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小時候,有過跟父母一起看電視的經歷,那麼你很有可能被這樣一類劇集騙過眼淚。
它就是,集苦情故事和聖母人設於一身的——苦情聖母劇。
這類劇集,自上世紀90年代興起以來,編造了無數充滿痛苦和犧牲的故事,也塑造了很多隱忍和無私的女性。
小時候看,你或許會跟父母一起,被女主苦情的經歷感動地直掉眼淚,但長大後細想,大機率又會不由自主地嫌棄,女主的三觀竟然如此雷人。
這次,咱們就來重溫8部,小時候跟父母一起追過的苦情聖母劇,看看都有哪些雷人的劇情和三觀,順便再來給它們的雷人程度排個名。
這部以「子欲養而親不在」為主題的電視劇,曾被很多父母拿來教育子女。
遙想丑娘哭著沿街乞討時的樣子,還有拿著賣房籌到的1萬塊錢,趕來參加兒子的婚禮,卻被兒子說成是問路人的劇情。
很多人的心裡,還是會覺得有些難過。
但這些苦情的細節,並不能改變這部劇,整體混亂的邏輯。
正如劇名《我的丑娘》中,「丑」字所表達的字面意思,這部劇得以成立的誘因,是因為兒子嫌棄母親的長相醜陋。
而且,不僅男主王大春這麼覺得,男二李建平年輕的時候也這麼覺得,為此,他間接逼死了父親,也直接逼走了母親。
僅用一個「丑」字,把「兒嫌母醜」作為整部劇集批判的主要現象。繼而又引出了婆媳關係、久病床前無孝子、第三者插足、小保姆擾亂家庭等話題。
所以歸根結底,這就是一部細究起來並不合理,卻集合了各種熱門爭議話題的家長里短劇。
而且,更讓人覺得不能信服的是,這些問題最終得以解決,竟然有一個通用的答案——被丑娘感化。
只要丑娘能忍夠苦,不管天大的問題都能解決。
這樣的觀點,小時候看了會覺得,自己長大後也要做個好人。
但長大後再回想起來,才恍然明白,一味地做個隱忍的好人,試圖去感化或是求取別人的同情,從來都不是任何問題的最佳答案。
「你的愛像月光,給我溫暖和希望,有你的地方是天堂。」
《春天后母心》是一部自帶BGM的劇集,很多人對它的回憶,都離不開這首令人為之動容的主題曲。
在我們跟父母朝夕相處的童年裡,劇中那些跟親人生離死別的故事,也曾給我們帶來過許多恐懼。
番茄君清楚地記得,劇中的女主在歷經兩任丈夫和一個孩子離世後,飾演她的劉雪華老師,都表現出了怎樣的悲痛。
而且,更讓人為之難過的是,女主獨自一人撫養五個孩子和一個痴呆老人的故事,竟然是取材於現實。
可即便如此,這些悲情的故事,依然掩蓋不了這部劇弱化苦難的事實。
長大後再來回看這部劇,會清楚地發現,它很有為了苦情而苦情的嫌疑。
為了凸顯出女主悲慘的命運,劇集安排了一系列接連不斷的悲劇,可始終沒有專注於任何一個變故。
因此,整體看下來,它總是會給人一種失真的感覺。
而且,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女主都苦成這個樣子了,卻依然要散發人性的光輝。
自己連鍋都揭不開了,還要收養一個孩子;自己的女兒都被賣了,卻輕輕鬆鬆就原諒了始作俑者。
話說,兔子急了都會咬人,後母難成這樣了卻依然這麼溫順,實在是讓人看得有些憋屈啊!
