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王朝的獨創:皇后陵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上)
這一講介紹清代的皇后陵。顧名詞義,皇后陵就是埋葬皇后的陵寢。前面介紹過,清朝的皇陵是仿照明代陵寢制度修建的,但明陵中,並沒有皇后陵。所以,皇后陵是清代的獨創。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問題,難道明朝沒有皇后嗎?為什麼明朝沒有皇后陵呢?
我們知道,皇后作為皇帝的女眷,她們去世之後,棺柩要陪伴在皇帝陵寢之中,也就是說,皇后與皇帝合葬,那是以陪葬的身份進入地宮的。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如果皇后死在皇帝駕崩之前那好辦,直接葬進帝陵地宮就可以了;可要是她們死在皇帝駕崩之後呢?難道要再次打開已經封閉的地宮嗎?
明代的帝陵想了個辦法,那就是設置三條隧道,這樣即使皇帝先行葬入,地宮石門關閉,也無所謂,因為兩邊的地下配殿還各有隧道,可以進入。所以,《明史》中這樣記載的明英宗朱祁鎮裕陵的地宮情況:「異隧,距英宗玄堂數丈許,中窒之,虛右壙以待周太后。」從這條史料看出,明裕陵地宮有三條隧道,死在英宗之後的周太后可以在右邊的隧道進入地宮之中。強調這條史料,意在說明明、清皇陵的區別,告訴大家為什麼明朝沒有皇后陵,而清朝會有。
清陵的地宮結構與明陵有很大區別,自順治帝孝陵開始,地宮結構是一條隧道,九券四門,也就是九個券堂,四道石門。在地宮中,最後一個券是金券,金券內有石質棺床,那是安放帝、後棺材的地方。所以,清朝與皇帝陪葬的皇后也葬在這裡。這裡所指陪葬的皇后,都是死在皇帝去世之前的,至少是地宮還沒有關閉之前。一旦皇帝葬進地宮之中,幾道石門就要關閉。而關閉之後,就再也不能打開了。所以,那些還健在的皇后「百年之後」怎麼辦呢?
毫無疑問,那些還健在的皇后身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她們就由原來的皇后一躍而成為皇太后,成為新皇帝的當朝太后,所以史書上關於太后的歷史這樣記錄:「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后。」(《漢書·外戚傳》)這樣,那些健在的皇后就成為皇太后了。對於皇太后即皇帝生母的葬地,那是不能含糊的。所以,沒有別的辦法,只有為之建陵了。這樣,清朝共產生了7座皇后陵。這7座皇后陵,都是她們的子孫孝順的,體現的是皇帝的一種感情、一種孝意。
可實際上並非如此,清代後陵的情況不盡相同。有的是兒孫孝順的體現的是一種濃濃的情感;有的則不是,完全是另外一種情況。所以,對清代後陵的研究,不僅能使我們了解到幾種境界完全不同的皇后陵,而且還能從中了解到許多宮闈秘辛。
一、兒孫孝順建後陵
這種境界的皇后陵,是皇帝們孝敬的,反映出修建者對太后的濃濃情意。清代的這種皇后陵共有3座,即昭西陵、孝東陵、泰東陵。
首先是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體現了康熙帝對奶奶的孝順。
孝莊文皇后,是順治帝的母親,康熙帝的奶奶,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孝莊與康熙帝之間可謂祖孫情深:一方面,孝莊對孫兒的繼位一語定乾坤,使得康熙順利繼承了帝位;另一方面,孝莊對孫兒著意培養,處處嚴格要求,盡力把他培養成一位有素養、有智謀、有膽略的優秀帝王而康熙帝對於祖母的恩情,也是一往情深,知恩圖報。這裡舉兩個例子進一步說明:一是最細心照顧。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康熙帝陪著奶奶前往五台山,因為孝莊有個夙願,那就是登上菩薩頂瞻禮。因此康熙帝細心布置,一絲不苟。首先,他親力親為,先行前往五台山,登頂菩薩頂,看看究竟有多難,自己細心體會一下。康熙帝一上去才知道真的很難,他認為奶奶很難登上去。