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清朝皇帝來說,紫禁城是臨時住所,圓明園才是他們的家

2021-04-30     勇哥讀史

原標題:對於清朝皇帝來說,紫禁城是臨時住所,圓明園才是他們的家

紫禁城是明朝、清朝兩代的皇家宮殿,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70多座大小宮殿,9000多間大小房屋。

1644年清朝入關之初,紫禁城已經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再加上多次遭遇戰火洗劫,顯得滿目瘡痍。順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耗費了上百年的時間,來對紫禁城進行不同程度的營建、修繕,終於恢復了原來樣子,甚至更加恢宏壯觀。

可是,從康熙皇帝開始,歷代皇帝都在不斷「逃避」紫禁城,不願意住在這座金碧輝煌的皇宮裡。這是為什麼呢?

清朝的八旗貴族們在入關之前,長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習慣了寒冷的天氣,形成了不畏寒冷的體質。努爾哈赤、皇太極經常在寒冷的冬季對敵人發起攻擊。

但是,在不畏寒冷天氣的同時,八旗貴族又十分懼怕炎熱的天氣,從不在炎熱的夏天打仗。能征善戰的皇太極有一句名言:「當此六月酷暑,揮扇納涼尚不能堪,豈能擐甲而戰乎?」因為怕熱,連仗都不打了。

八旗貴族在入關之後,就面臨著嚴峻的氣候考驗。

北京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春秋短而夏冬長。就如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所說:「北京坐落於一塊往南旅行十日也不見溝壑的平原上,同時,往北走不出很遠,就有無數的崇山峻岭。就因為往南是廣闊的平原,往北是許多高山,北京就顯得夏日酷熱,冬天嚴寒。」

在清朝時,北京的夏天熱到什麼地步?

《盧龍縣誌》記載,1678年6月,「炎熱異常,自京師至關內外,熱傷人畜甚重。」由於天氣太熱,出現了人畜被熱傷的事件。這還不算什麼,1743年,已經在北京生活了20年的法國傳教士宋君榮遇到了一個異常炎熱的夏天:「貧民和其他一些人,主要是胖人中暑或熱死,死者躺在街道或屋內……為此皇帝和大臣們專門開會研究採取措施,以解除人們的痛苦。另在每條主要街道和城門洞,也都在發放降暑藥品及冰塊。」

眾所周知,紫禁城被一圈高大的城牆封閉得嚴嚴實實,城內的建築又高又大,嚴重影響了空氣流通:熱空氣很難散發出去,冷空氣又很難擠進來。紫禁城裡又沒有湖泊和樹林,在紅牆黃瓦的襯托下,猶如荒漠。綜上而言,紫禁城內又悶又熱,溫度比京城內其他地方又高了不少。

居住在紫禁城內的皇帝們,不怕北京的嚴寒,倒是對夏日的酷熱叫苦不迭。

1650年7月,攝政王多爾袞實在忍受不住北京的炎熱,提出仿造金國、遼國、元朝的做法,在邊外「建小城一座,以便往來避暑,庶幾易於成工,不致苦民」。當年11月,多爾袞在古北口外打獵時墜馬跌傷,不久病重不治,修建避暑小城的計劃成為泡影。

為了「逃避」紫禁城,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用了100多年的時間,在位於紫禁城西北部30多里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大型皇家園林。康熙皇帝親自賜名為「圓明園」。

圓明園占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有150多個風格各異的景點,被譽為「萬園之園」。特別是裡面有寬闊的湖泊,有成蔭的樹林,實在是避暑納涼的最佳場所。

在圓明園建設的過程中,清朝皇帝就等不住了,提前搬進來居住。從1707年到1722年,康熙皇帝一共有5次來到圓明園。最後一次來到圓明園時,康熙皇帝組織了一場盛大的遊園活動。參加者除了康熙皇帝外,還有即將登位的雍正皇帝和未來的乾隆皇帝。祖孫三代皇帝相聚在圓明園裡,完成了歷史性的相會。

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病逝於與圓明園一牆之隔的暢春園。

在康熙皇帝之後,歷代清朝皇帝都將圓明園作為夏季避暑之地,往往一住就是半年之久,甚至超過了在紫禁城辦公的時間。雍正皇帝最長一次在圓明園裡住了247天。最誇張的是道光皇帝,最長一次是在圓明園住了354天。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時,咸豐皇帝正住在圓明園裡,並從這裡出發逃到了承德熱河避暑山莊。

皇帝住在圓明園時,需要一邊避暑,一邊辦公。為此,雍正皇帝在圓明園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勤政殿,可以舉行朝會和重大慶典。還修建了內閣、六部、軍機處的值房,供官員在此值班供職。這就意味著,皇帝能在紫禁城乾的工作,在圓明園也能完成。

為了讓皇族成員生活得更加愜意,圓明園裡專門設置了一個景區——同樂園。同樂園有看戲的清音閣,有店鋪林立的買賣街。皇帝在這裡,吃喝玩樂,樣樣具備,還能夠近距離接觸大自然,自然願意長期住在這裡,樂不思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h6CIHkBrsvY2_UuVUI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