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煎茶法
陸羽(733—804,今湖北天門市人,嗜飲茶而又精於茶道,被後世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所著的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里就有明確的記載。《茶經·八之出》中寫道:「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壽州下,蘄州、黃州又下。」並自加註云:「舒州生太湖縣潛山者,與荊州同。」
這裡需要說一下的是,古時的舒州大致為今安慶市區域。潛山即今天柱山,又名皖山、霍山;俗名萬山,因天柱峰又名萬山尖而得名。據「太湖縣潛山」可知,唐時的潛山(天柱山)應屬當時的太湖縣管轄。因潛山縣始建於元代,據康熙六十年修《安慶府志》載:「至治間,始以故懷寧之清朝、玉照二鄉地析置潛山縣。以山為名,有事潛岳雲。」據考,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分漢代所置皖縣地設懷寧縣。元至治三年(1323),將懷寧縣西部清朝、玉照2鄉劃出,在皖縣舊治新置潛山縣,仍以舊懷寧縣城(今梅城)為潛山縣治,因端平三年(1236),安慶府治移至羅剎州,懷寧縣治亦遷至皖口。可是不久,潛山縣即因戰亂而被廢了。至明洪武元年(1368),復置潛山縣,屬安慶府。此後一直沿續至今。這印證了過去所傳的:明初洪武年間重修驛道,建驛站鋪遞,潛山知縣朱名得於洪武十五年創青口驛,設驛馬、馬夫、差夫各數十,並置驛丞管理驛事;但太湖無驛站,安慶府遂報請朝廷將本屬潛山縣的距青口驛六十七里的小池驛劃給太湖縣,而將本屬太湖縣的天柱山劃給了潛山縣。
由《茶經》可知,唐朝乃至更前,太湖茶已入全國名茶之列了。
再看敦煌遺書《茶酒論》,裡面亦有關於太湖茶的記錄。這是一篇以茶酒對話擬人化手法、廣徵博引、取譬設喻、各述已長、攻擊彼短的古文,作者王敷為唐代鄉貢進士,抄寫人為閻海真,抄寫時間為宋太祖開寶壬申年間。其中有段文字寫茶對酒說:「浮梁歙州,萬國來求;蜀川流頂,其山驀嶺;舒城太湖,買婢買奴;越郡餘杭,金帛為囊。」這列舉了一系列的名茶基地因茶事而出現的盛況,其中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唐代之前太湖縣從事茶業者獲取的豐厚收入,足能「買婢買奴」。
據宋元時期馬端臨(1254—1324,江西樂平人)編撰的《文獻通考·征榷考》載,宋太祖乾德二年(964),「令京師、建安(今福建建甌縣)、漢陽、蘄口(今湖北蘄春縣)並置場榷茶」,開宋代榷茶之始。乾德三年,又以蘇曉為淮南轉運使,「榷薪、黃、舒、廬、壽五州茶,置十四場,籠其利,歲入百餘萬緡」。
宋代點茶法
宋朝開始設立的這些榷貨務和山場,經不斷調整變化,最後至太平興國年間,才相對穩定為六務十三場。六個榷貨務是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縣)、真州(今江蘇省儀征市)、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漢陽、無為(今安徽無為縣)和蘄州的蘄口;
江淮間所設的十三個山場是蘄州的王祺、石橋、洗馬,黃州的麻城,廬州的王同,舒州的太湖、羅源,壽州的霍山、麻步、開順,光州的商城、光山、子安。由此可知,「十三場」中舒州即占其二,其中的羅源場,據近年有關人士考證,在今岳西縣溫泉鎮資福寺,因有羅源山而得名。
有史料記載,太湖場提舉一職,多由知縣兼任,以利管理;但有時也不一定,如程俱。程俱(1078—1144),號北山,衢州開化(今屬浙江)人,著有詩集《北山小集》。他初以外祖鄧潤甫恩蔭入仕,宣和二年(1120),賜上舍上第。歷官吳江主簿,任滿,調舒州望江主簿監太湖茶場(舊縣誌有載)。程俱在太湖為官3年,除盡責茶場職務外,還愛遊歷太湖山水,寫有《題海會寺》《太湖沿檄西原道即事三首》(見《北山小集》)。
朝廷專設太湖場,這充分表明當時太湖縣產茶數量之多,太湖茶在全國茶業中地位之高。
正六榷貨務十三山場是宋代榷茶制度的產物,始於宋太宗(976~997)時期。由於年代久遠,人們對六榷貨務和十三山場中的多數地址已經模糊。這無論是對茶史研究,還是對地方茶文化建設,無疑都是個缺憾。
據《宋會要·兵》記載,買馬經費的來源是「布、帛、茶、他物充其值」,茶課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高宗末年國家財政收入為5940餘萬貫,茶利占6.4%;孝宗時為6530餘萬貫,茶利占12%,由此可見茶課之豐厚。而由於「夷人不可一日無茶以生」,茶成了博馬的必需物資。茶的政治屬性已遠遠超過商品屬性,故入宋後皇帝、大臣、經濟學家都直接參與茶法的制定和修訂,而且爭論非常激烈,變更也很頻繁,使茶法日臻完善。
北宋建都開封,受契丹、西夏軍事威脅,而國家財政主要依靠東南。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開始禁榷東南各省茶葉,於汴京、建安、漢陽等地置榷貨務,後調整為六個,「令商人人金帛京師,執引詣沿江給茶」,「令民折茶稅外.悉官買,民敢藏匿而下送官及私藏者,、沒入之」,並禁園戶(茶農)「毀敗茶樹」和賣「偽茶」,官吏私販者同罪。
另外,又在淮南設立十三場,在其管轄內的園戶隸屬於山場,山場是徵收茶租、收購茶葉和販賣茶葉的場所。這樣,形成了「天下茶皆禁,唯川峽兩廣聽民自賣,禁其出境」的局面。爾後,於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馳禁,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復禁。
神宗即位,有所振作,力圖富國強兵,採納了王韶招撫蕃族,進圖西夏的建議,要在與四川接壤的熙河打仗,需要軍餉,這就不可能捨近求遠(東南),故於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在四川成都府設立市馬務,川茶官榷,賣茶博馬,歷史上的「茶馬法」即從這一年開始。川茶禁榷後就一直沒有馳禁,造成嘉祐四年後「天下茶法既通商,而兩川獨行禁榷」的局面。
宋代茶法,雖然作過多次改變,但概括起來,不外交引榷茶和貽射通商兩種辦法流行行使,在兩宋期間極其複雜、曲折。在歷史上是罕見的。
「茶馬互市」起源於唐宋,是中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間一種傳統的以茶易馬或以馬換茶為中心內容的貿易往來。
湟源--茶馬互市 湟源縣西鄰藏地,是古代漢地西面最邊緣的地區,這個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來就是漢藏通商的「口岸」,是一處著名的「茶馬互市」故地。茶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區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形式,實際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備徵稅條件的地區實行的一種財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