因為這一年,孝莊已經進入古稀之年,七十多了其次,訓練轎夫。孝莊出行,去五台山,道路不僅遠,而且很難走,必須坐轎子。康熙帝便提前訓練轎夫,轎夫們抬著轎子,每一步,過溝溝坎坎都要提前想到怎樣保持平穩,遇到問題怎麼處理。再次,康熙帝一直侍奉在左右。比如,一行人到了長城嶺,道路艱難,轎夫們艱難地行進,孝莊看在眼裡,於心不忍,便堅持要換馬車行進。康熙帝看到祖母很堅決,就同意了。但是,康熙帝留了個心眼兒,他命令轎子跟在後面。果然,沒走多遠,孝莊就堅持不住了,她心裡也後悔了,但又不能說出來。康熙帝馬上叫來轎子,孝莊一看,喜出望外。據《庭訓格言》記載,康熙帝後來講到這件事,心裡還暖意融融:「誠敬存心,實心體貼,未有不得君親之歡心者也。」
二是最誠心祈禱。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七十五歲高齡的孝莊病重,康熙帝非常著急,怎麼才能使奶奶儘快好起來呢?康熙帝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之下,竟然在十二月初一日早晨,帶領王公大臣,從乾清宮出發,步行前往天壇,為祖母祈禱。大家想一想,本來康熙帝由於日夜照顧奶奶,就已經很疲憊了,還要由紫禁城步行到天壇,那得多遠的路程啊!康熙帝之所以選擇步行,表達的就是一分虔誠和恭敬。不僅如此,據《康熙起居注》記載,康熙帝在祈禱的時候,竟然說出了這樣的話:「若大數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這真是太感人了。康熙帝與奶奶的感情是終生的,永不改變的。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孝莊去世後30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六年,康熙帝已經六十四歲時,人們提起奶奶的時候,康熙帝還是馬上就會「涕如雨下,哀不自勝」。
所以,在孝莊陵寢這個問題上,康熙帝格外關注,格外細心,他做了兩件最具孝心的事情:
一是幫助奶奶解決難題。孝莊心中有兩個結,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孝莊臨終之際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從這裡我們看出,孝莊心裡的兩個心結,一個是不想回東北昭陵。很明顯,她入關後已經44年了,住進北京已經44年了,她不願意再回到盛京。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傳聞中的太后下嫁,有懼怕火化自己的棺槨,等等,總之就是不想回到昭陵,不願意再面對皇太極。二是她不想離開順治帝和康熙帝。孝莊與自己親生兒子順治帝之間的關係直是很緊張的,可以說並不和睦,她總有一種虧欠兒子的感覺,所以臨終之際,她留戀兒子,要陪伴在兒子身邊,不願意回到東北去。還有,就是他對孫子的感情,那更不用說了。祖孫之間情意濃濃,感情至深。所以,孝莊臨終之際,說了上面的話。這是奶奶的要求,康熙帝怎麼辦?他沒有別的選擇,不管有多難,也要按照奶奶說的辦。所以,康熙帝決定,在東陵為祖母修建了暫安奉殿,先暫時解決奶奶的這個難題。由於存在很多困難,康熙帝只能為奶奶修建暫安奉殿,作為一個暫時安奉的場地。儘管稱之為「暫安奉殿」,康熙帝還是花費了心思,儘量讓祖母在天之靈安妥。
二是以實際行動與奶奶一起共同承擔政治風險。奶奶提出不回東北,葬在東陵,這其實是一個政治風險,等於為坊間太后下嫁的傳聞貼上了一個標籤,不論當時還是後人都會議論紛紛。康熙帝決定為奶奶承擔, 表明自己的立場。於是,康熙帝通過實際行動,表明自己支持奶奶的堅定立場。如在修建暫安奉殿的時候,選中了慈寧宮的建築,這座建築,是孝莊生前特別喜歡的宮殿,曾經多次夸這個建築怎麼怎麼好。康熙帝想起了這座建築,便決定將之原樣拆建而來。