這部劇跟《春天后母心》一樣,也是一部自帶背景音樂的催淚劇集。
不過跟前者令人感動的旋律不同,這部劇那首「燃燒,燃燒,燃燒」的主題曲一響,觀眾想要看男主作妖的心情,頓時就會強烈起來。
說白了,這部劇中女主所承受的苦情和虐心,大都是由男主作出來的。
小時候看到他們愛在心口難開,明明相愛卻偏偏互相傷害的橋段,會覺得,世間的真情莫過於此。
長大後才後知後覺地發現,身為一個身世悽慘的啞巴,女主的命運已經夠慘了,好不容易遇到了相愛之人,為啥非要作來作去鬧不明白呢?
而且,除了男主病多還作妖之外,這部劇集最讓人搞不明白的,還是它狗血又奇葩的愛情觀。
比如,女主有個青梅竹馬的男發小,人家愛她都愛到可以付出生命了,可善良的她呢?
對人家除了利用,就還是利用。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騙婚原本只是這部劇中的一個橋段。
可男主在娶了女主後,明明心生愛慕,卻要求親弟弟殺了自己,然後再娶嫂子當妻子。
甚至於,病蔫蔫的男主,還親手把女主跟她的髮小灌醉,試圖讓他們酒後亂性。細一想,他這「自綠」的行為,是不是已經到了發瘋的程度?
得虧咱這女主,不會說話只會哭,最重要的還是足夠隱忍,也足夠大度。
否則,擱任何一個別的女人,早就有多遠逃多遠了。
這部15年前熱播的劇集,曾憑藉虐戀、苦情和母愛這三大特色,俘獲了無數觀眾的眼淚。
現在回想起劇中那催人淚下的女性命運,還是會覺得,封建時代的舊思想,實在讓那個時期的女性,承受了太多磨難。
不過,跟小時候單純地同情女主的命運不同,長大後再來反思劇中的情節,想要不被氣到肝兒疼,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光是劇中那些毫無新意、多次重複的情節設定,就實在讓人無語,但凡編劇多動點腦子,劇情也不至於無腦成這個樣子。
得虧那個年代,大家看的影視作品少,否則,單是男女主頻繁互相誤會的這種設定,就能把觀眾給氣死。
更何況,女主被迫嫁人、男主被害入獄,還有男配遇害身亡的情節,全都出現了遠不止一次。
所以說,長大後,很多有童年濾鏡的劇集,還真的不建議重溫。
因為,歷經了歲月的洗禮,我們的心思不再像從前那麼單純,眼淚也不會像從前那麼好騙了。
這部劇跟《媽媽為我嫁》的導演一樣,都是以「煽情」而著稱的陳朱煌,因此,它的淚點分布地非常密集。
聽說,劇集熱播時,安徽衛視還特別策劃了「十萬紙巾大派送」活動,提醒大家在看劇時,要把足夠的紙巾放在手邊,以便擦眼淚用。
不過,催淚歸催淚,要是帶著理性再來重看這部劇,真是有夠生氣的。
咱也不知道女主的腦子是咋滴了,竟然心甘情願地、三番五次地被同一個人騙。
身為「娘妻」的她,既當爹又當媽地把小丈夫養大後,人家還處處嫌棄她。
跟她僅有的兩次在一起,一次是為了發泄失戀的痛苦,一次是為了騙取離婚證明,可她偏偏兩次都懷了身孕,分別生下了一男一女。
最後,她還聽信了男主的讒言,把兒子拱手送給了人家不能生育的第二個妻子,你說氣不氣人。
而且,更加可恨的是,都幾十年過去了,男主又從女主這裡榨乾了2000萬,還再次欺騙了她的感情,致使她和親生兒子骨肉分離了60多年。
可即便如此,到了八九十歲的時候,她竟然又跟男主重歸於好,幸福地依偎在一起。
說實話,這種硬把恩情當愛情的設定,實在是誤人啊!
