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豆媽。父母愛孩子的出發點和那個操碎的心,是不用質疑的,但是孩子的反饋和效果卻千差萬別,這是陪讀媽媽對豆媽說得比較多的話。於是,豆媽和陪讀媽媽一起梳理了他對孩子的愛,看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愛孩子的結果讓人意外
關於陪讀媽媽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移步
陪讀媽媽吐槽:我以為靜等花開最起碼等到長葉子,結果等了個寂寞
別人夸是學霸我夸是學渣,其中的差別早知道早改,娃一樣優秀
所以說,陪讀媽媽是全身心投入地去照顧孩子,陪伴孩子成長的,她又是一位特別注重教育的媽媽,但是從目前結果來看,她是對自己和孩子是不滿意的。
兒子已經五年級了,穿衣繫鞋帶這樣的事情,經常讓媽媽代勞,自己繫鞋帶系不好,就喊媽媽來幫忙。媽媽讓兒子自己學,兒子就會抱怨媽媽,說上學來不及了,如果媽媽幫了,他也覺得是理所應當的,依然不會做。
就是這樣的一件小事情,可以引發母子的爭吵,隔幾天就會發生一次。還不止這一件小事情,類似的事情問題充斥在母子之間。爸爸也會參與進來,但是效果更差。
爸爸的指責會讓兒子更加暴躁,肉眼可見的孩子不配合,是青春期對抗的萌芽。
陪讀媽媽非常不解的地方是兒子的冷漠,當她和爸爸輪番教育孩子,或者給孩子談話時候,可以感受到孩子的漠不關心,就像拳頭打在棉花上一樣,孩子是沒有任何反應的。
豆媽問結果是什麼樣?陪讀媽媽說,一般這種情況的最後,就是他們說累了,也詞窮了,就結束了談話。豆媽問有效果嗎?陪讀媽媽不好意思地說,的確沒效果。
一開始,她覺得是孩子小,記不住教訓,後來她發現不是孩子記不住,是壓根沒有聽進去,問題也依然存在,沒有解決當然會再次出現。
豆媽給陪讀媽媽了一張自查表,讓她自查一下自己和爸爸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有沒有以下情況。
三種愛的傷害
第一種愛:冷漠
愛是讓人感受到溫暖的,為什麼還有冷漠的愛。其實,在愛孩子這件事情上,冷漠會常常出現,而父母不自知。
比如,當父母真在忙得焦頭爛額,孩子這個時候跑過來和爸爸媽媽說話,爸爸媽媽表現出來的不耐煩或者敷衍,孩子都能感受到。
再比如,孩子在哭鬧的時候,爸爸媽媽會發現越哄孩子,孩子哭得越厲害,或者越不讓孩子哭,反而哭的聲音更大。這個時候,爸爸媽媽會走開,讓孩子冷靜一下,發現孩子不哭了。
其實這也是一種冷漠回應,是有效的方法但不是好方法。
這些回應孩子的細節,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出現的,然後日積月累變成了爸爸媽媽和孩子的互動模式,也讓孩子學到了這種回應方式。
豆媽之所以讓陪讀媽媽查這一點,是因為她說她的孩子現在會冷漠回應他們的談話。
對於父母來說,愛孩子時候刻意表現出來冷漠是不太可能的,大多數都是想教育孩子,說到底也是愛孩子的時候,細節流露出來,名不容易覺察。
冷漠的範圍也比較大,不一定只是表現出來的冷漠表情,還包括一些肢體語言,所以想要覺察是不是有冷漠,就是看自己當下對孩子感受是什麼樣?