這個暫安奉殿存在了幾十年,康熙帝也糾結了幾十年,也孝順了幾十年。康熙帝去世之後,據《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帝認為暫安奉殿是一個好地方:「孝莊文皇后安奉以來,我聖祖仁皇帝曆數綿長,海宇又安,子孫繁衍,想孝莊文皇后在天之靈極為安妥」,便就地改建為昭西陵,修建得很有特色,終於幫助父皇,也幫助孝莊圓了這個夢。
其次是孝惠章皇后的孝東陵,體現了康熙帝對嫡母的孝順。
康熙帝有兩個母后,一個是親生母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一個是他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對於自己的親生母親,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帝有一種遺憾的感覺:「世祖章皇帝因朕年幼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大家說說,康熙帝的父母怎麼那麼不知道照顧這個孩子,出天花那是會要命的,父母都不在身邊,只有一個保姆陪伴。這樣,生母孝康章皇后去世後,康熙帝最親的人就兩個,一個是奶奶孝莊,一個是嫡母孝惠章皇后。康熙帝對這個嫡母,倍加孝順,那是一個兒子對母親的孝順:
一是為嫡母排解孤獨。孝惠其實很不幸,丈夫順治帝在世的時候,不喜歡她,並在順治十五年找了個藉口,想再次廢掉她的皇后名號。多虧孝莊極力保全,順治帝的意圖才沒能實現。即使這樣,順治帝還是把她的中宮簽字權給取消了。可以說,孝惠章皇后在丈夫在世的時候,真的很倒霉。順治十八年,順治帝出天花病逝,年僅二十四歲,而年僅二十歲的孝惠,就成了寡婦。但這個女人很健康,又活了56年,直至七十七歲才去世。孝惠一生沒有生育,一個年輕寡婦獨身一人生活在深宮之中,多寂寞呀!每天除了太監就是宮女,沒有一個知心人和她說話。同時,由於婆婆孝莊還健在,雖然是太皇太后,但宮裡宮外還都是她說了算,自己空有皇太后的名號而已。所以,這個孝惠是最寂寞無聊的女人了。康熙帝看在眼裡,便想了個辦法,要嫡母給他帶孩子,有了孩子,就不會太寂寞了。據《康熙起居注》記載,康熙帝徵求了嫡母的意見,先後請她帶兩個孩子:一個是宜妃所生的五阿哥胤祺:「皇五子向在皇太后宮中育養,皇太后愛之」;另外一個是德妃所生五公主。這兩個孩子一個男孩,一個女孩,還都是自己最寵愛的妃子所生,康熙帝是用了心思的。這兩個孩子果然給嫡母帶來了歡樂,排解了寂寞的情緒。
二是為嫡母排解心結。孝惠老年的時候,牙齒掉得厲害,而且還時常疼,心中不爽,常常唉聲嘆氣。康熙帝勸解她說,這沒什麼,老年人掉牙這是自然規律,不要有壓力。康熙帝還給她講了個坊間流行的說法,說如果老年人掉牙,對子孫健康有利。孝惠一聽,還有這個好處,就破涕為笑了,據《庭訓格言》記載:「皇帝此語,凡如我老媼輩,皆當聞之而生歡喜也。」看看,康熙帝多會給她排憂解難啊!
三是為嫡母祝壽跳舞。康熙帝對於嫡母的孝順,還表現在祝壽上。康熙四十九年,是皇太后七十大壽。按照常理,那個時代的人,能夠活到七十,相當不簡單了,被稱為古稀之年。所以,康熙帝非常重視,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帝提前告知禮部,為皇太后準備隆重的慶典:「今歲皇太后七旬大慶,朕亦五十有七,欲親舞稱觴。」要知道康熙帝這麼做,是種超常的舉動。因為,他也已經五十七歲了,年近花甲;身體狀況也由於廢太子而非常虛弱。再者,尋常時候這個舞蹈都是王公大臣跳給皇帝看的,從來沒有皇帝親自跳這個舞蹈的。康熙帝以年老之身,為皇太后跳舞祝壽,孝惠深受感動。
四是為嫡母爭取名分。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孝惠病逝,享年七十七歲。她是清朝歷史上做皇太后時間最長的,共做了56年太后。孝惠的死,康熙帝極為悲痛,因為這使他失去了最後一位尊敬的長輩了: 「尊長輩皆已凋謝,此等處,每以無可與言為傷。」(《清聖祖實錄》)這時在給孝惠神牌排位的時候,發生了一個意外的插曲,據《清聖祖實錄》記載,王公大臣以為,應該把康熙帝親生母親放在前面,孝惠放在後面,康熙帝立即指出了其中的錯誤,說「皇太后系朕嫡母,日後神牌升太廟、奉先殿,應安放於慈和皇太后神牌之上」。康熙帝這個態度,令滿朝文武都非常感動,說他孝順又公平。
