一年的時間。
而這一次,雖說有了徒弟和幫手,但要在短短100天內完成一幅長2.3米,寬1.08米的大型作品,這對於方誌偉來說是一次不小的挑戰。
單說畫中一隻孔雀尾巴上的一根羽毛,就需要剪300多刀!100根羽毛就是30000刀!這還只是極小的一部分工作……
經常到了半夜三更,他還在書桌前畫著設計圖稿
繪製草圖大概要耗費半個月的時間,但由於這次時間緊急,方誌偉夜以繼日,一周之內就完成了圖樣的修改。
與此同時,他選定了每道工序的頂尖助手,開始了原材料的準備工作。
製作麥稈畫的材料。必須是人工收割的小麥,這樣得到的麥稈才完整,而機器收割的都有破裂,稍微有一絲裂縫都不能用來制畫。
麥稈的粗細要嚴格控制在5mm左右,然後經過高溫蒸煮、刮片、染色等工序,才能進入下一個製作階段。
所有的原料都備好後,就進入了《百鳥和鳴》圖,最為耗時的剪切階段……
不同於剪紙的一氣呵成,麥稈本身就小、薄、細,還要用特殊的刀裁剪成更細的條,粘貼出需要的形狀。
方誌偉把松樹、牡丹等元素,都交給助手完成,留下了最不起眼的雛雞部分。
因為小雞實在太小,只有半個拇指大,在造型上難度非常高,必須把麥稈切到頭髮絲的程度才能貼出弧線。沒有十年功夫的人真的做不出來。
這次的《百鳥和鳴》使用的是一塊紅色的底板,那麼該如何區分天空和水呢?
憑著方誌偉多年來對藝術的感悟,他開始試著轉換思路,用噴漆塗鴉的方法將紅色底板噴成兩個深度的紅色,天地區分立現。
離交貨日期還有8天的時候,師傅們終於完成了《百鳥和鳴》圖中所需的所有部件,而在方誌偉對這些部件做最後的檢驗時,他卻停工了,是因為背景中的梅花。
麥稈質地脆弱,根本無法刮制出梅花薄到能透光的程度。所以在傳統潮州麥稈畫里,梅花一般都是用塑料代替。
可這次方誌偉要做的是純麥稈畫,所以他一定要解決梅花花瓣的問題。
只剩8天就要交貨,後面的拼貼、修飾、裝裱,一個都沒進行,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沒有頭緒的方誌偉,決定走出工作室去尋找靈感。
他背著相機去郊外看風鈴花,風鈴花的花瓣很薄,具有很高的透光性
在仔細研究後,他發現風鈴花與麥草的葉子有很多相似之處。能不能用麥草的葉子代替塑料材質製作梅花花瓣呢?
他立刻奔回工作室,翻出還沒來得及扔掉的麥草葉子。燈光下薄如蟬翼的葉子十分通透,沒想到絕好的替代材料居然就在手邊。
經過連夜趕工,他終於做出了滿意的梅花,比原先好了不知多少倍!
一切準備就緒,後面的拼貼工序進行得迅速高效,方誌偉終於將曾經作品中,有遺憾的地方全部彌補。
時隔十年,還有機會糾正年輕時的不足,這對一個匠人來說,無疑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終於,完美的第二版《百鳥和鳴》,按時完工!
這不僅彌補了方誌偉十年前「塑料梅花」的遺憾,而且用創新的表現技法賦予了傳統麥稈畫更多的生命力,使其散發出別樣的光彩!
麥稈接受過風雨與艷陽的滋養
把一輩子凝結的雲蒸霞蔚
全部心甘情願拱手交出
枯萎了,也在所不辭
寧可把自己交給藝術的版圖
再現人間的多彩光芒與生機
也不願被人付之一炬
然而,麥稈畫雖美,也有市場
卻沒多少年輕人願意坐下來學
麥稈畫陷入了失傳的困境
麥稈畫自誕生之日起
就註定了是一個緩慢的手藝活兒
也只有真正具有匠心的人
才能耐心打磨出一件完美的作品
我們欽佩這樣用心的匠人
也希望有更多年輕人
能將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一鍵點擊關注「三生繪畫」,每天都有不一樣的精彩和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