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種父母對孩子傷害最大!

2019-05-05     父母課堂卓越


文/白樺

本文由父母課堂(ID:fumuketang)

原創首發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長或許認為孩子還小,陪伴他們的時間還有很多。然而時間流逝的速度超出我們的想像,這一秒孩子還在蹣跚學步,下一秒他們已經長大成人。孩子轉眼就會長大,和他們相處的時間其實並不多。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的不僅僅是家長的角色,更多的是朋友的陪伴,人生的導師。父母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言談舉止潛移默化中都會被孩子模仿學習,很多時候也會給孩子傷害,所以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這幾種父母千萬不要做!

太著急的父母不要做

﹏﹏﹏﹏﹏﹏﹏﹏﹏﹏﹏﹏﹏﹏﹏﹏﹏﹏﹏﹏﹏﹏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媽媽,就是著急的媽媽。的確,太著急的父母,對孩子傷害最大。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般扮演的都是特別著急的父母。

這一點,從陪孩子寫作業的經歷中就能看出來。陪孩子寫作業時,是不是覺得以前上學的日子還是挺幸福的,至少,再難的題,你跟自己死磕一下,就可以動筆了,但是給孩子輔導作業,你明明看到了正確答案,他就是寫不出來,而你又不能幫他寫,真是抓耳撓腮干著急啊!

你著急就成為了糟糕的父母,其糟糕之處在於,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父母的呵斥和焦慮占據了,從而會失去對周圍環境的判斷力,失去心智成熟增長的機會。

特別急於求成的父母會壓制孩子對世界本能的好奇心,讓他們失去對世界的探索欲,從而變得壓抑、暴躁,對世界充滿敵意。

負能量的父母不要做

﹏﹏﹏﹏﹏﹏﹏﹏﹏﹏﹏﹏﹏﹏﹏﹏﹏﹏﹏﹏﹏﹏

平常和一些朋友聊天時,也經常有人說:我家孩子特別自卑,什麼事情還沒做就覺得不行,總打退堂鼓。

對於孩子的表現,父母又急又氣,恨鐵不成鋼。有的家長也知道要多鼓勵孩子,不能總批評孩子,可為啥鼓勵不管用呢?有時還會適得其反,讓孩子變得更加怯懦自卑。

那麼,又是什麼讓孩子沉浸在這種消極的思維模式中無法自拔呢?父母的能量場決定了孩子的思維方式,孩子的思考方式與父母的世界觀有很大的關係。那些消極的孩子往往有一個負能量的父母,而他們的父母或許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如果一個孩子勞累了一天回家,看到的是家長無趣的一張臉,聽到的是怨天怨地的牢騷和責怪,以及命令式的「快點吃,吃了馬上去做作業……」

換了是你,這個家是你每天放學後就想要立即回去的地方嗎?這個家是你傷心委屈、蒼白無力時想要依靠的港灣嗎?這樣的父母,你會毫不猶豫地撲向他們的懷抱嗎?

太嘮叨的父母不要做

﹏﹏﹏﹏﹏﹏﹏﹏﹏﹏﹏﹏﹏﹏﹏﹏﹏﹏﹏﹏﹏﹏

很多孩子都有一些出乎意料的想法,那是天性使然,但是很多父母是無法理解的,對於上述問題家長會認為「我不打孩子,不罵孩子,我可以告訴他啊」,告訴是可以的,但是嘮叨,是不必的。嘮叨是一種重複、過度的語言表達方式,儘管它體現的是父母教子心切的心情,但是這種所謂的「為孩子好」對孩子而言卻是一種無法忍受的「痛苦」,從而讓孩子出現一種牴觸情緒,成為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一部分被嘮叨慣了的孩子,學會充耳不聞,無論大人說什麼,都沒有絲毫反應,該幹嘛幹嘛。這實際上已經是孩子的消極反抗。

一部分被嘮叨煩了的孩子,學會跟大人對著干,你越說,我越不聽,你要往東,我偏往西。於是大人追在孩子屁股後面嘮叨得更歡,「這孩子,天天說著還不聽呢,要是不說,還不反了天」。

記住!沒有愛聽爸爸媽媽嘮叨的孩子。

不會放手的父母不要做

﹏﹏﹏﹏﹏﹏﹏﹏﹏﹏﹏﹏﹏﹏﹏﹏﹏﹏﹏﹏﹏﹏

記得李開復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在我看來,家長應該隨著孩子的長大而逐漸放權。三五歲的時候告訴他們怎麼做,七八歲的時候給他們一些授權,讀了大學以後,他們就應該完全做自己的主人。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才要去管他,但是我有四個應該放權的理由。

第一,父母不見得懂孩子的這一代,可能並不像孩子那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第二,如果父母幫孩子做了太多決定,反而會造成他們日後責任心的缺失。

第三,如果父母管教太多,就會淹沒孩子自己的聲音,他們會找不到自己的興趣,失去自信。

第四,如果施壓太多,會給孩子沉重的負擔。

如果你已經成為了這樣的父母,請趕緊改正!面對孩子的時候,請平和地面對。好好栽培他,但是要記得給孩子留點空,給孩子愛的同時,更要有足夠的耐心。陪伴他更好的長大!

END

如果你希望有一份事業既能成長自己修正孩子,又能兼顧家庭和經濟所需,還能造福更多孩子、家長……

那麼——雙向養育家庭教育認證導師培訓班歡迎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t9c_msBmyVoG_1ZV3n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