就是在這樣一種濃濃的母子親情之下,康熙帝為嫡母修建了孝東陵,位置在孝陵之東。這裡不僅有孝惠,還有順治帝其他28位妃嬪陪葬在兩側。康熙帝在為嫡母修建孝東陵的時候,遵循了三個原則:一是使用黃色琉璃瓦,保持皇陵風範;二是神道要連接孝陵,表示夫妻關係;三是陵名取法孝陵,加上方位,稱之為「孝東陵」。孝東陵的這些做法,成為清代所有皇后陵的典範。
其三是乾隆帝為「甄嬛」建泰東陵,體現了對母后的孝敬我們大家都看過《甄嬛傳》,劇中主人公「甄嬛」的身世,據考證其實她就是雍正帝的熹貴妃鈕祜祿氏,也就是乾隆帝的生母、歷史上的孝聖憲皇后。孝聖一生有三件最大的幸事:一件事是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下皇四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第二件事就是康熙六十一年七月,她陪同雍親王覲見公公康熙帝,被康熙帝稱之為「有福之人」;第三件事就是她的獨子弘曆繼承了皇位,而且很孝順。那我們不妨說說乾隆的孝順,其實就是孝聖的福:
一是多次陪伴出遊。乾隆即位後,對母后非常孝順,處處為母后著想,母后喜歡的事情,他都會不遺餘力地去做。據《嘯亭雜錄》記載,母后喜歡旅遊,乾隆帝都最大限度地予以滿足:「純皇侍奉孝聖憲皇后極為孝養,每巡幸木蘭、江浙等處,必首奉慈輿,朝夕侍養。」所以,乾隆帝陪著母后分別於乾隆十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四下江南,正月出去,五月回來,前後總計456天。三次游幸五台山,前後總計108天。四次東巡泰山,前後總計187天。兩次東巡盛京,也就是瀋陽,前後總計260天。此外,他還陪母后29次到避暑山莊遊玩、打獵,等等。大家看看,人家甄嬛在那個時代,就常常出遊,賞遍天下美景,多有福氣啊。
二是隆重過生日。孝聖是十月二十五日生日,這一天稱之為「聖壽節」。每到這一天,乾隆帝都會為她隆重祝壽,尤其是她六十大壽、七十大壽、八十大壽,那場面簡直難以想像。以乾隆十六年她的六十大壽為例:獻九九之禮:佛9尊、寶燈9對、瑪瑙器9件、玉器9件、古銅器9件、畫卷9件、畫軸9軸、畫冊9件、果盒9件,還有白銀10000兩,大小東珠600串,大小珊瑚600串,綾羅綢緞100匹,等等。點景,從紫禁城西華門開始,一直到西直門,十多里之內,建築亭台樓閣,火樹銀花,非常熱鬧好看。上徽號,「十一月,六旬慈慶,加上徽號裕壽』二字」。慶祝,從二十一日開始,一直到二十五日,宮中一連5天演戲慶祝,二十五日這一天,乾隆帝親自向母后獻酒祝壽,繁文縟節,場面極為隆重。
三是鑄造金髮塔。乾隆四十二年,孝聖病逝於圓明園長春仙館,終年八十六歲,名副其實的老壽星。乾隆帝為表示對已故母親的孝敬,在其母去世之後不久,即下詔製作金塔一座,專盛皇太后生前梳掉的頭髮。金髮塔共用黃金3000多兩,塔高近1.5米,由清宮造辦處承做,並派大臣福隆安、和珅等督辦。塔由下盤、塔斗、塔肚、塔頸、塔傘等幾部分構成,上嵌珠寶、綠松石、珊瑚等,塔肚內供佛,後置一盛發金匣。金髮塔設計式樣經乾隆帝欽定,經過3個多月的時間趕製而成,安放在崇慶皇太后生前居住過的宮殿佛堂內。金髮塔紋樣端莊、優美,造型穩重,製作技藝高超。
四是修建典制大備的泰東陵。早在乾隆二年,雍正帝下葬地宮前夕,孝順的乾隆帝便徵求母后的意見,詢問是否在泰陵地宮預留分位,以便百年後孝聖使用。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孝聖當即予以否定,於是乾隆帝下旨:「朕伏承懿旨,仰見皇太后坤德恭謹,聖慮周詳,自當恪敬尊奉,仿照昭西陵、孝東陵之例,另卜萬年吉壤。」就這樣,乾隆帝在泰陵東北的東正峪為母后建陵,稱之為「泰東陵」。泰東陵典制大備,建築規範。更為重要的是,在泰東陵地宮中,首次雕刻了大量佛像經文,據《內務府來文·陵寢事務》記載「東正峪吉地鐫刻經文佛像,用過銀五千五百七十九兩九錢三分」,以此來滿足母后對佛教的信奉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