如果你的內心有厭煩、有抗拒甚至有想逃掉的想法,那麼表現出來的行為基本都會有冷漠在其中。
不要小看了孩子的感受能力,他就像一個小雷達一樣,父母對自己的感覺,是可以精準捕捉到的。
第二種愛:嚴厲
棍棒之下出孝子,現在很多父母都意識到不會用棍棒這種方式去教育孩子了。如果你只是覺得棍棒教育才是嚴厲,那就錯了。
就像陪讀媽媽第一眼看到嚴厲這個詞的時候,下意識地就說,我們家對孩子都很寬容,從來沒有嚴厲過。
可事實上呢?陪讀媽媽對孩子還是相當嚴厲的。
比方說,孩子自從上學以後,對於老師布置的作業,陪讀媽媽的態度非常認真,她要求孩子一定要完成,並且完成得好。
這本沒有錯,但是她的這種嚴格要求卻適得其反,孩子並沒有養成認真做作業的好習慣,而是非常牴觸做作業,尤其是老師布置的各種不是作業的作業。
在陪讀媽媽的眼裡,老師布置給孩子的作業,就一定要孩子自己完成,即便是孩子已經忙不過來,求助於她,她也是拒絕的。她和孩子曾經為了要不要幫忙做手抄報,爭吵了一個多小時。
事後,兒子抱怨媽媽不幫她,因為第二天去學校,發現很多孩子都是媽媽幫忙做的。她也覺得很委屈,她堅持了原則,堅持讓孩子動手自己做,結果孩子做不好被批評,還在後來特別牴觸做手抄報。
陪讀媽媽在這件事情上,就屬於嚴厲了。這種嚴厲往往看似是正確的,是為孩子好,是磨練孩子的意志,卻常常事與願違,成了傷害孩子的雙刃劍。
第三種愛:溺愛
如果說棍棒之下出孝子,這是一種嚴厲的傷害,那麼慈母多敗兒就是另一種愛的傷害。
對於溺愛這個詞,父母都不陌生,也常常提醒爺爺奶奶不要溺愛的孩子,那麼自己對孩子的溺愛,是不易覺察的。
就像陪讀媽媽看上去對孩子學習要求嚴格,實際上也有很多時候又是溺愛的。
真正的溺愛並不是表面那種什麼都聽孩子的,都圍著孩子的心意轉是溺愛,還有一種溺愛,是在應該拒絕孩子的時候,沒有拒絕。
陪讀媽媽的孩子在兩歲多的時候,正是規則敏感期,孩子的發展還是不錯的。最簡單的一個事情,帶孩子去逛超市,孩子每次去都會只拿一個吃的。直到有一天,陪讀媽媽帶兒子去超市,那天媽媽心情特別好,自己也很想吃零食,於是她讓孩子拿了很多吃的。
她沒有意識到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事情,改變了孩子的認知,孩子發現去超市,自己還可以一次性拿很多自己喜歡吃的,從那以後孩子再進超市,拿一樣東西是不可能的,而是拿一堆吃的。
如果媽媽不同意,他就會哭鬧,實在鬧得沒辦法就只能給結帳走人了。
這就是溺愛,教育里的很多問題,在孩子小的時候,根本算不上問題,都是細枝末節,可就是這些細枝末節如果不注意,就會在青春期變成大問題,因為日積月累,已經形成一種思維模式,改起來就有難度了。
溫柔且堅定的力量
愛的三種傷害,冷漠、嚴厲和溺愛,深入到實際行為中,我們會發現並不是字面意思那麼簡單,而是要擴展為更多細節上去。
那麼如何克服這三種傷害呢?或者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在和孩子相處當中,要把握什麼樣的原則,才可以做到既讓孩子感受到愛,又不傷害到孩子呢?
儘管傷害孩子的愛千變萬化,但是我們會發現底層邏輯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一個尺度問題。不管冷漠、嚴厲還是溺愛,都是在和孩子互動當中的分寸感的把握。
想要把握好這個分寸感,就要做到溫柔且堅定。溫柔且堅定地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溫柔且堅定地去陪伴孩子,你會發現自己的教育力量提升很多,而孩子也會慢慢的安靜下來,不再暴躁,沒耐心。
溫柔且堅定,是豆媽教給陪讀媽媽的一個教育法寶。陪讀媽媽說她回家試試,看看有沒有效果。你對愛孩子這件事情還有什麼困惑嗎?歡迎留言評論區,豆媽和你一起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