只要是小時候看過《傻春》的觀眾,很難不被傻春身上的善良和忍讓所感動。
身為一個只上到小學四年級的中國傳統女性,說她是一個堪比聖人的存在,一點也不為過。
畢竟,很少有不被疼愛的大姐,能為一個多姊妹家庭,奉獻到這個份上,甚至連自己的婚姻幸福,也大度地犧牲掉了。
小時候會覺得,這個無私奉獻的大姐實在是太感人了,可長大後,再來反思傻春一手撐起的這個家,實在是為她的一生感到不值。
她自己也明明還是個孩子,卻要在父母無限的打壓之下,一味地為其他的六姐弟付出。
偷蘋果的鍋她背著,偷佛像的打她扛著,就連父母的責任,也是她無怨無悔地擔負著……
可即便如此,還是無法改變她養出了一群白眼狼的事實。
所以,咱也不明白,當好人沒有好報的時候,為啥我們還要歌頌一個人的不求回報呢?
如果平行世界裡,還有另一個傻春的存在,真希望她能為自己痛痛快快地活一次。
這部熱播於5年前的劇集,曾創下比《如懿傳》還高的收視率,一度成為無數中年觀眾的心頭好。
番茄君曾斷斷續續地陪長輩看了幾集,只能說,這種拍出了荼毒中老年心靈的劇集,真的沒有存在的必要。
別的不說,單是說女主拚死也要生出一個兒子的設定,就讓人有些難以接受。
但偏偏,當三個名為盼娣、招娣和念娣的姐姐,終於把弟弟召喚出來的時候,劇里劇外的人,似乎都有著掩飾不住的喜悅露在臉上。
這部劇的導演曾在宣傳期間說,自己拍這部劇的目的,是為了批判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
可整部劇看下來,批判的意味近乎於無,反倒宣揚女德的觀念,屢次在劇中出現。
受過教育的人,在觀看這部大型苦情聖母神劇時,可能會心生嫌棄,會帶著批判的思維去反思。
可那些沒受過教育的中老年人呢?他們才是真正需要這些通俗易懂的影視作品來改變認知的人啊!
只能說,創作人員把這種三觀雷人的作品創作出來,這思想真是有夠歪的了。
說實話,這部劇的雷人程度,真不是一般劇集所能比的。
早些年看的時候,只覺得壞人作惡多端,沒想到好人自作自受。
可現在再來會看這部劇,只覺得,女主但凡有點抗爭精神,他們一家子的結局,也不至於悲慘到這個地步。
咱們這部劇的女主,人稱「忍者神龜」,那真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好人。
無論遭遇什麼不公的待遇,不管是被親爹賣了,還是被弟媳誣陷偷人,亦或是兒子被堂哥欺負、丈夫被弟媳的情人打死……她都會選擇忍讓和原諒。
於她而言,善良就是毫無底線的退讓,別人扇她左臉一巴掌,她恨不得把右臉也湊上去讓人家可勁兒扇。
要是別人心軟沒出手,她甚至還能做出自扇的舉動......
更可氣的是,她不僅自己受虐,還拉著全家人一起受虐,咱也不知道她的心態到底是啥樣的。
只能說,千萬別被這種自找苦吃的人給感動了,善良必須長出牙齒,否則只會變成愚蠢。
以上盤點的8部劇集,都是集苦情的故事、聖母的人設,還有雷人的三觀於一體的苦情聖母神劇。
在我們的知識儲備不夠、價值觀還沒有形成的時候,這些劇集中充滿戲劇性的衝突,會很輕易地騙取我們的眼淚。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的積累和人生閱歷的增多,我們需要帶著理性,來重新思考這些劇集中所充斥的各種錯誤觀念。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也需要理解,為什麼我們的父母長輩,直至今日,依然會被這些觀念守舊的劇集所吸引?
當然了,這種理解,並不是阻礙他們觀看這些劇集,也不是站在我們的認知高度上,去一味地要求他們改變。
而是要盡我們最大努力,帶他們認識更為廣闊的世界,從而讓他們認識到,人活一世,不要忍受苦難、自怨自艾地沉浸在苦難之中做個爛好人。
更為重要的,或許是敢於做一個跟苦難抗爭的強者,奮力地去追求一段,更加精彩的人生。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子涵)